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皓
杨育才是汉中人,老家在杨家山村。小时候,我们是看着“革命样板戏”长大的,那时,《奇袭白虎团》里的“严伟才”,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九十年代,我曾多次在杨的老家走访。后来,我写他的几篇文章,在《中国档案报》《汉中日报》《汉中广播电视报》和《陕西广播电视报》发表。市档案局编印的《汉中60年经典档案实录》一书,曾收录他的事迹。
生于1926年的杨育才,在1953年的金城战役中,率领12名战士,消灭敌精锐白虎团团部,他的事迹在《人民日报》上报道。随后,出现据其事迹改编的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1955年,进行首演。后来,该剧参加1964年全国现代戏曲汇演。文革时期,该剧被确定为8部革命样板戏之一。1972年,被制成电影。
据杨回忆,解放前,他被国民党当局强行拉兵,在阎锡山部队当传令兵。其时,蒋介石政权摇摇欲坠,蒋军士兵无心恋战,以各种方法逃跑。后来,杨所在部队被解放军捉了俘虏。杨苦大仇深,当即加入解放军。1951年6月,他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
立了大功后,203师宣传干事王程远多次采访杨,后来,写成一篇6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奇袭白虎团》。其时,全国各地掀起给“最可爱的人”写慰问信的热潮,其中有一位叫李天姿的女高中生常给杨写信。立功当年,杨在国庆前获得回国观礼的殊荣,临行前,战友们叫他回国后顺便去会会李天姿。后来,27岁的杨育才和李天姿结为伉俪。
杨是大英雄,但他是“解放兵”。当年,政审特严,被俘虏的“解放兵”属于“严格控制使用”的人群。所以,他的正连上尉的肩牌一扛多年。六十年代,一次毛泽东观看《奇袭白虎团》,当剧情进入高潮时,还特意询问身边人,了解杨育才的情况。
文革中,杨被评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1968年7月,杨在署名文章里讲,看了革命样板戏《奇袭白虎团》后,感到无比激动。文艺战线上的广大革命战士,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向京剧艺术这个最顽固的堡垒展开猛烈的进攻。闪耀着毛泽东思想光辉的工农兵英雄形象,昂首阔步登上社会主义文艺舞台。这是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伟大胜利。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赫鲁晓夫的“活命哲学”和“投降主义”。我们亿万军民,要奋起毛泽东思想千钧棒,像歼灭“白虎团”一样,把以中国赫鲁晓夫为代表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彻底批倒、批臭。那个年代,像他这样的英雄,必须说这样的话。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记述,1973年8月30日,中共十届一中全会批准中央军委委员名单共63人。其中,新增补军委委员35人,有王洪文、李先念、纪登奎、汪东兴、苏振华、张廷发、毛远新、孙玉国、迟浩田、杨育才、杨勇、赛福鼎·艾则孜、萧克、宋时轮等。
回国后,杨育才出席过全国第二次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首长的接见。杨还是党的九大、十大代表,四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八十年代初,杨育才任济南军区某师副师长。离休后,住进干休所。但作为战斗英雄,仍参加军区一些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里,杨和迟浩田见面交谈的机会较多。迟浩田曾几次到杨的家中探望。
1997年9月29日下午,在驻地会议室,迟浩田看望杨育才,情不自禁地给杨行一军礼,说:“欢迎你到北京来,多住几天,老朋友了。”杨不知所措,双手握着迟浩田的手不放,激动地问候:“首长好,祝您身体健康!”
一次,杨参加在北京老舍茶馆举行的招待会,见到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授。一个是抗美援朝的英雄,一个是当时战败国的公民,两人一开始接触有点拘束。当翻译介绍杨是打美国鬼子的英雄时,引起这位美国人的兴趣。她主动和杨握手,并合影。杨告诉她:“当年我就是化装成美国兵打进白虎团,捣毁了团部的。”这位女教授翘起大拇指说:“OK,你真了不起!”
1983年,杨育才离休。他的大女儿杨军15岁时,响应号召“上山下乡”,两年后入伍,靠自己努力入党,考上护校,毕业后分配在蚌埠某医院,后随部队调往青岛。二女儿杨华、儿子杨波和三女儿杨红当兵退伍时,都没考虑给安排什么理想工作,后来儿女们单位效益不好,儿子还下了岗。小女儿杨辉军校毕业时,完全有理由留在他身边,可他反而做工作,让其服从分配,后被分到淄博某部测绘大队。
离休后,杨先后担任30多个单位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校外辅导员、政治顾问、名誉校长等。十几年来,先后作报告800多场次,听众达28万余人。他被济南军区政治部评为优秀党员,3次被评为先进离休干部。1998年获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
杨生活俭朴。家里的老式木沙发吱吱嘎嘎作响仍在用,蓝色的确良窗帘褪成白色还在挂,一件中山装穿了十几年依然在穿。在位时,他是军区最老资格的副师级干部,离休后,他总是说:“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我再向组织伸手,觉得心里有愧啊!”
1999年4月25日,中国老龄委组织英模进京观光团,杨是其中之一。因年逾古稀,常年患有心脏病、脑血管病,做过胃切除手术,杨身体十分虚弱,且经常发烧。他打算趁这次进京,到解放军总医院彻查,便让当护士的大女儿杨军陪同进京。
4月28日,参观中南海毛主席故居; 29日上午,参观毛主席纪念堂。 28日晚,杨又发起高烧,杨军怕父亲支撑不住,就劝他别去参观。可杨育才说什么也不肯,说:“别的活动可以不去,看毛主席纪念堂我一定得去!”他来到毛主席遗体前,深深鞠了三躬。
从纪念堂回来,病情加重,当日下午,住进解放军总医院。5月26日,这位曾教育和激励过几代人的老英雄,平静地走向人生的尽头。30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隆重的杨育才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军委副主席张万年敬献花圈,副主席迟浩田参加悼念活动,作最后送别。(市档案局 沙建国 员辉)
参见网站“勉县人民政府”:
http://www.mianxian.gov.cn
来源网站“勉县地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