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日常饮食习惯,流行于境内(咸阳)农村。咸阳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豆类、薯类为主,人们日常饮食以小麦为主食,玉米、豆类、薯类、谷类为杂食,同时辅以蔬菜、瓜果、肉蛋和调料等。平原地区以今渭城、秦都两区为例,一日三餐,早饭多在9至10点,午饭在下午2至3点,晚饭叫喝汤,都在天黑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渭河以南以玉米等杂粮为主,以北细粮较多。一般早上是玉米糁子和酸菜,中午是浆水面条或玉米搅团,晚上是玉米糁子或吃中午剩下的饭,三餐离不了油泼辣子。1960—1962年困难期间,有的还吃过鼓皮、糠菜或油渣。改革开放以后,以麦面为主,辅以杂粮。早晚饭以大米稀饭和蒸馍为主;中午以面食为主,或米饭、面皮、煎饼、饺子、锅盔等,伴以两到三种炒菜或凉拌菜,普遍增加了肉和蛋类。如果来客或过年,炒菜一般都是五至八个,烟酒必不可少。20世纪80年代,兴起葡萄酒、啤酒。北部五县以长武县为例,饮食讲究做工精细,花样繁多。特色是:“原滩碱地种菜粮,沟壑山坡放牛羊。交通要冲商业旺,饮食讲究味偏长。庄稼人的家常饭,生葱辣椒蒸馍蘸。米汤搅团酸汤面,一年四季吃不厌。”三原人饭前饭后讲究饮茶,清胃消食。菜碟上桌,荤素相间。夏季佐以时鲜青菜,冬季多以咸酸为主。北部各县爱熬罐罐茶。
参见《咸阳大辞典》第1136页
张英民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