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府谷县  >  史料  >  小传

陈秉义其人其事

白义雄
      在那动乱不已、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不免要产生复杂多变的历史人物,陈秉义即其中一例。  

      陈秉义(?—1954)字永昌,府谷县清水乡畔沟村人。幼年家境贫寒,未上学,曾随父到青春峁煤窑贩炭,也打过短工。青年时,正是中国动乱和黑暗之时,军阀混战,赋役苛重,民不聊生。十八岁时为生计所逼离家出走,加入土匪集团(自称独立队),给匪首赵半吊子(本名赵青山)当护兵。民国十八年(1929),随赵青山率众窜入河套作乱,所到之处抢杀奸淫,无恶不做。当时河套有一首民谣说“赵半吊子把人刁,迟早你也活不了”。这股匪徒遭到五原护路队的围剿,赵青山被击毙,余众则由杨猴小子(本名杨耀峰)统领,时杨自称旅长,陈秉义已升为土匪连长。1933年孙殿英部国民四十一军进军宁夏,杨耀峰、陈秉义归附了孙殿英,并自告奋勇打头阵。不久,四十一军失败,杨、陈率队到处流窜,仍当土匪。后来大汉奸王英在张家口以北组织“日伪大汉义军”,杨、陈欲去投靠,途中遭到绥东赵承绶和察哈尔刘汝明军的围剿。返回绥远,危害地方,又遭到绥远傅作义军的围剿。于是,又率众西窜宁夏、陇东作恶,为甘宁军所败。1934年逃来榆林一带,扬言要洗劫榆林城,扰得人心慌慌。这时陈称团长。国民党驻榆林八十六师师长井岳秀派赵有录、金虎城前往收抚,反复劝说,拒不接受。彼既无归附之心,井(即)派左协中、胡景通率步骑十个营分途追剿。追至靖边杨桥畔将杨猴小子击毙,群匪无首,大部分俯首投诚,旋被遣散,唯陈秉义带领三四百人马逃脱。陈秉义的妻子是榆林籍,和神府苏区负责人武开章是姑表兄妹关系,经武劝说,1935年陈即带所部到神木南乡归附了苏区红军,苏区红军纪律严明,生活艰苦,而这些人为匪日久,恶习难改,便产生哗变意图。陈秉义得悉后,认为一旦哗变,不只自己脸上无光,而且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就向苏区负责人汇报了这一动向。后来给苏区红军放下一些枪支弹药,带着他的人马于1936年离开苏区,去榆林投国民党二十二军。

     陈秉义这支人马经二十二军整编后,他一方面加紧训练,提高部队素质,另一方面广收人马,扩充自己。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是年10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晋北和包头等地,西北重镇榆林受到了威胁。驻防榆林的二十二军军长高双成组建了伊东游击纵队,下属五个支队和司令部直属部队,共有七千多人,均为骑兵,开赴抗日前线,进入东胜、达旗,阻击敌人南侵。陈秉义为第四支队长,下辖两个团,官兵共一千多人,驻新城、黄河南岸的大小淖、五福社、南红雀等地。支队长内还有两名为府谷县人,即第一支队长邬青云(大岔邬家沙墕人),驻三座茅庵;第五支队长段宝珊(黄甫乡段寨人),驻展旦沼。这些部队的军官多是久经闯荡的江湖派,不少为换贴弟兄,内部比较团结,外人惹不起。伊东游击纵队中陈秉义的第四支队战斗力最强,他们经常主动出击,消灭敌人,战果累累。1938年春天在二镇圪梁的一次战斗中,四支队出其不意,一战成功,全歼驻守达旗的日伪蒙古部队满四团,生俘其团长;又在小淖歼灭教堂民团百余人。同年率部过黄河骚扰敌人,并奇袭大城西,全歼伪军张文标部的第二团,生俘团长魏总义、副旅长张志祥、副官长李汉三等人。1938年夏秋之际,陈又率部北过黄河进入萨县境内,破坏敌人交通,袭击日军据点。日寇调集力量在伪军配合下,将陈部围困在萨县以南,战斗异常激烈,伤亡甚众。因敌强陈弱,陈下令撤退,但归路已断。陈便从敌人背后进入大青山,绕道归绥、陶思浩、大岱,南渡黄河,返回原地,重振军威。进入大青山时,陈秉义部下的一支队伍和我大青山游击队黄进山部相遇接火,双方都误认对方为伪军。陈和黄在神府苏区时相识,事后写信着人面见黄进山赔礼道歉,并邀请黄到他司令部作客,黄未去。
      敌人屡遭袭击,对陈部恨之入骨,决定报复。1939年敌人从萨县、包头调集日军五百多人,日伪蒙古军第六师一个团,配备飞机、坦克,大炮、催泪弹,围攻驻扎在新城的陈部指挥中心。陈秉义得知敌人动向后,一面向纵队代司令高致凯通报敌情,一面加紧部署迎敌。他集合在城的三百零六名官兵,动员大家守土救国,坚决打击倭寇的进攻。官兵一致表示浴血奋战,誓与新城共存亡。他把战斗任务落实到各连队,并派陈宝山率步兵进入城外战壕,阻击敌人。刚刚部署就绪,敌人从四面八方发起猛攻,先是飞机轰炸,接着轻重火力猛烈扫射。城内军民虽有伤亡,但毕竟居高临下,容易发挥火力优势,敌人伤亡更重。城墙被炸开几个缺口,又迅速用沙袋堵住。日寇下令强攻登城,陈宝山连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情况相当危急,他命令陈三庚连乘夜突围,绕到敌人背后袭击其指挥部和汽车辎重。敌看不能取胜,就施放毒气,陈部官兵口含湿毛巾与敌战斗。该部苦撑三天四夜,工事多被摧毁。正无法固守,邬青云、段宝珊、张之因率部来援,激战后,敌军不支,向北溃逃。此战虽小,却使敌人大为震骇,后来陈秉义投日,日寇张家口司令西原设宴招待陈秉义及其弟陈宝山时说:“小小的一个土城,你们哪有什么武器,能坚持三天四夜,真是奇怪!”

      陈秉义在人员、装备上得不到国民党的积极支持,已生另谋出路的想法。1940年1月新民堡战役中,日寇来势凶猛,战况紧迫,时伊东纵队建制已乱,互不统辖,撤退时各不相顾。代司令张子英大骂部众,简直是乌合之众,接着枪毙了两名连长。此举引起多数官兵不满,邬青云、陈秉义更是愤愤不平,他们认为和这种人共事令人寒心。
      1939年冬,日寇集中大量兵力和两千多辆汽车,分三路进攻河套,妄图消灭抗日名将傅作义的队伍,直捣宁夏、兰州。战前,日寇利用原绥远境内土匪头子、大地主王英收罗旧部,组织汉奸武装,名曰“绥西自治联军”,委王为总司令,并默许后套攻占后归其管辖。于是王英派人四处串联,先后两次派其外甥张子茂过河西与陈秉义联系。陈秉义对纵队代司令张之因怀有恶感,已不愿继续在二十二军干下去,图谋通过投日充实装备,扩充力量;先称霸后套,将来向抗日阵营讨价还价。于1940年1月8日,陈秉义率部投日,在大汉奸王英手下,当上了日伪绥西自治联军第一师师长。抗日杀敌有功的陈秉义,又走上了汉奸道路。
      日寇进攻后套,陈秉义率部随军入套。傅作义获取敌情后,采取口袋战术,放弃安北、五原、临河等地,诱敌深入。日寇进入后套,总指挥水川伊夫和王英总部均住五原县城。1940年3月黄河解冻,傅作义乘机引河水进入敌战区的各渠道,继之部队发起全面进攻。这一战,日军、伪军大部陷入泥沼被歼,水川伊夫被击毙于乌梁素海。王英几乎被活捉,亏得陈秉义拼死将其救出,越过西山咀,逃出后套,驻扎中滩一带,总部设在公庙,陈秉义师驻土黑麻淖。这一时期他们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自政自理,自供自养”,自行委派乡政保甲,自收税赋粮秣,还提倡大种洋烟。征收大烟、粮秣时,无价可言,分文不付。王英、陈秉义等人将收回的大烟土制成“料坯”运往北平、天津等地倒贩黄金、白银,中饱私囊,大发横财。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寇一天天走着下坡路,抗战必胜已成定局。善于审时度势的陈秉义看清了这一点,为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开始心向祖国,暗中协助抗战。在他的势力范围内,尽力保护傅作义和董其武派去联络、策反的地下工作人员,有的为掩护其身份,任命为部下的参谋、副官等。随日军作战,命令部下枪口朝天射击。

       1945年8月8日,日皇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乞降。国民党反动集团为独吞抗战胜利果实,电令日军及汉奸部队不得向国民党军以外的任何部队缴械、交防。如强来接收,即行抵抗。8月8日,陈秉义接到了国民党大特务头子戴笠十万火急的电令。内容是:
 
陈秉义兄:
      日帝拟于八月十五日无条件投降,特任命我兄为中央先遣军纵队第一支队司令。敬希原地待命、特发此电令。
中央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主任戴笠
八月八日
 
     戴笠一个电令就将陈秉义由日伪军的师长变成了国民党军先遣支队司令。随后傅作义东进包头时,即将伪绥西联军改编为国民党“第十二战区骑兵第一辑团军”,任命王英为集团军司令。该部奉傅作义之命于8月下旬东进,抢占丰镇、大同。后王英去了北平,陈秉义代理王英职务。这段时间,该部奉行蒋介石的反共政策,与人民为敌。在张家口战役中溃败,后返回绥远驻防固阳,被改编为骑兵第十一旅,陈秉义任旅长。后来陈秉义逐渐认识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丧尽民心军心,深悔以往错误,赞同傅作义、董其武和平起义的主张。1949年,他亟待绥远省和平起义早日实现,但是因孙兰峰、刘万春等高级将领一时思想不通,起义协议迟迟不签。这时陈秉义暗中派国民党固阳县前县长石正中,取道丰镇面见我绥蒙军政负责人杨植霖主席和姚哲司令员,要求允许他率部提前起义。姚司令员给陈复信说:“绥远的和平已成定局,协议短期必将达成,望原地驻扎待命,静候大局”。9月傅作义由北平到绥,协助原绥远省军政负责人董其武将军劝说部属,排除阻力,迅速达成和平起义协议,于9月19日在绥远省银行包头分行礼堂举行了签字仪式。以董其武为首的39人依次签名,隆重庄严地发出了致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华北军区聂荣臻司令员、薄一波政委的起义通电,陈秉义为起义协定签字将领之一。起义后陈部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三兵团骑兵第四师独立旅。1950年,部队东移龙华,经过一段整训,陈秉义任副师长。1951年秋陈秉义率部赴朝参战。载誊归国后,转业到河北省任水利厅参事。不久后患病,医治无效,1954年故于包头。包头市军政各界为陈秉义召开了追悼会。陈秉义妻亦已过世,现有两子,居住包头。
 
 
参见《府谷县文史资料》第6辑第31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府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1年12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