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书法协会 供稿
我县书法名家辈出,为继往开来,发扬祖国文化艺术传统,我们将陆续简介,以供学习研究。
王治(生卒年不详)字平轩。清嘉庆间进士,道光对官奎四川兵备道。其书法功力深厚,尤以小楷精湛,行、草亦具风韵,细骨丰肌,清丽飘逸,耐人寻味。“文革”后已难见其真迹。三原县博物馆收藏有他的字迹石刻。他又喜研金石,精通治印。
贺瑞麟(1822——1893)字复斋;关中理学领袖人物之一。学宗朱熹,笃信力行,为我县“正谊书院”创始人。其书法颇负盛名,宗法于颜,深穷其奥,选型优美,功力浑厚。其楷书结构严谨,笔笔不苟,行草运笔潇洒,字字淳厚。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柏树山纪游》诗末句“复斋行草慧齐篆,点缀亭台共夕阳”,对其书法艺术作了很高的评价。临潼县华清池内现存“乐善亭记”石碑一通,系先生光绪年书石。三原县博物馆的岳飞书《后出师表》石刻上亦有先生的笔迹。
余锐(?一一1928)字子坚。民初曾任三原县教育局局长、县长。酷爱书法,潜心汲取各家之长,遂形成自己的风格。擅长楷书,恭整有力,其行书,笔力刚劲。逢人喜谈书法,津津乐道。
贺伯箴(1875一一1944)字箴甫,自号白贞道人,是复斋先生从子。早期受复斋先生书法影响和指教,学书甚为刻若。其书法熔颜、柳于一炉,兼取书法家何绍基之长,造诣颇深。真、草、隶、篆皆能,运笔流畅,潇洒多姿,常为他人书写扇面、对联、条幅、中堂、匾额等。又善画兰竹。
李百龄(1893——1948)字寿亭。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襄助杨虎城建立地方武装,响应孙中山号召致力革命统一大业。 后在三原县立中学任教,以后又升任外县县长。 “九一八”和“双十二”事变期间,曾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思想进步,倾向革命,对蒋政权不满,遂弃官为民,终困忧心国事,幽愤而殁。平生喜爱书法,常研读历代各家碑帖,暇则苦心笔砚,从不间断,常为人书写条幅、匾额。
史天垣(1918一一1958)字星斋,早年经商,但为学不懈,尤喜书法,有缘结识陈毅(字小耘,城固人,有“南康(康有为)北陈”之说),经其勉励指导,更加努力,酷暑严寒,苦学不息。陕西靖国军成立后,即在秘书处任书记(负责缮稿),后任联军驻陕书记官。书法益进,楷、行、草俱能得心应手,常为人书写匾牌。晚年嗜斗蟋蟀,如有以好蟋蟀相送者,即乘兴挥毫成幅以赠。亦善篆刻。
茹欲立(1883一一1972)字卓亭,早年就学日本,加入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创建的同盟会。南京政府成立后,曾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审计部部长.抗战时期,因不满时政,弃职归里。 解放后,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检察分署检察长、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茹先生精研汉书,喜临碑帖,后专攻魏碑,工楷书,字字质朴,笔笔不苟。于右任伯母房太夫人的墓志铭就是他的手笔。民国时期,三原修建清河临履桥及维修古龙桥的记事碑,均由他撰文并书石。又为三原县老同盟会员徐朗西撰并书墓志铭刻石(现存富平)。
于右任(1879一一1964)名伯循,字诱人。1906年后在上海办报改用右任。曾用笔名神州旧主、骚心、剥果、大风,太平老人等。
于先生工诗、词、曲、文,又擅长书法。其书法,博采众家之长,融会四体之妙,法古而不泥古,反对摹似,富于创新,自成“于体”。在我国近代书坛上独树一帜。早期工行楷,以魏碑为基础,参以篆、隶、草法。后期致力于草书研究,汲历代名家之精萃,熔章、今、狂草于一炉。提出“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原则。他在其倡办的“草书社”同事支持下,由历代名家作品中,理出代表性符号,定型归类,举例注释,编成一部《标准草书·千字文》,是祖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为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牟瑞薇(1896——1984)后惯用瑞唯。祖籍临潼,晚清徙居三原。大学毕业后在西安、三原等地中学,先后任教员、教育主任、校长等职。早年酷爱书法,喜研历代名家手笔,勤奋苦练,研读、临摹魏碑达十余年,采诸家之长,自出风格。真、草、隶、篆,均可应手挥毫,平时多以行、楷书问世。笔力遒劲,体势洒脱, 结构灵活,形质入神。
三中全会后,牟先生问题得以平反,时已年逾八旬,犹精神焕发,笔兴勃然,仍孜孜以研书法。现三原书协留有他写宋林逋诗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对联,和县博物馆收存他八十五岁书写林则徐悼王鼎尸谏: “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原大幕风”的对联,可算他遗墨的代表作。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4辑第137—143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7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