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府谷县  >  诗文  >  散文

府谷景点搜奇

姬宝顺
      府谷景观不少,其中不乏奇异独特者。平时我们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不久,我们做了一次实地考察,一行人大开眼界,获益不少。今择其一二,以飨读者。
      莲花辿麻镇的河对面有一个沟,叫大辿沟,大辿沟走到尽头,就上了梁龙头。这梁龙头在当地是个出名的地方。它恰在黄甫川与黄河的分水岭上,算个制高点,一山突兀,众山皆小。在战争年代,割据时期,是兵家必争之地。站在梁龙头上,俯视黄河,宛若游龙,从远处飞来,又向远处飞去,绕了一个大弯子,与梁龙头擦身而过。这叫游龙戏凤,给人平添了无尽的遐思。对面的河曲县城,正在它的环抱之中。梁龙头脚下,黄河岸边,右岸是府谷的墙头,左边是准旗的小辿。这里正是所谓“鸡鸣闻三省”的地方。
      辿,本是个地名用字。这里人把黄河岸边的河湾地带都叫辿。从南起第一个就是小辿,一直向北,到准旗的榆树湾,据说共有七十二辿。这第二辿就是我要说的莲花辿,论地界,为府谷与准旗共有。过去被列为府谷八景之一,叫做“莲花耸胜”,堪称府谷一奇。
      说莲花辿奇,奇在形和色。旧县志说它“红白相间,状若莲花”。
      先说形状像莲花。这莲花辿恰似一个圆形盆地,盆地内群峰林立,高矮有致,形状相似,分布匀称。盆地为花托,群峰为花瓣,其中一峰特出,正是花蕊。天地造化,鬼斧神工,就这么奇妙。
      再说颜色。这里的岩层红一层,白一层,红上面是白,白上面是红,交错排列,整个盆地内就此一个色调。说到这里人们可能会想,“红白相间”,并不算奇,这个特点其他地方也有。且慢,这里自有它独特之处,那就是层与层之间界限分明,每一层薄厚均匀,要薄一直薄,要厚一直厚;岩层平行且呈水平状态,峰与峰之间不错位。这在其他地方是绝少见的。
     最妙还在雨后初晴,经过绵绵细雨的沐浴和滋润,红若桃花,白似木棉,鲜艳无比。
      说莲花辿,为什么要提梁龙头呢?因为梁龙头历来是莲花辿观景的最佳去处。
      不过我们这次又发现了一个好的观察点,就是莲花辿北面山上,即准旗马栅乡的小驴尾巴咀村一侧,汽车可以去。在那里俯视莲花辿,完整一朵莲花尽收眼底,沟底游人在花瓣之间蠕动,真有点像采花的蜜蜂呢。
      据文管所康厚介绍,他陪外国朋友到过这里一次,老外惊得目瞪口呆,站在那里直叫“OK”。他也陪国内专家考察过一次,专家说,这是“北方石林”。

陕北旱柳王

      人们往往把一些古树当神来崇拜,最有名的是准旗境内大松树墕的大松树。据去过的人说,那里善男信女往来如织,香火很盛。当地一些人也因此傍树吃树,富了起来。   
      我曾见过的所谓“神树”,是木瓜乡大柳树墕村的两棵大柳树。论红火远难跟大松树墕大松树相比,但也红幅披挂,有人供敬。
      两棵柳树屹立于沙峁之畔,老根裸露,粗枝盘旋,很有点阅尽人间沧桑的气象。“大柳树墕村”就是因树得名,可见两棵柳树的历史,确实悠久。
      树古了就有了价值。如果是稀有树种,或虽非稀有但特别古老,就成了文物。在我心目中,一向以为木瓜大柳树墕村的大柳树,就算府谷县柳树之王了。应列为保护对象。
      不料,大昌汗又冒出了“陕北旱柳王”,榆林电视台作了报道。我向一知情人探问,这树估计有多大?他说,不好估计,反正把树旁一座庙也包进树里去了。
      后来我们就去考察了,树在大昌汗乡小昌汗沟村,长在一块沟塔地的地畔上。树呈圆球状,树高和树冠直径大体相当。整个一棵树像一朵蘑菇云,又像一巨大伞盖。我们一行人预先就有思想准备,所以在老远的地方就望见它黑压压地盖在那里,并没有把它误认为是树林。这时在我的心中自然没有了木瓜大柳树的位置。
      村里人说,这树六百年前就有了。其实它的枝干,它的树皮,就是它古老的见证。树皮龟裂,有的部位老皮脱落,有的部位老皮堆积,使树干表面凹凸不平,像怪石嶙峋的小山坡。树上有遭雷击的痕迹,虽然枝叶繁茂,但又有枯枝搀杂其间,像古稀老人的华发。枯枝新叶,既说明它曾经累遭劫难,又说明它充满勃勃生机。
      文物局康厚对树进行了丈量。主干底部周长12米,树高与树冠直径24米。
      至于把庙包进树里的事,是这样的,据传原来树旁有一小石庙,是用一块石头凿出来的,后来小石庙哪去了,是不是包在树里了,已无法证实。
      现在树旁倒是有一小庙,是后来盖的。看到庙和庙上的红布条幅,我们就谈论起老百姓的迷信和愚昧来。同行的柴玉文是一位文化人,说不能这样看,这表现了一种人和自然的关系,老百姓崇尚自然的一种表达方式。万物皆有灵气。成语“人杰地灵”,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成了名胜;“钟灵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讲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老百姓如果没有这点天真、淳朴的感情,像这棵大柳树一样的古树名木还能保存到现在吗?听了柴玉文一番话,我们都表示信服。

黑石岩大窑洞

      人类住土窑洞的时间,比住房子的时间要长得多。府谷人过去也住土窑洞,主要在梁峁,傍川面房子多。房子也是土打墙,偶有砖瓦房,则必是财主之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新盖的房子都是砖墙,有的还瓷砖贴面,和城里人住的房子装饰一样。土窑洞反倒成了稀罕之物,想看它,都难找到。
      土窑洞结构简单,本无什么可说的地方。倒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跨度小,即窑可以深一点,但不能太宽了。宽了立不住,顶上的土要塌下来。一般均在两米五以内,土质再坚韧,也很少上三米,超过三米就不安全。窑顶还要上两根纵梁,有横梁和柱子撑住,叫窑楗。清水乡张谭沟村一户樊姓人家的一个窑洞在周围很出名,就是因为跨度大,没有窑楗。村里来了客人,听说这家有个大窑洞,都要来看一看。
      这次我们去了三道沟,乡长说黑石岩村有个大窑洞很出名,要陪我们去看一看。具体有多大、多长,没去过也说不清。大窑洞小窑洞,反正都是窑洞,当时并未提起我们多少兴趣来。但既然乡长说了,我们也不能漠然置之。于是就让叫来几位老乡问一问,究竟有多大。一问不得了,你听四位老乡是怎么说的:
      第一位,听说过去队里在窑洞中放电影,全大队人都来看还占不满。
      第二位,听说拖拉机在院子里不好调头,开进窑洞里就把头调转了。
      第三位,听说秋天打场,在窑洞炕上能摆开十二副连枷,互相没有一点影响。
      第四位,听说有一年窑洞旧主人的两家女婿女儿外甥都来了,晚上就像划分“行政区”一样,几家人就在一面炕上住下,半夜一位女婿上厕所回来,在炕上转了几个小时,黎明才寻见自己的地方。
      越说越离谱。这几位老乡都不是黑石岩村人,都是“听说”。看来关于大窑洞的这些说法在三道沟一带群众中比较流行。
      于是,我们一行人就有了感想,三道沟的老百姓也真能吹牛。我一向认为吹牛只是某些领导干部的专长,没想到老百姓吹起牛来竟如此不着边际。
      最后,还是被我们称为“文化人”的柴玉文的认识正确。他说,这怎能叫“吹牛”呢?这叫“夸张”。“吹牛”是一种无聊,“夸张”却是艺术。大窑洞的种种传说,已经是很好的文学艺术创作了,即民间文学。它代表一种文化,这文化内涵丰富,什么民情民风民俗都蕴含其中了。
      于是,我们带着极大的兴趣去了黑石岩。我们去的院子在半山坡,正面和东面共有五孔窑,正面距西面有一孔砖包门面窑,看样子过去是一富户人家。正面和东面各有一个大窑洞,传说中的大窑洞指东面靠南一孔。窑宽约七米,窑顶差不多是平面,无窑楗。传说中的炉台比一般人家的炕大,倒是没有一点夸张。
      窑洞就这么大,我们无需再去形容它。我们这次去黑石岩的意义已不仅仅是测量窑洞的大小了。
      不想蹊跷的事还在后头,回来县城说起大窑洞,却有一位赵寨的后生不以为然,给我们一口气说了赵寨的窑洞奇观,窑与窑相通,若干窑连在一起,成为连环窑;窑上有窑是为楼窑;窑中套窑叫做暖阁窑。猪牛羊圈也是窑,窑中还有下水道。我听着就想起当年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战。听罢如堕云里雾中。
 
 
参见《府谷文库》(未出版)
 原载《府谷宣传》2000年10月15日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