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乾县  >  概况  >  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

      本县民间文学源远流长,民间传说、故事、歌谣遍及城乡各个角落。建国后经整理见诸报刊的约300余篇(首),关于乾陵、石牛、响石潭、乾州锅盔等传说故事被许多书籍收录,县文化馆曾编辑《乾县民间文学》2辑,印刷发行600册。
      文化馆干部强万康,长期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与创作,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会员、省民间文学研究会理事,参与编辑《陕西省民间文学集成》。40年来,发表各类民研作品数十篇,《范紫东与赛金花》《蛟龙转鼓艺术初探》《关中风味小吃及其传统》等文章获省级奖励。
      高家庄泥塑 马连乡高家庄生产泥塑玩具已有百余年历史。清末,该庄有何姓三人,曾投袁村老艺人李柏林门下学做泥塑,竭其技而归,办起泥塑作坊。所做泥塑玩具畅销乾县、兴平、礼泉、武功诸县,于是全村效仿,遂成气候。
      高家庄彩绘泥塑以挂片为主,亦有少量带哨圆塑,造型夸张生动,色调以白为主,彩绘点面,色彩鲜艳,浓淡相宜。其泥塑动物,如麒麟、老虎、狮子、公鸡等,设色厚重,天真逗人,富有稚趣。戏剧人物如“存孝打虎”“穆桂英挂帅”、猪八戒、孙悟空等勾点洗练,行笔流畅,涂抹清新明快,形神兼备。老艺人刘兆庆的作品曾在西安、北京举办的民间美术展览中参展,被誉为“泥土里的珍珠”。
      窗花剪纸 本县剪纸流传广泛,能手辈出,每逢春节或新婚嫁娶,都要剪刻窗花,点缀卧室、新房,其内容多为吉祥如意,喜庆丰收或民间传说故事、戏剧人物之类,如“双喜临门”“喜鹊闹梅”“鸳鸯戏荷”“丹凤朝阳”“二龙戏珠”“鱼跳龙门”“孔雀开屏”“鱼儿钻莲”“麒麟送子”“孙悟空盗扇”“三娘教子”等。人们用多彩多姿的剪纸或装饰窗棂,或点缀顶棚,五彩纷呈,琳琅满目,给朴素简陋的农舍、新房增添了喜庆活跃的气氛。
      1964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间窗花选风》一书就选有乾县民间艺人80幅作品。1965至1966年,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和县文化馆联合收集整理了乾县窗花艺术代表作300多幅,准备赴京举办展览,因“文化大革命”开始搁浅。王村乡张留村剪纸老艺人吴修慈的作品多次参加陕西省民间艺术展览,并在《新观察》《光明日报》《工人日报》《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县剧院职工李生郁、张玉花的剪纸也多次在报刊登载。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构思新颖,构图严谨,剪刻工整,洋溢着浓郁的关中风情,具有西路皮影的典型风格。
      刺绣工艺 乾县刺绣在农村广泛应用,建国前,妇女的绣花鞋、绣花枕、绣裹肚、绣围裙、绣荷包等极为普遍。现在多用于装饰品,绣门帘、绣床围、床罩、绣鞋垫和妇女、儿童衣物上的绣花。过去为手工刺绣,现在被机绣代替。随着乾陵旅游业的发展,乾陵乡石马道村民间刺绣迅速发展。多为外国人喜爱的绣花马夹,用各色布片凑制而成,胸前和后背均绣有蛇、蝎、壁虎、蜘蛛、蟾蜍等动物图形。乾县外贸公司大批量生产,品种繁多,远销国外。
      唐三彩复制品 唐三彩是唐代首创的一种施釉陶制品,颜色主要以红、黄、绿为主,故名“唐三彩”。乾陵陪葬墓发掘后,出土大量唐三彩制品,1974年,民间艺人罗建福、王大成等人首先用小土窑试验复制三彩马获得成功,此后逐渐发展,扩大生产。主要生产厂家有乾县工艺美术厂和乾陵博物馆唐三彩复制部等。
      唐三彩复制继承了传统的造型、制模、制作、施釉、焙烧等工艺方法。复制的文物造型准确、逼真,方法古典,色釉古色古香,釉面光滑。复制的品种有贴花三彩马、三彩骆驼、端杯侍女像、乐使俑、三彩武则天像等。这些三彩复制品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远销世界各地。
      棉絮画 薛禄镇民间艺人张宝兰,多年来潜心研习并致力于棉絮画创作,独辟蹊径,自具风格。她所创作的《孔雀牡丹》《奔马》在全国首届工艺美术佳品评选中获奖,并送往美国参展。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中,《八猫图》《八骏图》《月季》等六幅作品入选陕西民间美术精品展。现为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参见网站“ 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http://www.sxsdq.cn/sqzlk/xbsxz/sxdyl/xys_16200/qxz/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