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府谷县  >  史料  >  回忆

忆先父杨琛事略

杨北堂
      先父杨琛,宇献丞,号仲山,府谷县人,1878年生。小时就读“杨氏家塾”,清末进秀才。民国初年考入陕西省优级师范,四年毕业。先后在榆林、神木中学任教,不久回府谷任高等学堂校长,后任西关女子两级小学校长、劝学所长、采访局长、教育局长等职。解放后,1948年初到山西保德县花园则药材公司工作,后半年回府谷创办完小。曾任府谷县土改委员会委员、文教科副科长、县政府委员、人代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4年病故,享年七十七岁。

继承耕读家风

      我家祖居武家庄乡,清初迁县城西关。曾祖父杨嘉德创办“杨氏家塾”,家以耕、教维持,寒门子弟均可免费入学,颇得人心。祖父杨翼孙,字燕贻,号小峰,袭沿耕、读家风,早年学成,任凤翔府教授,不久归里办学。父杨琛,自幼好学,恪守家规,清末进秀才,民初取绩“品学兼优”予陕西省优级师范,不入官场,摒弃名利追逐,终生从教,每每业余,赴田安瓜种豆,劳其筋骨,兴耕、读乐趣。家父最忌子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常勉励媳妇、子侄农事劳作,以防轻视农民,轻视寒门子弟。

潜心办学

      民国年间,本县教育事业甚为落后,学校无几,多数儿童不能入学读书。先父立志振兴府谷教育,遂写“告府谷同胞书”一文,力陈兴办教育于国于民之利益,倡导大众送子女入学。一时间,城乡入学者倍增。
      先父知识渊博,文、理诸科皆能任教,讲授有方,管理得法,课堂秩序井然,被学生称之为“全红品”先生。在治学方面甚为严谨,事事以身作则,师生称之为“一代师表”“人之楷模”。对师生要求很严,学生不合格者不予录取;一门功课不及格者,不准毕业,任用校长、聘请教师唯才是举,以德为能,对徒有虚名的人,不予聘用。因而教学质量高,实绩比比,民重一时。
      史仰宋在府谷任县长时,拖欠教员薪水严重,致使教职员工生活窘迫,过不了大年。学校组织“索薪团”到县政府索薪。先父时任教育局长,慨然支持这一正义行动,和县长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最后迫使县政府于年前扫清了拖欠薪水。   
       先父致力于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桃李累累。自民国以来,本县初、高级知识分子多受教育门下。其中不少学生先后参加了革命,有的还成为革命先驱者,如赵博、赵宋儒、高克亭、高仰先、韩峰等均为吾父早期的学生, 

竭诚爱国

      先父真诚爱国,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自己廉正处世,两袖清风,竭诚报效国家。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市场萧条,通货膨胀,米珠薪桂。为了支援前线抗日将士,先父在教师中改一日三餐为一日二餐,把节省下来的钱捐赠抗日救亡,八年中共计捐赠银元二百四十元。

济世活人

      先父除执教外,以医为第二职业,人称杨二先生。他医德高尚,服务周到,患者上门,随到随治,废“开包礼”,家设药铺,患家就便配药,没钱者记账,遇鳏、寡、孤、独的贫困者,则免除药费。对远路农村患者供给食宿,故此,百姓誉之为济世活人的穷人家医生。

      烈烈夕阳、至终方休

      1947年秋,赵宋儒带工作团解放府谷,请先父到县政府叙师生情谊,宣传党的政策,并以胜利果实衣物、粮食安置我家生活。多年来政天变换,宦海沉浮,世俗善恶,人态炎凉之事实,使先父体鉴唯共产党英明,旋即以七十古稀之躯投入到革命队伍,谱写新的人生。
       1948年初,赴保德花园则接收府谷解放时缴获的药品,日夜兼劳,仔细梳理,随即筹建府谷县第一个国营药社(药材公司前身)。下半年创办城关完小,选校址、备教具、组教材、动员学生,废寝忘食。开学后,虽躬身手颤,仍壮心不已,上台执教,精心讲授,勤于耕耘,尽园丁之责。1952年提任教育科副科长,更是操心费力筹划全县教育事宜。同年为县政府委员、人代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参政、议政、繁忙非常。县上领导关心备至,劝说注意保重身体,吾父感激地说:“党和人民如此器重于我,我当十倍报之还感不足,岂敢偷闲图逸?”有人评说,夕阳虽好,但近在黄昏。吾父精神如烈烈夕阳,至终方休,工作直到1954年寿终。
       先父病故,全县举行了追悼大会,省、地部分机关送挽凭吊。至今,桃李志士仁人,不时缅怀言及,先父英灵,当含笑泉台!(注:笔者为杨琛三子) 
 
 
 参见《府谷县文史资料》第3辑 第43—47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府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7年12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