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石袋
民间生火用具,旧时流行于境内(咸阳)各地,民间一种盛装火石的小袋。布制,有口。古代,用火镰擦击火石生火烧饭,取暖抽烟。《旧唐书·舆服志》载:(唐)武官五品以上,“佩钻碟七事”。其中即有此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各地农村还常见此物。袋上常绣有花卉图案,袋上系线绳,悬于烟杆下。今已少见。
火 镰
民间生火用具,旧时流行于境内(咸阳)各地。民间缺少火柴,农民大多抽烟,习惯使用火镰敲击火石生火抽烟,花钱少又方便。除农村偏远山区外,今已少见。
平 场
传统农业生产习俗。每年麦收前,当地农民都要平整好打麦场地。一般早收的青稞、大麦、油菜地,经平整后碾光作为打麦场。更多用房前屋后空闲地。由于小麦种植面广量大,收割季节比较集中,故打麦场少则一家一处或几家合用,多则一家两个。人们先将地面破皮平整淋湿,称为泼场;随后遍洒草木灰或细绵土,再用碌碡滚压,碾实晾干,如有雨后缝隙,还要用干细绵土填缝。也有人家在耕地边沿设场,待碾完麦子后复垦为地。
扬 场
传统农业生产习俗,流行于境内(咸阳)各地。麦子脱粒后,扬场是最见功夫的农民技术活路。扬场人要侧风而立,手持木掀,铲起适量的带糠麦粒,估量风力大小强弱,掌握用劲轻重、扬程高低,以弧线形扬出,使精麦与秕糠分离。俗谚云:“锄草麦秸,扬场左右。”扬场人讲究左右开弓,一边扬场,一边清扫麦粒上的穗子,要用长梢扫帚轻轻掠过。必要时要跪下扫掠,以避免麦粒溅飞。麦子扬出后,要连续暴晒三天。伏天晒麦,伏后不易发生虫蛀。晒后便可簸筛入仓。
看忙罢
民间生产习俗,又叫忙罢会,流行于境内(咸阳)各地。一般始于农历六月初,直到七月间。麦收毕,场碾过,夏播大忙告一段落,届时家家户户有至亲厚友来做客。“麦入仓,女看娘”,新出嫁的女儿、女婿更不可少。新婚女儿回娘家看忙罢,要拿四色礼,结婚过三年的女儿,只送十个蒸馍和一封点心,其他亲友也送这两样礼。客来后,早饭招待吃臊子面,中午炒菜喝酒,少数村落还唱大戏。
看 夏
每逢开镰前十余日,出嫁的女儿要携带四色礼品回拜娘家,叫看忙口,又叫看前夏、看麦穗黄。尤其是新婚女儿要同女婿一道前去,礼物较重,款待也较丰盛。夏收夏播之后,娘亲要带上礼品回看出嫁的女儿,或舅舅看外甥,俗称看忙罢,又叫看后夏。
锄 地
农村生产习俗,流行于境内各地。小麦播种后,需要进行冬锄、春锄。特别是耧播麦田,行距规整,可通过春锄除去杂草,促使土质疏松,麦苗健旺。玉米地讲究勤锄深锄。因夏播后气候炎热,耕地杂草生长很快,要一锄再锄。锄麦工具有条锄、板锄、月牙锄(又叫漏锄)等。条锄长一尺,宽二寸,安有五尺许木把,用以锄撒播麦田;板锄约一尺长,四寸宽,安有长木柄,用以锄点播麦田;月牙锄口宽背小,安有三尺长木短柄,多为锄坡田用。玉米地要用板锄,挖掉麦草根,松土蓄墒,俗称开荒或镑茬。二三遍时要浅锄,以免伤及玉米根须。俗谚云:“头遍深,二遍浅,三遍四遍刮个脸。”又云:“锄头底下有水(蓄墒)。”锄三遍时,要定苗施肥,以农家圈粪和绿肥为佳,拥护玉米根系。
摊 场
民间生产习俗,流行于境内(咸阳)农村各地。小麦入场之后,先将麦捆栽起来,穗子朝上,便于太阳暴晒,待热干后抖擞零乱,摊成头道场,也叫生场。一般用碌碡碾打。碾打完后清出麦子,隔日重摊一遍,再抖再碾,也叫熟场。摊场所用木杈与装车所用木杈不同,场伙多用三四股长杈,上有一形似鸡爪的单股,可杈住较大的散麦擎起移走。摊场大多局限于山区等地。20世纪80年代后,广泛使用收割机和脱粒机,摊场现象逐渐减少。
碾 场
农业生产习俗,流行于境内(咸阳)各地。旧时山区打场多用连耞,将割下的麦穗集中摔打,促其脱粒。连耞由手竿和敲竿组成。手竿多用长约六尺的活竹竿,将根部尺许处用火烧软后劈半,折弯与杆平,即为杆柄,习称连把。敲杆用长约三尺、较硬的细木五六根平排,再用牛皮连结如板,上端加置一短木轴,即为敲杆,俗称连拍。用时将敲杆的轴套在连把弯处,操作者持柄使敲杆绕轴旋转,敲击铺在场上的麦穗,促其脱粒。后来多用碌碡碾场。碌碡又称石磙,多用青石錾成,中间略粗,两头稍细,便于运转自如。其两端平面中央各凿一个小洞,俗称脐窝。脐窝用生铁汁铸成,以蛋清浇灌,眼子装上木制或铁制框架,叫拨架。为使牵引马骡或牛上套不晕,要戴上揞眼;为防其吞吃麦草,要佩戴嚼子;碾场人一手牵牲口,一手执鞭或拿粪笊篱,呵叱牲口绕场旋转。碾过数遍之后,再将麦草翻过,俗称翻场。将沿边散乱麦子向中心挑拨,名叫圆场。麦粒脱落后,开始收场。先将麦秸一一抖擞清出,然后用木锨或刮板、扫帚集拢麦粒。刮板形如大铲,一人扶把,一人牵拉,可将麦粒连同麦糠刮到顺风处扬场。现在碾场多用机械力牵动,如拖拉机等。
参见《咸阳大辞典》第1147—1154页
张英民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