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史料  >  纪略

三原回族的历史变迁

买子奇
一、三原回族的历史渊源

三原回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盛唐时期来长安经商的大食人、波斯及九姓胡人。当时中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方便,并且有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这样极为方便的使大唐帝国与西域诸国紧密地联结起来。唐王朝也很重视来长安的外国人及西域大食各国的穆斯林,他们中的不少人意识到:长安地理环境适宜、经济地位优越,秉承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遣训:“你们应当去寻求学问,虽远在中国”的教诲及各种原因,在中国长时期的居住下来。据《通典》史书记载:胡商、贡使、波斯人等,久居长安的多积聚资财、置买田宅、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久居不归。这是西安地区穆斯林的来源伊始。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起兵反唐,阿拉伯帝国应唐王的求援:  “哈里法派遣了一支由阿拉伯人、突厥人和维吾尔(回纥)组成的军队,帮助中国军队平息了叛乱,恢复了中国皇帝的王位。中国皇帝向支援了他们的穆斯林官兵提出:如果他们愿意,可以留住京城,允许他们同中国女子结婚,并在762年敕建清真寺一座”。见于《历史研究》1958年1期《中国与阿拉伯之间的历史关系》。这是西安地区穆斯林的来源之二。两宋时期,南北对峙,关中地区仍然保持着东西交通的要冲地位。由西域丝绸之路东来长安转往开封、江南等地的阿拉伯、波斯、中亚的穆斯林商人多以驼铃商队的形式来往。他们或因战乱受阻、或受宋朝官吏抑留,在交通线上各地和西安地区逗留的不少,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心理相近等原因,很自然地与唐代居留这些地方的回族先民后裔逐渐融合联姻、定居下来。这是西安及附近区县穆斯林的来源之三。元代、蒙古军征服了西亚、中东诸国,建立了大元帝国。阿拉伯、波斯及中亚地区的穆斯林,受当时统治者的制约,跟随蒙古军大量的涌向中国。这时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不像唐宋时期那样具有侨居的性质,而是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作为蒙古贵族的战利品和随从,被迫远离故土来到中国。渴望返回故乡,由于迢迢万里的艰苦路程,已经成为不可能的梦幻妄想。于是,只有在中国定居生活下去,才是唯一的出路。他们丢掉客居移民的思想情绪,以主人翁的姿态发挥其聪明才智。积极介绍中亚地区的科学文化艺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开拓边疆,发展生产。这时回军的军士、炮手、工匠,以及归附蒙古人的回回达官贵人和学术科技人才,均被编入“探马赤军”。参加征服全中国的战争,有的派遣到全国各地驻防或屯戍。从城市到农村形成了“元时回回遍天下”的局面。到处都有回民定居,突出回民大分散小集中的民族特点。其定居在长安、关中一带,则为更多。这是西安地区穆斯林的来源之四,明张瀚《松窗梦语、西游记》说:“自华(华山)以北,投清凉寺,一望黄沙,无寸草人烟,仅有小村,皆回回种类"。清末余树畴在《秦陇回务纪略》卷一中说:  “陕则民七回三,甘则民三回七”。总上所述,西安、咸阳、泾阳、三原、高陵、渭南及整个关中地区皆居住著大分散小集中的回族先民。

三原属京畿长安要地,土地肥沃、经济繁荣,交通方便,可以通往四面八方,是渭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宋回族先民、阿拉伯,波斯,中亚及后来的色目人等各族穆斯林,他们善于经商,必然来到交通便利的三原,再向西北甘肃、延安、银川、内蒙发展,开拓贸易。进行牛、羊,驼、皮革、药材、布匹的交易。天长日久,定居下来。与当地人相处融合,繁衍后代子孙,到元末明初,达到鼎盛时期。从三原城内回回巷(现太平巷)的房屋建筑来看,多为明代建筑风格。三原回民历史来源,经商者居多,故城内居住较为集中,与西安回民一样,起始于唐宋,兴盛于元明,衰败于清末。现据清咸丰至同治四年期间任三原县令余庚阳的《池阳吟草、秦中纪事》诗中记载,可以佐证:

唐代花门世业分,秦川一旦煽妖氛。
只缘筼谷戈矛起,竟使昆岗玉石焚。
诬叛本殊君奂奏,报仇胡逞护输军。
天方性理甘心悖,谟罕幽灵岂忍闻。
      另一首《查产》诗中写到:
一千余载星居久,四十双田露积空。
帷余三五花门籍,良善仍编保伍同。


余县令的诗文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对回民起义极尽诬陷之词汇,但从另一侧面仍能反映出三原回族人民来源、历史悠久的客观事实。  “唐代花门世业分”是说三原回民是来自唐代新疆回纥族的花门山堡地区。  “一千余载星居久”更明确告诉我们三原回民自唐代到清末同治元年,已经居住了一千二百多年之久的外来少数民族。  “天方性理甘心悖,谟罕幽灵岂忍闻”《天方性理》的作者是清代伊斯兰教著名学者阿衡,于康熙四十三年刊印成书。他以伊斯兰教的一神论与中国儒家性理学相结合,论证伊斯兰教关于宇宙起源、天与人、性与理之间的关系,阐述忠君王、孝父母……等道理。该书论述之理,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  “谟罕幽灵”是指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天之灵。穆罕默德圣人常常教导穆斯林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爱国是信德的一部分”。伊斯兰教义在清代能够如此深入到三原县令的心灵,足以说明当时他与三原回族民族、宗教上层人士的往来关系。

经过千余年的历史沧桑,西安及三原等地回民到清朝同治年间,在全省已有七、八十万人之多,清真寺坊八百余座。  “三原城内回民数百家”。约两千余人左右,大多居住在太平巷(原名兴和巷,亦称回回巷,回民起义失败后改称太平巷),有些回民散居于姚家巷、水津巷及西关民治学校附近。太平巷北口有明代建筑风格清真寺一座。(遗址:解放初期为王姓住宅)根据过去三原回民分布县城的特点,与西安回民居住的特点一样,同在城市的西北角落,他们从事经商者居多,少有田产,比较关中其他县分回民多居农村的时间年代上要早一些,关中其他县地的回民多是元、明时期屯垦定居下来的色目人,而三原回族来历当起始于唐宋时期回族先民——大食、波斯及中亚等地的穆斯林,经长安沿交通方便的繁荣城镇经商,天长日久逐渐定居下来的。公元九六四年(宋太祖乾德二年)鲁穆国(今属阿塞尔新疆范围)天文阁部马依泽自己说:泾阳有他的乡亲很多,他要求落居泾阳(见《回族历史研究》)。泾三原在西北回民中是相提并论的。历史证实,北宋时期泾三原地区已成为大食贵族富商的聚居地区。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压迫政策,也迫使各民族互相融合。《明会典》卷二十载:公元一三七二年(明洪武五年)朱元璋下诏说“蒙古、色目人民,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那些先辈们有的自带家眷,有的与当时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互相融合,繁育后代。故在西安回民中流传有:回族的巴巴(爷爷)汉族的娜娜(奶奶)这一传说。来自历史各方面的因素,逐渐形成为回回民族,西安回族的历史来源是这样,三原回民的历史渊源也基本如此。这与西安回史专家马士年先生的论点是一致的。

二、明清时期三原回民政治、经济、文化概况

三原在明清之时已经形成为西北地区药材、布匹的集散市场,居陕甘贸易中转地位。家庭手工业、茶棉皮毛等行业都比较发达。被人们称誉为“天下县、泾三原”。《回族简史》载:“明代,陕西回回卖药的不少”明洪二十三年(一三九〇)谕旨:“回回商人的往来买卖,如过关津渡口,不得阻滞”。明宣宗也说:“回人善营利"。据此可以肯定的说,明清时的三原回民大多经营药材行业、货栈,同时兼作牙行说客(经纪人)。来自陕、甘、宁、青的回民客商,由于宗教信仰、民族生活习惯与三原当地回民相同,穆斯林兄弟之间,感情亲近,彼此信任是必然的。这样,为贸易成交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他们带来河州(临夏)的野党参、西宁的大黄、宁夏的枸杞、武都的党参、岷县的党归等著名的畅销药材,在三原经过加工包装,运往东路汉口、上海、宁波等地。这些西路客商再将湖北等地运来的土布运向西北各地的农村市场销售。三原回民为开拓三原市场、繁荣经济、沟通东西路贸易、增加地方财税收入等,历史上已经做出过积极的贡献。

元代以后,关中回民比较安定的居住下来,他们有的获得了土地,有的从事发展民族商业,逐渐形成了一个牢固的民族经济实体。物质生活有了基础,精神生活的思想意识就进一步有了提高要求。伊斯兰教是全体回民信仰的宗教,他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成作用,几乎成为这个民族的精神标志中心,而伊斯兰教必然依附于回民的表现意识才得以存在发展,诸如宗教信仰、教义法规、礼仪形式等,如何普及学习宗教知识、发展民族文化教育,提高民族心理素质,宗教上层人士与广大回民群众都越来越感到迫切需要学校,经多方要求方予恩准。一八六〇年清“咸丰十年奏准,陕西咸宁、长安、同官、泾阳、兰田、旬阳、三原等十六州县均设回民义学”。见《陕西通志稿》回民义学均设在清真寺内,由“开学阿訇”授课,讲解伊斯兰教阿拉伯文的经典教义、语法文字,并且用汉语传授教义,汉语课本多以《天方三字经》《清真指南》《天方性理》《天方典礼》等为蓝本传教授业,普及教义。

三原是闻名全省的文化大县,各个书院学府不仅吸引着各地汉族学子,同时也影响着回族一代文人。据《明清进士题名录》记载:清道光、咸丰年间、马文梦进士,回族,三原人,“官刺授文林郎吏部拣选”。  (文林郎:明清为正七品之文散官名。拣选:须明习满蒙礼俗者,由吏部奏请之专缺)。马于咸丰七年八月为泾阳坡底马廷麟阿衡书丹墓碑,该碑文由马百龄(西安人)撰文(官授:钦赐蓝翎并守换花翎、浩授朝仪大夫以知府);米迈选大阿衡(西安人)书写的阿拉伯文,此碑现保存于三原清真寺内。同年代还有武举人刚鞭鸣,回族,三原人,在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六日,三原官绅民团屠杀城内回民时突围出走,参加了回民起义军。见《关陇思危录》卷一。

三、清同治年间三原回民起义始末

陕西回民起义最早的地区,是在一八六二年四月渭华、大荔一带。清刘东野《壬戌华州回变记》载:“四月发贼自大峪出,渭邑赵权中曾募回勇五百防刘峪口,至是溃逃沿途滋事,经至山村斫竹,瓜坡斗殴,回勇赴州控诉,知州侯公尧询其理屈,堂谕“向后回伤汉民一以十抵,汉伤回民十以一抵”。快班头秦英回民也,忿忿下堂谋变益亟,汉民李发元,回民马利出面议和,适渭邑团长张映兰,州属团长白祥生在麦地缉诛回民十七人,恶感愈深,而沿渭各村回族纷纷挈家北渡矣”。随酿成同治元年的回民起义:清政府历来实行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唆使官绅地主武装,时常利用团练挑起事端残害无辜回民。这次回民起义就是在民族压迫,回民无法生存的情况下伸展起来的,起义由东向西发展。此刻,正值满清镇压太平天国之时,清军兵勇不多,下令各地兴办团练,由各地绅商出钱组织武装。于是,三原县令余庚阳与地方官绅商人刘维均等商议,令各商绅捐资计八千多两银子,成立“同德局”。前后多次捐集银子三十多万两,召募刀客五百余名,购置武器,组成团练。

同治元年(1862)五月十三日起义军攻下高陵,三原境内大程、陂西镇,先后也被义军占领。三原已属兵临城下,其官绅自然要先发制人,密谋镇压城内回民。余知县《池阳吟草、高陵失守》诗:  “渭河桥下起长鲸、鹿苑(高陵)长驱直入城。”高陵起义军深知官绅团练心毒手辣,自然关心三原回民的安危,派人来往联系,“高陵失守、获贼谍”,这一来人造成三原官绅团练对回民镇压的借口。  据《三原新志、张潜传》说:  “会同治壬戌(同治元年)夏四月,发逆由南山窜陕,既东飏,回变作,三原城内回民数百家,凶凶蓄异谋,高陵失守,获贼密告,邑候余公亟请内患,时里侠宋成金募勇入歼之。”所谓“里侠宋成金”,实乃当地土匪头,所募之“勇"均系同类,都是宋奉令召集蒲城、富平、临潼的匪徒数千人聚集三原,欲把城内回民勒尽杀绝、一网打净。在这“黑云压城城欲摧"的

凶险阴谋之下,无辜的回民男女老幼本能的集中到清真寺内,准备抗拒而死,宋成金匪团经过充分准备之后,于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六日包围了清真寺,双方经过拼搏,团练未能攻进寺院,于是在寺的周围残忍的放起大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寺内回民全被烧死。据清人王生吉撰《关陇思危录》证之:  “是时,泾阳、三原城内汉回,互相准备,幸二十六日团目宋成金等带入城,守备马成基、武举方恒、孙以仁、张顺、李逢治、李顺、翟学安、武举郝起腾兄弟等带(清制军衔)帮助,先杀城内之回,以除内患。回民知觉,用命相救,巷战四时,回势不支,帷武举刚鞭鸣逃脱,其余搜杀净尽,三原县令余庚阳不及救护,帷余回民安九成一家。外逆闻之,连日扑城,势甚凶猛。二十八日,北城失守……”。见《陕西回民起义资料》第七页。

三原城内回民残遭屠杀之后,消息传出,激起东部回民起义军对地方官绅团练的极大义愤,接二连三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反攻。

一八六二年五月二十六日凌晨,地方官绅武装包围了兴和巷(现太平巷)北口清真寺以后,在双方拼搏之时,城内有突围逃出的回民,即将向泾阳、高陵的起义军告急,回民起义军闻讯急速开赴三原反攻,于当天下午攻占了南关。五月二十八日起义军连续作战进攻,先后攻克了北城和西关。于六月一日起义军又向东关发起进攻,并围困县城三昼夜,在大规模的攻势之下,东关攻克在望。此时,三原县令余庚阳请求富平民团武装二千余人来三原增援,双方经过激烈拼搏各有伤亡,起义军由于多日来的连续作战,势气渐渐不支,于是撤回永乐泾阳塔本部。这是回民起义军第一次进攻三原。

同年六月十日,回民起义军连续围攻三原三天,由于城内的严密设防,未能攻破,后撤至永乐店塔底大营。这是起义军第二次进攻三原。

六月二十八日,回民起义军在其领袖马二元(三原人)的率领下继续向三原东关发起大规模的攻势,使用牛车拉载火药进攻焚烧东门,当时由于风向变换而失利,于第二天撤回塔底大营,这是回民起义军第三次进攻三原。

一八六二年八月以后,回民起义军多次进攻三原均未攻下。随后在县城以外与官绅地主武装游击作战,并多次与清军官兵交火激战,打击牵制着清兵及地方武装的一部分力量。

一九六三年九月初三,清军雷正绾率部由三原进攻泾阳永乐店、塔底回部,回民(包括三原人)伤亡二千余人,后向河南渭城大营撤退,官兵跟踪追杀,回民军落入泾渭河水中淹死者无数。五日多隆阿、雷军攻占长驼湾、苏家沟、渭城后,又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杀死一万八千多人,老人,妇女,小孩被推入渭河淹死的无数。见《陕西回民起义资料》。

渭城决战失败以后,各地回民起义军汇合起来,在主帅白彦虎率领之下向陕甘交界处董志原一带撤退,转战于甘、宁、青、新诸省。回民起义之前陕西省回民七、八十万,绝大部分住在关中各区县城,到回民起义失败后,仅余西安回民二万多人,而我三原回民情况正如县令余庚阳《关陇思危录》诗中写到:  “惟余三五花门籍,良善仍编保证同。”《回宅》诗中: “叛宅连番早出售、降回岂得逞私谋。  “惟余回民安九成一家。回民宅院房产被官绅变卖充作军饷矣”。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在这块土地上,经过千余年的历史沧桑,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互相融合,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因此,回族与中国其他民族结成了血肉不可分割的兄弟民族关系,彼此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清朝统治阶级历来实行民族歧视压迫政策,以夷治夷,坐收渔利,唆使纵容地方民团挑起事端,强制威迫汉族农民编入团练,同反抗清政府的回民起义军战场相见互杀,回汉兄弟民族相残双方受害,清朝官绅坐收渔利。为时不久回汉人民逐渐识破了清政府官绅分化两族关系的阴谋。后起的反清西捻军、陕北农民起义军都与回民军互相联合并肩与清军作战,回民起义军中约有部分汉族参加的事实。回汉人民逐渐的团结,为以后辛亥革命在陕西起义奠定了基础。陕西回民起义,点燃了西北各族人民反清的烽火,同南方太平军遥相呼应。回民起义军转战十二载,纵横陕、甘、宁、青、新,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沉重的打击动摇了清朝在西北的封建统治,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们三原回族先民理应分享到一份光荣。


四、三原回民的新篇章

现在三原的回民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陆续由西安、河南、山东等地迁来的。他们大多从事饮食服务行业,饮食以西安回民传统风味羊肉泡馍比较有特色,五十年代的中叶是风誉县城的鼎盛时期,据统计有:永义居泡馍馆、景祥楼泡馍馆、池阳春泡馍馆、清香斋饭馆、一品香茶馆及酱牛肉烧鸡铺等。生意兴隆、生活有很大的改善。据《回族简史》记载: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陕甘宁边区分会一九四三年的报告:关中、三原、陇东回民的经济和一九三六年相比,提高百分之五十以上”。同时这些回民与三原汉族朋友,感情和睦、友好相处。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三原回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之中,民族平等、信教自由,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现在三原回民近三百人,经济收入、物质生活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人均年收入约在千元以上,基本上都过着温饱的幸福生活。作为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三原回民正在为民族团结、进步和三原的经济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9辑第161-177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2年12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