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府谷县  >  民艺  >  正文

府谷担灯

 

民间担灯舞,至今保留在陕北边陲府谷境内。府谷担灯舞流行于府谷县城及周边乡镇,它是当地社火活动中的一个民间传统舞蹈,常以春节秧歌形式出现。
      府谷担灯舞历史悠久,其形式来源于当地正月社火“九曲黄河阵灯游会”中少妇偷灯求子的风俗。春夜沉沉,偷灯少妇匆匆忙忙赶往家中,远看星星点点很为壮观,是在闹元宵中先以端灯拦会形式出现,后来逐步变为担花灯进入春节闹秧歌中,而且编排了不少舞步和队列变化。
      府谷担灯舞的表演者均为女子(这就不失渊源元素),其化妆以少女、少妇形象为常。大长辫子,罩白毛巾,红袄绿裤,足蹬花鞋。以彩布裹绕的扁担挑一对五色花灯,扁担三尺,薄软,可上下颤动;花灯直径多为二尺。舞步以小碎步为主,行步轻盈,如风动,似水漂。要求表演时,力度、速度适中,避免过于上下晃动,难度较大。队列变化诸如单盘龙、双盘龙、双开门、转四柱、剪子股、对顶对等。尤其在夜间表演,如繁星落地,天女散花,花月交辉,引人入胜。府谷担灯舞所用灯型异彩纷呈,红的西瓜灯,白的白菜灯,紫的茄子灯,绿的黄瓜灯,粉的莲花灯,龙儿、虎儿、猴儿、狗儿、猪儿……十二生肖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新增了五星大红灯、镰刀斧头灯。少则十对,多上二十对
      担灯舞的伴奏器乐有鼓、大拨、小拨、锣、唢呐等,多用欢快的陕北民间音乐伴奏。
      府谷担灯舞的传人,早期无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有传承人有苏巧巧、张亮亮、苏美美、苏梅梅、陈巧叶、陈绿叶、张翠梅、陈艳花;第二代传承人有齐秀云、刘春梅、赵玉莲、王西林、王翠叶、郭秋梅、周秀英等;第三代传承人有赵凤芳、赵瑞香、刘美兰、苏美荣、高成莲;第四代传承人有闫小丽、杨丽娜、邬丽霞、张妮;县文化馆负责组织指导培训。多年来,工矿、社区群众将担灯舞作为主要文化娱乐形式,2008年县政府将担灯舞列为县级非遗保护项目。
      扎花灯的传承人中,第一代传承人有苏兔子、苏大闰喜等,均年高八九十;第二代传承人有张方树(苏兔子之婿),亦已六旬。
      府谷担灯舞属于黄河文化在民俗中的突出体现,其舞蹈面貌体现了原始的对天神的敬畏心理及天人合一的和谐愿望,观赏性极高,娱乐增智,健身健美,雅俗共赏,崇美意识极浓,亦是群众体育健身的好项目,且能丰富节日文化内容,展示人们热爱生活的风貌。

 
 
本条目内容由府谷县非遗办提供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