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对花
民间传统歌谣,流行于三原县,以对歌形式,含蓄地表达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其词云:“我说一来谁对一,什么花开在水里?你说一来我对一,莲菜开花在水里。我说两来谁对两,什么花开在路旁?你说两来我对两,马莲开花在路旁。我说三来谁对三,什么花开叶叶尖?你说三来我对三,辣椒开花叶叶尖。我说四来谁对四,什么花开一身刺?你说四来我对四,刺玫开花一身刺。我说五来谁对五,什么花开躲端午?你说五来我对五,石榴开花躲端午。我说六来谁对六,什么花开低溜溜?你说六来我对六,茄子开花低溜溜。我说七来谁对七,什么花开叶叶稀?你说七来我对七,荞麦开花叶叶稀。我说八来谁对八,什么花开叶叶花?你说八来我对八,桂花开花叶叶花。我说九来谁对九,什么花开酿黄酒?你说九来我对九,菊花开花酿黄酒。我说十来谁对十,什么花开乱人拾?你说十来我对十,棉花开花乱人拾。”《彬县民间歌谣集成》中还记有《十对花》乐谱,并有乐器伴奏。
撒帐歌
民间传统歌谣,流行于境内(咸阳)各地。结婚时女方到了男家,男方有一个人提斗,里面盛放着大枣、核桃、麸子皮、谷草秕、纸花等物,一边主持放炮,一边唱着《撒帐歌》。其唱词是:“一撒麸,二撒料,三撒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媳妇进了门。新媳妇,好手脚,走路好像风摆柳。今年娶,明年抓,生个胖娃叫大大。”今泾阳县一带,撒帐词云:“我在客厅正吃酒,耳听鞭炮响连天。展个鞋来提个斗,急忙就往门前走。远望一顶轿,刘海呵呵笑,天仙送贵子,撒草福来到。花轿到门前,鼓乐一声喧。鞭炮嘎叭响,然后打醋坛。左转三转吉庆多,右转三转福寿多。将铧搁在门背后,后辈儿孙坐公侯。四个轿夫抬得欢,十里路上没换肩。将轿抬在大门前,南城背后晒暖暖。天合地合两相合,请出两位搀女婆。张阿婆哪王阿婆,两个妇女太翠泼。红裙子来你穿着,上身大袄二尺多。头上戴个丝线络,两朵鲜花插鬓角。双手搀着胳肢窝,叫她俩个把头破。(白)拜土地: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进门一老仙,四季保平安。娶妻生贵子,后辈中状元。(白)拜龙王: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拜罢土地拜龙王,好比刘备过长江。乔老中间来牵线,锦绣头上配鸳鸯。(白)拜祖先: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拜罢龙王拜祖先,历代宗王在上边。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西岳耸华山。拜罢天地转个弯,满院执事踏红毡。执事各执各的事,嫑露新人小金莲。再撒灵芝草,好比无价宝。夫妻今相会,百年同到老。”现在撒帐已改用纸屑代替。新娘下轿之后,每搬一件嫁妆,女方都要索取红包,讨价还价,十分热闹。
教学歌
民间歌谣,旧时流传于全市各地,为旧时私塾教师的讦怨之歌。词云:“说教学,道教学,教学不是好生活。只因咱,家道寒,在家务农少庄田。毕了业,跑进城,为干事情寻人情。东边找,西边跑,结果一事找不到。教育局,出广告,谁想教学谁报到。交了证件报了名,找了铺保才弄成。局长训,督学喊,打了官腔才派馆。到学校,用目看,砖头瓦碴撂满院。开了学,上了馆,七个学生八个短。进教室,紧相连,挂个白布黑门帘。炕上瞅,半截毡,头顶放了一块砖。烂房子,能见天,就在此地把身安。到晚来,实难言,一盏孤灯伴你眠。桌子响,狼叫唤,吓得心跳口又颤。睡不着,把身翻,越思越想心越酸。学校里,离村远,吃饭还要学生管。张家叫,李家喊,轮流管饭实不谄。天下雨,路遥远,学生送饭打了碗。乡里人,这几年,十家九户缺银钱。为管饭,受作难,包谷蒸馍你莫嫌。最讨厌,把客添,吃饭真像上刀山。主人作难先生难,各人难的不一般。先生难的教学苦,主人难的天爷干。打日本,正抗战,物价上升票子贱。教员工钱拿麦算,生活补助在内边。两份麦,三斗三,吃过顶多落斗三。长工贫,教员贱,文明叫化下眼观。独角戏,生丑旦,体音劳美一人干。复式教学没经验,这班念了那班念。学生娃,爱捣蛋,正上课时秩序乱。把你气得没法办,失急就拿板子煽。乡下人,迷信罐,红白婚丧书写算。啥事都找先生办,你不支应就招怨。写呈子,写对联,合婚八字要掐算。写讣碑,写礼单,庚帖名帖一大摊。弄得头昏眼花乱,拍桌掉笔骂讨厌。为了糊口还得干,不然来年得滚蛋。教书苦,教书贱,咬紧牙关撑住干。教一年,又一年,一年一年没衣穿。老教师,更困难,老婆娃娃一串串。吃不饱,穿不暖,凄凄惶惶有谁怜。到年底,把账算,结果油净捻子干。力出尽,汗流完,临走落个没盘缠。”
哭嫁歌
民间婚姻习俗,流行于境内(咸阳)各地。新娘哭嫁,表示不愿离开又不得不离开父母身边,若不哭泣,邻里人会笑话议论新娘“没皮脸,急着去找女婿娃呀!”一般哭嫁到村外即可。《哭嫁歌》云:“前年订婚刀割肉,今日出嫁火烧心。这根铁链谁制造?紧紧锁我身!”现在人们的哭嫁内容有了新的变化,如“爸妈从小养我大,今日就要去出嫁。丢下弟弟和妹妹,谁来洗衣裳?”
参见《咸阳大辞典》第1134—1138页
张英民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