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
夏侯渊是三国曹魏名将,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在定军山之战时又被蜀汉老将黄忠所杀,这就使夏侯渊的名声扫地,但他谋勇相济,果敢干练,侠肝义胆,鞠躬尽瘁,血染军山,名垂青史。他为曹魏事业而以身殉职,其人生价值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成就了老黄忠的英名和蜀汉王朝的事业。
“定军山下,夏侯授首”,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佳话。夏侯渊血洒定军山,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不但成就了老黄忠的英名,也成就了蜀汉王朝的事业。但夏侯渊并未有许多人去关注他、了解他。
曹操曾时常告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那么,夏侯渊是怎样的人,他的人生道路有着怎样的经历,其人生价值是如何体现的,笔者试述之。
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安徽亳州)人,夏侯惇之族弟。先祖夏侯婴是西汉开国名将。据陈寿说:“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曹操起兵,夏侯氏附随,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其军事才能渐显突出,临机应变,智勇双全,是极其可造就的将领人才。
夏侯渊是曹操初创江山的坚定追随者,从190年曹操陈留起兵至219年战死定军山,身经百战,参与了许多重要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潼关之战等。平定了诸多叛乱,并独当一面,深入西羌,解决了许多对于曹操来讲是很棘手的问题,如打败韩遂,驱逐马超,又殄灭了一个在凉州称王三十余年的独立王国,自称“河首平汉王”的宋建也被斩杀。曹操嘉奖说:“宋建造乱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
夏侯渊能征惯战,功勋卓著。206年,昌狶反,曹操派于禁前往镇压,禁不能克,遂派夏侯渊与于禁合力,剿而降之。不久,济南、乐安黄巾余党徐和、司马俱等攻城略地,夏侯渊平定之,并杀徐和等。208年曹操在赤壁大败于孙、刘联军,209年派夏侯渊进击庐江叛将雷绪,破平之。又在太原督徐晃等平定商曜之乱。潼关战役时,与韩遂战于渭南。曾督朱灵平定糜、汧氐。在追击马超败军时,与曹操会合于安定,降服杨秋。夏侯渊南征北战,辄能克敌,能力渐强,是曹操可以信赖的重要将领之一。
曹操与夏侯渊追击马超会合于安定,得到苏伯在河间反了的迅息后,曹操撤离了西北战场,打道回邺,将其西北战事委托于夏侯渊。夏侯渊破刘雄、斩梁兴、败韩遂、追马超、灭宋建,屡屡战胜,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其军事才华呈现异彩。
夏侯渊常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惯于长途奔袭,在运动中歼击敌手,以至于军中流行:“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最终破败韩遂、剿灭宋建、赶走马超,为曹魏安定了西北,又参与了降张鲁、夺汉中的战役。为此,曹操增其封邑,拔其职务,委其重任。
夏侯渊不仅武勇干练,而且智谋超群。这里举两事足以论证这个问题,其一,马超起事与曹操在西北战场鏖战四年,最终败于杨阜、梁宽、姜叙、赵衢的图谋之中,暂附张鲁,小缓之。又出兵围祁山,欲复故地,姜叙求救,夏侯渊部下多数将领皆议欲申报曹操裁决,夏侯渊说:“公在邺,反复四千里,比报,叙等必败,非救急也”。于是断然处置,派张郃为前锋,自率大军接应,马超弃其军资器物,不战而退,祁山之围解。其二,韩遂、马超被贾诩之谋离间后,败退西北,各自为阵,皆有势力。夏侯渊追韩遂至略阳城(甘肃境内),离二十里,众将皆愿进攻,还有说应当攻兴国城的,夏侯渊却认为,韩遂兵精将勇,卒难攻破,兴国城坚固,拿下不易,不如击其军属老剿长离,这一着,涣散了韩遂军心,韩遂救长离,夏侯渊鼓噪进军,大败遂军。这就是谋勇相济,果敢干练的夏侯渊。
由于夏侯渊谋勇相济,果敢干练,胜多而败少,得到曹操的信任和赏识,在曹操征降张鲁后,拔其为“征西将军”。将汉中这块阵地的守护权交给了他,其配置力量为张郃、杜袭、徐晃、郭淮等,这是一个非常强硬的军政集团,这个集团的设置既肯定了曹操对汉中的重视,也说明了曹军实力的强盛。
汉中山川相间、河流纵横、地形复杂,其风物人情也与关中不同。曹操征张鲁,“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也,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这段话有几层意思:1、山高路险,行军困难。2、人文条件差,主要是张鲁行教于此,也就是“妖妄之国”,民俗殊异。3、军需难供,困难重重。4、综合以上因素,此地不能久留,应迅速离开。此令一出,其主薄刘晔提出异议,说:“不如致攻”,此议被曹操采纳,张鲁不堪一击,很快溃退并速降。
在这种局面下,刘晔再次献谋,讲得振振有词,他说:“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进,蜀可传檄而定……”另一主薄司马懿也有类似论调,曹操却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之词进行搪塞。
刘晔、司马懿只见其利而不见其弊,他们的建议虽然有理,但缺乏了战略高度。他们不知道张鲁与刘备的实力有天壤之别,取汉中已经是深入山险,是冒着怕不能速胜的危险而取得的。再进一步,如果被刘备拖住了脚,那么北方、东吴、宫廷等一旦有事,麻烦可就大了,更不能用国之将帅来祭奠巴山蜀水,这就是“得陇不可望蜀”的潜在意义。
曹操取下汉中后,没有采信谋臣的意见进击蜀地,但曹操不是没有预案的。曹操非常机敏,他要充分利用这里的战争资源,除得到张鲁的府库珍宝外,又采取了以下措施:1、把汉中一分为三,“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置太守,分锡、上庸郡,置都尉”,仅将与蜀地结合紧密的部分仍为汉中。2、掳掠汉中人口,以充实关中及洛、邺。曹操对汉中人口有过两次大迁徙,约有二十万左右。3、留精锐部队驻防汉中,派得力干将夏侯渊、张郃、徐晃、杜袭、郭淮等守备,这是一个非常强硬的军事集团,既可以应对刘备北上,又在必要时能够蚕食巴、蜀,骚扰刘备。
曹操掳人削地抢财物,又把其西北军主力设置于此,是把汉中当作军事要塞来对待的,其守势已基本定位,但是谁能担当守备军团的首长呢?从阅历、能力等方面看,夏侯渊应是最有资格的。
夏侯渊衔命后,精心布防,见机取事,在217年派张郃进击巴西,欲徙其民于汉中,被张飞打败。218年,刘备发动了夺取汉中的战役,由于布防严密,汉中战役打得异常艰苦,刘备举众而来,将倾国之力投入,“男子当战,女子当运” ,与夏侯渊相持连年,直至219年春,张郃的防线被刘备攻破,夏侯渊即分兵助张郃,刘备却用法正计,南渡沔水,袭夺了定军山,打乱了夏侯渊的布防系统,夏侯渊回兵欲复定军山,被乘高而下的蜀汉老将黄忠斩杀于定军山下。夏侯渊是战死在沙场上的,既悲壮,又惨烈,为曹魏的事业而鞠躬尽瘁,马革裹尸。
夏侯渊阵亡后,部将们推张郃为首领,继续顽强抵抗着刘蜀大军,曹操见势不妙,于219年3月从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 ,与刘备对决,夏5月,曹操见无利可图,引军退出汉中战场。此役除夏侯渊、赵颙战死外,其余如张郃、杜袭、徐晃、郭淮等在曹魏都有较好的发展,出类拔萃。
夏侯渊是曹魏汉中军团的主帅,被蜀汉老将黄忠所杀,黄忠也因此被刘备从“讨虏将军”进位为“征西将军”。刘备在汉中称王,又拜黄忠为“后将军”,位与关羽、张飞、马超同列,对于刘备拔黄忠,诸葛亮是有看法的,他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刘备说:“吾自当解之”。这就是说,黄忠因此功而荣耀,英名远播,千古传颂。
夏侯渊之死,曹魏防线溃败,为刘备夺得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刘备夺得汉中,使蜀汉的存在得到了保障,三国鼎立局面得以确立,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成就了刘备的事业。并且验证了法正的预言:“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
夏侯渊不仅是一员武将,而且是一个非凡的军事指挥人才,他机敏、能干、判断力强,反应迅速,虑事较为周密,他知道战争是打时机、打士气,他更晓得战争是打后勤。在官渡之战后,“使督兖、豫、徐州军粮,时军食少,渊传馈相继,军以复振”。在数次胜战中,他都收缴了敌人的粮草辎重,如:战黄巾余党徐和,击高平等,还有收马超、韩遂的粮谷、牛马、器械来供给自己,装备自己,打击敌人。这就是他能多胜而少败的重要原因。
曹操为什么经常要告诫他,“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就是认为他在军事才能方面有深入造就的可能。让他守备汉中,就是依据他的擅长和能力来使用他,辅之以张郃、徐晃、郭淮、杜袭等上将和智能人才。
夏侯渊尚有侠肝义胆、两肋插刀的豪爽气概和舍己为人的情怀。青年时,曹操曾犯官司,夏侯渊为曹操顶罪,被下狱。汉末,兖、豫大乱,又加上天灾饥荒,他放弃了养活自己的幼子而抚育了死去弟弟的孤女。夏侯渊不但武勇、果敢、智谋,而且豪爽、义气、人性十足。
有人认为夏侯渊是“白地将军”,这个说法的典型代表是厦门大学的教授易中大先生,他说夏侯渊“是个有勇无谋不会用兵的‘白地将军’(没有能耐的将领)”,这个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凡懂一点三国历史的人,绝不会赞同这个说法。不懂三国历史的人,只要看过《三国志·夏侯渊传》的人也是绝不会赞同这个说法的。在曹操初创江山时,像夏侯渊这样智勇双全的将军并不多见,是曹操在其西北军队当中贡献最大的一位将军。曹操征降张鲁后,将其在西北的主力部队设置在汉中,以夏侯渊统领这支强悍的精锐部队是最适合的。这支队伍在夏侯渊的率领下守备汉中四年并与刘备在汉中抗衡了一年,虽然夏侯渊捐躯,汉中丢失,那是在情理当中的。后来,曹操亲自“举众”来争汉中,也是无功而返。易教授所以认定夏侯渊是“白地将军”,主要是他不爱刘备,他在《品三国》一书中要打杀刘蜀政权,而刘蜀又杀了夏侯渊,他认为这个“只会跑,还会哭”的刘备居然还能杀了夏侯渊?那么,夏侯渊不是“白地将军”,又能是什么呢?
纵观夏侯渊的人生旅程,能够赴急险、临危难、重义气、解困厄,舍己为人,临机应变,集谋勇为一身,忠勇干练,马革裹尸,不愧为魏之名将。又因血染定军山而成就了他方的英名和事业,夏侯渊、老黄忠和定军山紧紧联系在一起,并同存共荣,名垂千古。(作者系勉县武侯祠博物馆工作人员)
参见百度文库
https://wenku.baidu.com/view/e2f246c958f5f61fb7366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