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华,1908年生,府谷县孤山镇庙山村人。
1930年参加革命工作,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任内蒙临河四区区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同年任临河县委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伊盟鄂、杭二旗工委书记,绥西特委组织部长。1942年任延安民族学院总务处处长。同年选送中央党校一部学习培养。
1930年杨子华随父母逃荒到内蒙临河。刚到,他就在临河平城乡贾来宝圪旦创办小学。不久,府谷人韩是今(韩锋)也来到临河,参加学校教学工作。这年他俩参加了临河党支部发动的向地亩局开展以买地为名的土地斗争。1932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临河县委领导下,发动群众,组织“穷人会”,以抗税、抗烟款等形式与反动当局展开斗争。1933年,王森、杨子华、韩是今在陕坝成立“查丈委员会”查丈大地主的黑土地。1934年他参加了县委组织的“吃大户”分粮,免税斗争,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工作。当年他组织农民斗倒了三道桥乡长兰三等土豪劣绅。为此,反动当局对杨子华既恨又恐惧,于是就暗地将他逮捕。当天夜里天气很冷,他要大便,敌人让他光着上身,赤着脚板自己出去解手,他趁敌人没有跟出来,借着夜暮,跑了几十里路,几乎冻坏,总算逃脱。1935年因叛徒告密,发生大顺城惨案,临河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不少同志牺牲,人们都以为杨子华也被杀害了,其实杨子华已转移到伊盟桃力民地区,以教师为业开展革命工作。1937年抗战爆发,他在桃力民教师和学生中组织“民族抗日先锋队““青年抗日救国会”,这年秋天,他又协助地方组建了“抗日自卫军”。同时组织“抗日宣传队”,分组下乡演出,揭露日本侵华罪行,歌颂抗日人民的英雄事迹,组织群众积极投入抗日救国的运动中,义捐衣物,支援抗日。
1938年春,八路军骑兵团和联合参谋处(绥蒙工委)进驻桃力民,组织抗敌动员委员会和成立桃力民工委,乌兰夫任抗委书记,杨子华任秘书长,并负责桃力民工委工作他积极领导组建地方政府,建立各级党支部、党小组。杨子华妻刘淑荣也在这年参加妇救会工作。同时他推荐他的学生,于占彪等为桃力民青救会代表,出席延安青救会会议。派刘文斌、杭清树、郝文光三位学生跟随绥蒙工委书记白如冰。
这年秋天他利用回内蒙临河葬母的短暂时间,走村串户宣传抗日救国,并决定到平城召开群众大会。当地群众听说已死的杨子华又复生回来了,十分高兴,大家一传十,十传百,涌向平城。在平城群众大会上,成千上万的群众高呼:“杨子华!杨子华!为咱老百姓说话办事的杨子华回来了!”“老天爷有眼,杨子华,我们听你的,你说怎办,就怎办。”会后,各村的群众捐款,捐粮,捐军鞋支援前线。
1939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桃力民大部分同志撤出去,杨子华因身份没有公开,仍留在桃力民抗敌后援会工作。1940年,组织决定杨子华等20多位同志撤离桃力民去延安。到延安后,在民族文化促进会工作。1941年底,调到民族学院工作,因延安供应十分困难,他主动要求做后勤工作。当时民族学院院长高岗,书记刘景平,下设教育处,处长乌兰夫,民族问题研究部主任刘春,干部处处长刘志瑞,总务处长先是宋友田,后为杨子华,他兼管收发室。后因通信员秦子华有病,一时派不来人,他就连通信员工作也兼起来,每天到八九里外的西北局取文件和报纸,不少同志不知道他是总务处长,只当是通信员。1942年组织决定选送乌兰夫与杨子华到中央党校一部学习,有些同志感到既吃惊又不解,他们说:“住中央党校一部学习,必须是地师级以上干部才能进去,怎么让一个收发员去呢?是否搞错了?”其实杨子华在桃力民已经是正地师级了。在中央党校学习三年,听说正要起用,任命为黑龙江省委书记时,不幸于1945年12月7日突然去世。
杨子华从1930年参加工作以来,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的残酷斗争,他立场坚定,对党无限忠诚。特别是临河党组织遭破坏以后,他与韩是今一起为桃力民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为绥蒙工委进入桃力民地区创造了条件。所以在他去世后,中央组织部为他立了碑,并在1945年12月19日中央党报《解放日报》上刊登了他去世的消息,对他的一生给予高度的评价。
杨子华一生从内蒙临河到桃力民,先后带出郝文光、于占彪、杭清树等上百名学生、农民和亲朋子弟参加革命,这些同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革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解放后成为省、地、军、师的重要领导干部。
杨子华的妻子刘淑荣、儿子杨喜报、杨二报和外甥等解放后都在内蒙呼和浩特市工作。
参见《府谷文史资料》第18辑第278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府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