返回

首页  >  勉县  >  史料  >  小传

魏延的“反骨”与才干

郭鹏飞
      受正统思想的影响,民间对三国人物的感情多倾向于蜀汉。不用说诸葛亮、刘备和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对姜维、关兴、张苞、庞统、马岱等也是津津乐道,赞不绝口。唯对魏延多有微词,视之为叛将,说他有反骨。
      但据《三国志》所述,我觉得魏延实有委屈,应拂去其蒙尘,还之以公正。
      那么,魏延的反骨从何而来的呢?
      首先是作者写出来的。罗贯中出于以汉室为“正宗”的笔意,其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的智慧精忠化身,而魏延却做了反衬正面人物的垫脚石,被踏入了泥中。早在“面如重枣,目若朗星”的魏延见义勇为地出场时,按常理应因刀下救黄忠,迎关公入长沙城而立功受奖,却被孔明给了“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的下马威。此一伏笔,对应孔明死后的魏延谋反,是罗先生精心布置的让诸葛亮为“先圣”的验证。同时,老罗要颂扬蜀汉,可蜀汉不争气,在魏、蜀、吴中又是第一个被灭掉的,太没面子。除了关云长骄傲自满,轻敌大意失荆州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先帝又置“联吴抗曹”的战略于不顾。感情用事地大举征吴,再次使蜀国遭受重创外,总还得找些说明蜀国衰落的理由吧。刘禅无能是理由,孟获捣蛋是理由,黄皓佞奸更是理由,再让魏延作个“内奸”,这样的故事情节多有起伏。谁让陈寿他老人家千年前没有交待的十分清楚呢?细看《三国演义》,罗先生对魏延形象的刻画和结局的定位,实有相互矛盾之嫌。
      二是领导给预埋下的。在诸葛亮北伐魏国之初,魏延作为汉中太守已经驻守汉川七八年了。“延守汉中,用兵守各关隘,是敌无门而入”,说明魏延是负责任且有成绩的。在他参加诸葛亮指挥的作战中,有“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南郑侯”的突出战功。但诸葛亮对这位“善养士卒,勇猛过人”的将领还不大信任,在其提出率万人出斜谷奇袭长安的建议时“亮制而不许”。作为自己的先锋官,亮应给延讲清楚战略方针,让延明白蜀国人口不到百万,军队不过十万,不宜拿一万人去冒险。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先在指挥层让大家统一思想,也不至于造成“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之不用”的怨言。魏延有“性矜高”的毛病,出现了“当时皆避下之”的现象。面对“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至岔,有如水火”的矛盾状况时,身为领导的诸葛亮却以“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抹了稀泥,没有去及时化解矛盾,搞好部下的团结,让大家形成合力来完成先帝的遗业。而似乎也玩了领导艺术上的平衡,施了用矛盾克矛盾的政治手段。在诸葛亮病危时,他何曾没有想到自己身后仪延之争不可避,但他还是采取了消极的方式(所谓的锦囊妙计在《三国志》里无从看到)。既然有“延若不从,军便自发”的遗命,说明他知道魏延是不会服从杨仪指挥的,为什么没想到会有分裂的后果呢?“军便自发”之后的问题咋办,这难道是亮已病重得不能深虑了吗?
      三是被同事们给逼出来的。本来杨仪与魏延之间就曾在诸葛亮的面前出现过“每至并座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的场面。丞相一死,杨仪十分清楚他是驾驭不了这位“征西大将军南郑侯”的,正好他就借手中的临时权利开始算计魏延。他利用丞相交代的不十分明确的环节,让费祎去试探魏延的反应,魏延若不合作,就是反叛,这也正是他的愿望。可偏偏魏延这个军事人才却是个政治饭桶,他听了费祎的传达竟然在那里死脑筋地说什么“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他还仍把收复中原的第一要务放在心中不动摇,这不明摆着有事吗?这时,若是费祎能从家国之大计出发,好言相慰,以他那满腹经纶去说服魏延顾大局,也可能让魏延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可这位重臣却巧妙地念了脱身咒“出门驰马而去”。他这一去不返,更让魏延添疑,无异于火上浇油。这说明他和杨仪都对魏延有看法,让情绪问题冲淡了国家利益,逼得魏延大怒并“率所领径先而南归”。面对魏延所处的境地,此时34岁的姜维也许只关心的是指挥三军的羽扇,也顾不上去分辨忠伪了。只图劫杀杨仪的魏延,头脑发昏地烧断了阁道,这一举动让更多的人都认为他真反了。蒋琬和董允等“忠良死节之臣”在面对是非判断时,也都是凭印象分析,带着“文官相护”的感情,作出了“保仪疑延”选择。
      四是魏延自己长出来的。魏延平日里自恃能耐大,除后主和丞相外,几乎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不顺心时也爱发牢骚,造成众人对他反感。长此以往,遇事时谁还能替他说公道。有时他的骄傲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在一次对司马老儿的战役中,诸葛亮很漂亮地把引诱、牵制、埋伏、袭剿诸队人马都安排妥当,待到安排迎敌张郃的将领时说“非智勇之将不能当此任”并“目视魏延”,而魏延却“低头不语”,由此看出,他在关键时刻还想让诸葛亮再抬举一下自己。不识时务,不懂政治。魏延的妄大情绪终于在自己的后脑上鼓起了无形的角——反骨。
      如果说魏延真的要反:其一、为什么他不直接投司马大营去,而是南归?其二、为什么他还上书后主称杨仪反,何必呢?其三、当年刘备穷途末路地在襄阳城下时,魏延为啥冒着杀身之罪大开城门,弃强投弱呢?其四、在褒斜谷口,曹操劝其投降,他为什么大骂曹操?并举箭射掉了操的两个门牙,若不是大将庞德拼护,操早做了延的刀下之鬼。“原延不北降魏而南归者。但欲除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陈寿在《三国志》中似乎也表明魏延是冤枉的。
      三国是一幅壮烈的画卷,是一幅由仁人志士三寸不烂之舌描绘的、英雄豪杰刀枪剑戟刻画的、黎民百姓的鲜血染就的画卷。这些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就是人才,而总揽这些人才、拨弄这些人才的第一高手当属刘备。刘备自己本事不大却又很有本事,他的本事是把别人的本事汇聚成自己的本事。从卖草鞋到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本事让世人钦佩。
      且不说对诸葛亮的使用是刘备一生中最大的成功,单就他对魏延的使用,也不乏闪现出雄才大略。面对几易其主的魏延,刘皇叔是懂得他的,知道他是甘为君子拽镫,不与小人同乘的人,既有能耐又有毛病的人,既有正义感又缺少心眼的人。于是,在刘备的手下魏延被使用得得心应手。凡破关斩将、冲锋陷阵的事,他从不拉稀。因工作热情太高出现过与老将黄忠抢功的积极性过火的事:自己的活儿不干先去干别人的活儿,不料弄巧成拙被敌人所困,反让黄忠搭救。但在失误之后,他知道赶快补过,马上带人伏于山道小径,终将敌将捕获于刘备帐前。这些生动场面,反映了魏延被使用的得当,他是能干事、靠得住的。因打仗卖力,也经常带伤工作,成绩出色,先帝破格提任他为汉中太守。在汉中,除了被抽调出来参加深入不毛之地征擒孟获的战役外,他整整干了十五年。期间他还斩杀了魏国大将王双。名将张郃的诱杀也算他的功劳。
      像魏延这样出色的干将,是思贤若渴的领导们求之不得的,应多多益善,同样杨仪这样有才干的文职官员也是治理国家的栋梁,也需广纳咸聚。然而时殊事异,孔明死后,魏延和杨仪却不能同朝做后主的股肱之臣了,反而相戮误国。一个死于自己人的刀下,一个被下入监牢。孙权和曹丕闻之定会龙颜大悦。真是仇者快、亲者痛。
      本来蜀国地理偏塞、物乏财疏,人力资源更是稀缺,仅凭着部分“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人才们强撑着。在此情况下,再搞内耗,实在是担当不起呀!终落得“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无奈光景和“此间乐不思蜀”的可怜下场。
      赤兔马被吕布所跨只能助纣为虐,而它让关羽所骑就可汗马于汉。由是知之,如何识马,如何驭马,很重要。而如何识才,如何用才,历史早已辙痕如鳞,镜鉴如星。(作者系勉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参见网站“勉县地情网”:


网站“百度·知道”: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54896408.html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