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史料  >  回忆

香江曾许议南游却下彭台作楚囚

访梁披云谈于右任被迫去台内情
林振礼

闽南季春时节。刚从北京开完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南来的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归侨总会主席、年届八十五高龄的梁披云先生,在泉州逗留期间,笔者随同他作故乡——永春之行。因在永春五里街见到新落成的“思基楼”题刻旁署“右任”,故就此向梁先生问其缘由。

在泉州酒店。一杯清茶,袅袅轻烟,勾起老人回忆的如烟往事,追述了于右任与他的师生之谊,以及一九四九年于氏到香港,又由香港去重庆,最后被迫飞往台湾,至今鲜为人知的内情。

师生情长香江曾许议南游
      梁披云二十年代就读于上海大学,于为校长,三十年代梁主持泉州黎明高中校政,曾请得于氏屈任董事,于氏为书“黎明高级中学”匾额悬于校门;抗战期间在重庆,于对梁深为关垂,尤以书法多所启示,一九四〇年,梁披云曾到陕西拜候于师母。

“思基楼’题刻为于先生一九四五年在重庆时手迹。”精神矍铄,思路清晰的梁先生陷入沉思。

一九四九年四月,当国共双方代表团对拟定的八条二十四款国内和平协定进行磋商之际,周恩来通过屈武(于的女婿)转达,希望于先生将来留在北平。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屈武陪于先生由南京到上海。于先生原要求屈武留上海,然后去广州,寻找机会由广州去香港,再转赴北平。而屈武因执行周恩来交给的有关新疆起义某些任务,与于先生在上海匆匆告别,不料这次分手竟成永诀。于先生几经周折到香港后,何以又去重庆,并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被迫飞往台湾。这段历史就连屈武为《于右任诗词集》(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所写的序言也没有提及,而梁先生的追述则既可补阙,又能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奋不顾身的高尚节操。

梁先生原任国民党参政会参政员兼国立海疆学校校长,嗣后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由于他对蒋介石的独裁、专制,不抗日非常不满,常与当局政见不和。宪兵、特务要逮捕,迫害进步师生,他总是多方设法为之申辩、担保、或暗示其逃离。他利用自己的身份、职务,保护过不少师生和中共地下党员。所以,特务头子汤恩伯、毛森竞下令暗杀他。由于朋友和学生的掩护,他才于一九四九年秋由厦门逃往香港。

梁披云流寓香港期间,多次与秦望山、蒋抱一去看望于先生。梁先生说:  “那时我劝于先生南洋走走,殊不知他囊中羞涩,担心累及他人。我诙谐地说,靖国军解体后,您在上海卖过字,去南洋万不得已也可卖字为生,且作逍遥游。此话打动了于先生,得他首肯,我们便作南行准备。可是事隔几天,于先生突然对我说,他要乘朱家骅、洪兰友的专机飞重庆,尽最后一点心去救杨虎城,返港后,(朱、洪专机原定返港)再议事南洋之行。”为了营救杨虎城,于右任决心忠言直谏蒋介石,摒弃个人私怨,以民族大义为重。但根据后来公诸于世的历史事实,于先生飞抵重庆时,杨虎城将军已含恨于九泉。

讨袁鏖战  杨护于氏脱险境
      早在讨袁护法年代,于杨之间就有过一段同舟共济、生死相依的经历:一九一七年,孙中山在广州树立护法旗帜,就任大元帅职。陕西省以于右任、井勿幕为首建立靖国军,对抗陈树潘、杨率所部参加靖国军,移驻临潼。北洋军阀发动“八省援陕”,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倾兵大举进攻靖国军心脏地三原、高陵。杨虎城部队浴血阻击鏖战,为靖国军长期生存立下大功.在广州革命政府受挫,靖国军人心涣散,各部自谋出路,接受直系改编的恶劣环境下,杨虎城以“保全革命人格”拒绝受编。靖国军大部受编后,在三原靖国军总司令部的招牌于夜间被人卸走。时杨虎城迎总司令于右任西行驻扎,在武功重新建立总司令部。于氏赋《武功城外》诗中云:“朔漠冰霜苏子节,春风桃李武候营。”以汉臣苏武、蜀相孔明相比附,盛赞杨虎城。一九二二年,杨虎城部队护送于右任脱离险境,度陇而南入川,辗转至上海。


高空回首  元老悲作渝台吟
      梁先生呷了口茶,以深沉的语调继续说道:“杨虎城抗日有功于国家民族,于先生对他的感念岂止于讨袁护法年代的追随救护。在国民党溃逃之前,他才会再去重庆,尽最后努力救杨末果。然而,为了迫于氏去台,蒋介石大耍手腕,先发制人;对朱家骅、洪兰友说另有专机送于,命令朱、洪提前飞港。当于先生按约定时间到达机场(居正同往)时,脸色陡变……”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时年七十、德高望重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被迫离渝飞台,留诗《渝台机中》:
粤北万山苍,重经新战场。
白云飞片片,野水接茫茫。
天意抑人意,他乡似故乡。
高空莫回首,雷雨袭衡阳.
      身不由已、无可奈何,悲离大陆故土,深感前途茫茫的心境,一望而可知。
诗人夙愿    芝田蕙圃遍秦州

梁披云在香港等不到于先生,却于一九五〇年春,等到了他的眷属由台湾来港。原来,梁先生眷属于一九四九年夏被国民党先行送台,经其岳父由马来西亚电示以“病危”,得以离台赴港相聚,同作南洋之行。

讲到这里,梁先生感慨万端。他说:“于先生去台后,我曾驰书问候。”一九六四年,于右任在台湾与世长辞,生前留有哀歌云:一,“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表达了这位爱国老人对生不能亲见祖国统一,死而落叶不得归根所抱的终天长恨。

一九二七年,作为诗人的梁披云在新加坡见到周颖南珍藏的于右任草书,继潘受题咏而赋诗云:

楚骚今草两神奇,游夏安能赞一词。
公论河阳题句在,中年晚岁最堪师.
香江曾许议南游,却下澎台作楚囚.
坟树料应西北靡,芝田蕙圃遍秦州。

一九八七年秋,梁先生携女儿作于右任故乡之行,到陕西三原凭吊先师。他希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俾于氏暂厝异乡的灵柩归葬故土,让于先生在天之灵看到“芝田蕙圃遍秦州”(于氏《民治学校园纪事诗》中有句云:  “蕙圃芝田何处求)。

附:梁披云先生审定手笔。

林振礼君书写“香江曾许议南游,却下彭台作楚囚一稿,经予阅读叙述与事实相符,非舞文弄墨者可比也。

披云手识
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曰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8辑第122-128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1年12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