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义雄 杨彧
舒林,原名苏启苍,1920年1月15日生于府谷县清水乡陈家畔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33年在本村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榆林职业中学。1927年“七七”事变后,舒林迫切要求抗日救国,向往革命,于是年11月冲破重重困难,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并进入陕北公学,从此踏上了革命征途。
舒林在陕北公学学习勤奋,思想进步。1938年1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是年4月被党组织派往新疆新军营俄文学习班学习(学员成份主要是四方面军西征到新疆的人员)。由于他天资聪颖,刻苦认真,很快成为全班优秀学员之一。1940年初,舒林与全营一起奉命撤回延安。随后,他被分配到中央军委等单位担任俄文翻译和俄文教学工作。延安整风时,他是俄文学校翻译处党支部负责人,领导该处整风运动。在后期审干运动中,虽然他受到当时“左”的思想包围,但由于他实事求是精神及正直无私的品德,使该处支部避免了一些在政治上挫伤同志的失误。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日寇被迫投降。党中央向东北派出大批干部。11月间,舒林随俄文学校干部队从延安出发。时值隆冬,冰天雪地,交通条件十分因难。在行军途中,舒林总是吃苦在先,不辞劳累;在渡辽河时,因水冷彻骨,河深难渡,舒林挺身而出,极力搀扶、背负体弱同志过河并想方设法救出陷入河中的车辆,因在冰水中浸泡太久,坐骨神经受冻过度,加上长途跋涉,体力过分消耗,到东北后,“类风湿”病发作,脊柱僵直,久治不得痊愈,竟成终身残疾。
1946年4月至1955年4月,他在东北工作九年中,先后在铁道门任组织科长,干部科长、翻译处长;东北局任外事秘书,翻译处副处长;抚顺301厂任第一副厂长等职。在此其间还抽空翻译了四本当时急需的苏联企业中宣传鼓动工作经验的书。
1955年5月,舒林奉调北京任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恩室主任,定稿员。当时,该室乃初创时期,舒林到职后即投入紧张工作,从组织、培训队伍到《马恩全集》第一卷的付印,为时仅一年零五个月。第一卷是马恩早期著作,内容艰深,作者思想亦难于掌握,而竟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六十余万字的巨著,其工作效率之高充分表明了舒林是一位优秀的组织者、翻译家。此后,参加校阅和定稿的还有《全集》第二、四两卷等。
1957年的运动中,舒林受到了不公正处理,被下放到山西省委党校工作,十年动乱时,又被遣送到保德县插队。在此期间,舒林虽身处逆境,但坚信党的实事求是作风必将发扬,对党的事业充满胜利信心,而对个人得失全然不顾。他二十年如一日,一直以带病之躯孜孜不倦地工作和劳动,在党校时与其他同志一起注释马恩著作多本,还担任过俄文教学等,其工作精神深受同志们称赞,“文革”时期,舒林惨遭迫害,屡经折磨,强行逼供,但他从未屈服,没有讲过一句不实之词与违心的话。为了保护一些同志,他默默地忍受了一切苦难。在插队期间,关心群众疾苦,曾被误认为是插队大夫。1977年秋,日益衰弱的身体,原有残疾的加重,又突发了心脏病,回太原治疗后,才有了减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舒林的冤案得以纠正,1979年11月调回北京原单位,他内心欲为党的事业做出新贡献,但壮志未酬,竟于1981年7月8日,因心脏病复发,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舒林是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为人刚直不阿,作风正派,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爱护同志,关心人民。总之,舒林一生页献甚多,无愧于党对他多年的培养,仅借略传聊表人民思慕之情。
参见《府谷县文史资料》第四辑第18页
政协府谷县委员会
第四辑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9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