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素霞、侯文涛
走过不少的名山大川,或秀美或险峻,都可以随便聊一遍。但去过连城山后,面对那不算巍峨,不算秀丽的山峦,却深沉厚重得让人不敢胡言乱语,信口开河……
原来,历史在这里凝结过,每一页都有据可查;原来,剑矛在这里交锋过,每一件都铮铮作响;原来,帝王将相在这里追逐过,每一位都有名有姓,山河可证。现代人也认识了这块“风水”,那雄伟的石门水库大坝,也是无言的丰碑一座!
连城山是汉王刘邦养兵蓄锐的地方,人工筑成了十二座城垒,构成一脉山峰,东西长十里,海拔一千三百多米,故名连城山。名代张垣有诗云:
十二连城天险,萧萧一径烟迷。
指引碧潭澄澈,欢传灵籁清凄。
况是法轮梵宇,更是空筏云梯。
因觉同尘懊恼,闲来合漠幽栖。
连城山下褒城口,自古以来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南北交通要道,上控秦川,下拦巴蜀,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群居住。八六年曾在此地出土遗址两处,有石斧、石锛、夹砂陶器为证。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才子帝王、文人墨客、儒臣戎将的辞赋佳作。历代曾有李白、张垣、沈佺期、王昶乾、崔应科、吴国论挥笔抒怀,有的成为艺术珍品。驰名中外的有《石门颂》、《汉魏十三品》,是研究古代书法不可多得的资料。张良的“玉盆”,曹操的“衮雪”,早已名传千古,魏武帝过石门见河中浪花击石飞溅奔涌宛如滚滚白雪,触景生情,信书“衮雪”二字于石壁。有人问“衮”字左边怎么少有三点水?魏王曰:“你不见旁边都是水吗?”
河畔旧地称褒城,乃“千金博一笑”的褒姒故里,是山水的灵气给了褒姒姑娘过人的智慧和出众的容貌吧。
连城山下有七盘古道,人称褒斜道。栈道盘山而上,通于蜀汉。是汉中和关中联系的古官道。连城山上的鸡头关,是褒城八景之一。这里奇峰突兀,如刀劈斧削,一巨石危如垒卵矗立山腰,形似鸡头,故名鸡头关。这里关口狭窄,地势险要,褒斜道由此而过,汉王刘邦“明修栈道”即指此处。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屡建奇功,都是从此出入的。
鸡头关周围遍布历史踪迹,从帝王到布衣都在这里留下了亲笔,从石碑到摩崖石刻,到石门隧道,都是人类历史的珍贵瑰宝。“石门隧道”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开凿的隧道。其开凿方法是用火烧水激或醋激后凿之,有诗记载“积薪一炬石为坼,锤凿既加如削腐”,其巧妙的开山方法,精确的工程计算,在当时的交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鸡头关下的山河堰,系西汉相国萧何、曹参创修,在我国水利史上同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鸡头关向东,山腰有一“石虎”摩崖,据传为西汉褒谷口隐士“谷口先生”郑子贞所刻,观其山形如猛虎下山,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姿态,守卫在古栈道上,为褒斜道口站岗警卫。
1970年,鸡头关下修了工程浩大的石门水库,巍巍大坝,锁住了褒河水龙,碧波荡漾的褒河水灌溉千亩良田,把过去的黄土坡变成了米粮川,给连城山又增一大风采。
连城山,这块灵性的风水宝地,养育了数不清的风流人物,历史老人睁着像褒水一样清澈深邃的目光,明察着人世间的生灭聚散,哪容得我们这些平庸之辈胡言乱语,口生是非?
沉默吧,这里的一切历史都有山石做证,形象胜于解说……
深思吧,这里的每一块石碑都有一段辉煌的奇迹,这里的每一座山峰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历史老人,请你慷慨地展开历史画卷吧,让人们把连城山看个明白,想个透彻吧!
参见《定军风情》(上)第16—18页
陕西摄影出版社
谢作新、徐勇华编著
1993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