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史料  >  回忆

怀念黄子文烈士

张凤岐

一九三四年底,我认识了黄子文同志,并与他一起生活、战斗了一个时期。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日在关中地委召开的为战斗中光荣牺牲的黄子文等烈士的追悼大会上,我代表关中地委对黄子文烈士表达了我们的哀思。

今天,在回忆与子文相处的那段历史,再提起子文一家为革命所受的挫折,遭受的损失,我的心情深感沉痛。

黄子文的革命事迹铭刻在人们心中

黄子文的家乡三原武字区和我的家乡富平觅子乡,县界相连,地连阡陌,我居住的上官村与武字区仅是一沟之隔,两岸农民素有往来。一九二八年,黄子文在武字区组织农民进行“缴农"运动和“武装围城"斗争,革命声势浩大,波及四面八方。那时,我们村子(觅子乡上官村)封建势力比较浓厚,农民的守旧思想比较严重。但两原农民起来闹革命的事情,却成了村子里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我当时年幼,从村里人的谈话中,得知两原农民革命的头头叫黄子文,是个大学生,他为了解放劳苦大众,把家里的粮、钱、枪都拿出来了。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黄子文与他兄黄子祥等同志领导的农民革命斗争,范围越扩越广,力量不断壮大。子文同志带领大家在原、富交界一带打击土豪劣绅的革命事迹,给这一带农民思想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人们或明或暗的纷纷投入了反封建、打土豪、求解放的革命运动。

一九三三年春节,三原党组织派武字区共产党员王瑞琪到我的家乡一带搞革命活动。他先后建立了上官村、康家洞、禾家原三个地下党支部,发展了一批党员,我也是在这个时期加入党组织并参加革命的。同年冬月二十七日,由于形势恶化,王瑞琪和我等一行五人北上,找黄子文同志未遇。当我们由石门关返回时,党支部被敌人破坏,王瑞琪同志被捕。

黄子文的扎实作风令人难以忘怀

一九三四年底,我在旬邑搞兵变后,北上苏区,在旬邑阳坡头见到了黄子文同志,他当时是南区革命委员会主席,当我向他谈起党支部被破坏,王瑞琪同志被捕之事时,他说:“这里情况我已知道了。已托人把王瑞琪保释了。"随之亲切地对我说: 你兵变成功来到这儿,我们一块干革命吧!"

黄子文同志如此平易近人,对革命同志是那样关心,消息又是那么灵通,当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曾从内心发出“子文不愧是农民革命的英雄人物”的感叹。

在与子文同意共同战斗的岁月中,我发现他工作积极、作风扎实。他经常深入下去,帮助基层干部建立乡政权,又常常跟随游击队对敌人作战。记得一次打安社的保安队时,他带头冲在前面,撤退时却留在最后。当时游击队的指战员对他达种英勇精伸无不打心眼里佩服。

黄子文的宽阔胸怀值得我们效法

黄子文同意在党内斗争问题上,一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相信组织,忠于我党。听说一九三三年八月的陈家坡会议上,党内的一股逆流冲击到黄子文兄弟身上,他哥哥黄子祥同志(红二十六军骑兵第四团团长)被赶走。会上,黄子文同志虽然保留自己的意见,但会后从未散布过对领导不满的言论,他自信党内错误的做法,迟早会被觉悟提高后的党员所识破。黄子文同志虽然蒙受了严重打击,但它在政治上、思想上对党是无限忠诚的。

一九三九年夏,我在延安南关市场,偶然遇到黄子文,在交谈中,他说:  “我最近要到华北去一趟"。我问:  “到华北干什么去?"他告诉我,去看姐姐。他姐姐曾在北京上学,大革命被捕入狱,释放政治犯时被放出了,在河北抗日根据地工作。由于狱中身体受到敌人摧残,盼望亲人看望如盼望春雨一样。听了他的谈话,我感到子文同志是个重感情的人。

子文同志与哥哥、姐姐早期就投入了革命,他的爱人李威云也从家里来到苏区,带着几岁孩子,为革命奔波。后来,他侄女(子祥之女)黄培兰也从西安来到苏区参加了革命,他的家庭是真正的革命家庭。子文的姐姐黄侠仙在河北被敌人杀害。我们党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陈家坡会议的错误路线延续到一九三五年的错误肃反,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子文年仅十七岁的侄女黄培兰。

黄子文同志在一系列挫折和打击面前,没有动摇革命的意志和信念,没有表现出对党的怀疑和抱怨。他在各种压力下,在各种环境中,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顽强地生活着、战斗着。一九四七年五月他与哥哥子祥及其他同志组织领导的陵前起义,正是他对党忠贞不二的精神体现。黄子文同志不计个人恩怨,对党满腔赤胆忠心的广阔胸怀,值得我们健在者永远铭记。

同年六月,黄子文同志在带领渭北总队第一支队在三原地道口战斗中,不幸阵亡。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关中地委在马栏召开追悼大会时,西北局发来电报,对黄子文同志作了公正的结论,使他几十年的沉冤得到了平反。电报指出:黄子文同志一生为革命贡献了他的一切,乃至他的生命,是党的好儿子,特决定恢复黄子文同志的党籍。我当时代表关中地委在会上沉痛地悼念了子文同志。

光阴荏苒,黄子文同志牺牲整整四十个春秋了,当我们再度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忆子文同志革命的一生时,深深感到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精神;对同志群众一视同仁,赤诚相待的优良品质,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值得我们学习。

(注:张凤岐,陕西省富平县人,现年七十五岁。曾任渭北总队政委,解放后任新疆自治区纪检委书记、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现已离休。)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3辑第70—75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7年12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