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清 根据刘瑞英口述整理
王振先1927年12月出生在府谷木瓜镇,是红军烈士王玉山的儿子,韩峰同志的表弟。小时和我也是同学。1940年1月去延安参加革命,在党的哺育下,不仅成为中共党员,而且茁壮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1989年不幸病逝于湖北襄樊市,终年六十一岁。
王振先家境贫苦,父母之外还有一位姐姐,全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其父行医糊口。1934年家乡风云突变,兴起土地革命的大浪潮。亲眼看到红军七支队、红三团来木瓜,打土豪、取消苛捐杂税,穷人翻身求解放的情景,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革命的火种。
正当革命如火如荼之时,1935年3月,国民党反动军队前来木瓜,围剿红军。不仅革命受到挫折,他父亲王玉山也惨遭敌人杀害。年仅九岁的王振先,目睹横祸,痛定思痛,又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革命报仇的种子。在那暗无天日的年代,他家受到豪绅地主的凌辱,生活上饥寒交迫陷入了绝境。为了活命,母亲为人家洗衣缝补;他也辍学打工,为别人挑水、驮炭、喂牲口,过着凄惨贫困度日如年的苦日子。
长夜茫茫,枯木终于逢春。1940年1月,十三岁的王振先,在表哥韩峰的帮助下,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走上革命的金光大道。临行时,母亲、姐姐和外甥女刘瑞英把他送到木瓜城外,母子悲喜交加热泪滚滚而落。半晌母亲才开口:“到延安,好好干,不要忘记报仇!”开始组织上把他分配到陕甘宁边区保安师骑兵三营当通讯员。由于多次通过敌人封锁线,出色地完成任务,当年8月评为模范通讯员。后来,中央组织部为培养这位年轻战士,介绍他去延安中学、自然科学院和延安大学学习。在校期间,十分珍惜党给他的学习机会,因此,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他和全班同学,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参加大生产运动。当时生活艰苦,许多同学因营养不良而病倒,他不顾身体虚弱,主动给重病同学献血。他思想进步较快,表现又突出;1945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离校后,在延安军工局、晋绥兵工部四厂任干事,后在西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当指导员。一九四九年进军大西北,评为功臣,授予军功章一枚。
新中国成立后,在西北兵工总局二五五厂任人事干部科长。他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严于律已,无私奉献。1954年4月,去苏联学习“防毒面具”生产技术。在校克服困难,勤学苦练,取得优异成绩。1955年8月回国,任中央设在太原的俄语训练班主任,为五机部培训赴苏学习人员。1956年调任二机部九八厂中心实验室主任,主持“防毒面具”研制工作。经过几年努力,终于试制成功,定型生产,为我国国防工业填补了一项空白。
1966年任黎明化工厂厂长,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一时间“死不改悔走资派”“崇洋媚外”等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但他经得起考验,晚间接受残酷批斗,白天坚持工作,体现了共产党员克己奉公的高贵品德。“文革”后期,调任化工部第六化建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副经理。虽然受“文革”遗留脑震荡、腰骨炎多种疾病困扰,但他依然力疾从公,为公司在思想、组织、纪律建设方面,做出难能可贵的贡献。1989年元月,他生命的最后一天,还在公司坚持开会,不愧为鞠躬尽瘁的模范干部。
王振先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作为红军烈士后代,不负党的教导培养,不负父母亲友的厚望,几十年如一日地勤奋工作,为人民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参见《府谷文史资料》第8辑 第31—34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府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1993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