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美食  >  正文

臊子

      民间饮食风俗。流行于境内各地。一种浇面的菜汤,但做法不一。其制法:将瘦肉切细,和豆腐、木耳、黄花一起上火煎熟,里面可掺入些海带、萝卜丁等,做成汤,可去膻味。吃面条时将它浇在上面,类似北京的“打卤面”。南宋吴自枚《梦粱录》卷十六“肉铺”:“且如猪肉名件,或细抹、落索儿、精钝刀、丁头肉、臊子肉。”《水浒传》第三回:“再要十斤寸金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臊子面流行于关中,为面条的一种。宋朱翌《琦觉寮杂记》载:“唐人生日多具汤讲(当时凡水煮的食品多称汤讲),世所谓‘长命面’者也”。北宋末年,人们将长命面与臊子结合起来,故称。制法:先将用碱水和成的面团揉好擀薄,切成细长面条;然后将带皮的猪肉切成一厘米见方的小块,炒烧成臊子。烧炒时,除加入姜末、五香粉、食盐等佐料外,还要在肉煸炒到一定程度时,从锅边淋入醋汁,并加适量清水将肉煮熟。等面条煮好捞入碗中后,浇上臊子即可食用。其特点是臊嫩鲜香,长面柔韧,红油浮面,汤味酸辣。臊子面品种多达数十种,为待客之美食。


参见《咸阳大辞典》第1156页
张英民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12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