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府谷县文化馆)
糕谐音高,是府谷人过年过节、生辰满月、婚丧娶嫁必吃的主食之一。一般与面配合为“糕荞面”“糕豆面”“糕挂面”“糕粉汤”等。早年,婚丧娶嫁用它当早饭,生辰满月待客的午饭也就是糕面。现在生辰满月也办宴席,把它降格为早饭了。糕是用软米做的,软米就是黍子推的米。先把软米浸泡透捞出来控数小时后再用石碾轧或碓臼捣成面,拌热水使糕面干湿适度,搓成小颗粒,一把一把地撒在锅里烧着开水的铺严笼布的甑箅上,撒一层熟一层,必须熟过来颜色变金黄才能再撒,不然就会夹生。待全撒完了,盖上锅盖稍微蒸一会。然后连笼布提出倒入抹了油的盆里,两手蘸凉水趁热使劲搋,边搋边蘸水降温以防烫手。也可以放在涂了油的案板上,用擀面棒挤压着、反复折叠着搋。搋好后捏小剂包了煮熟的豇豆叫“豆子糕”,包了炒好的菜叫“菜糕”。挖大块在案板上擀成一厘米左右厚的大片,抹上枣泥卷起来卷成胳膊粗细的棒,再切成片,叫“枣儿糕”。府谷人卷糕还有多种花样:从一边卷叫单卷头儿;从两头卷中间合拢叫双卷头儿;将双卷头儿顺着糕棒压一条壕,里面夹一条抹了枣泥的细糕条再从两边合拢捏紧,切出来就是莲花糕;把两棒双卷头儿糕合拢成一棒,切出来就是寿字糕。未用油炸叫“素糕”,用油炸成浅棕红色叫“油糕”。现在待客,糕早已做好,只上油糕。早年,生辰满月中午以之待客,客人来了才蒸糕,糕蒸熟后先吃点素糕,再吃油糕,最后吃面。外地人不知这一规矩,往往闹笑话。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个关中籍的干部下乡到村里,一家吃糕请他来,先上来素糕,他就吃饱了,接着油糕,勉强又吃了一个,最后上来面,他一点也不想吃了。同行的本地干部故意捉弄他说,“不吃就是看不起主人,会影响到干群关系”。他只好挣扎着又吃。等吃完饭,肚子憋得一动不得动。他叹了口气说:“你陕北人待客热情得太太的,一会儿就吃三顿饭。”
参见《府谷文库·民俗风物卷》
韩宽厚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