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办供稿
王叔振是刘伯坚烈士的夫人。她入党于大革命的危急关头,是我党早期的优秀女活动家。1930年,她和刘伯坚一起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央苏维埃政府秘书。1935年春,在刘伯坚烈士被敌人杀害的同时,叔振也不幸惨死在王明“左”倾错误的屠刀下,时年29岁。
王叔振,原名叔贞,1906年7月7日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东关,后迁居西安。父亲早年以经商为业,叔振兄弟姐妹6人,她排行最小,自幼天资聪颖,性格开明。1920年8月,叔振读完高小,考入陕西省立西安女子师范学校。此间,叔振哥哥君毅正在北京大学读书,常给她邮寄一些进步书刊。她对这些刊物都是一篇不漏地仔细阅读,思想有了很大进步。
1921年12月,太平洋会议列强瓜分中国的消息传到西安,各校学生纷纷示威游行,发表演讲,呼号救国。年仅15岁的小叔振,由于她长于言词,语言生动流利,又有满腔爱国热情,讲演鼓动性很强,常常吸引很多听众,不少围观看热闹的人也为之感动。
1925年5月,陕西督军吴新田部下因踢球事件,残杀西安省立一中学生,酿成40多人受伤的惨案。为了抗议反动派的暴行,当晚省、市学联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会上军情激愤,要求全市总罢课和举行示威游行。但也有人怕军阀吴新田再行镇压,提出如果天下雨就不游行。正在争议难决之时,19岁的叔振昂然走上讲台,在黑板上挥笔疾书“风雨无阻”四个大字。她的这一行动使全场为之一振,意见很快统一,游行按计划实现了。之后,在我党、团组织的领导下,这一运动很快发展成为全省空前规模的驱吴运动,并取得很大胜利。“五卅”惨案发生后,叔振经常代表女师参加各种爱国活动,表现十分积极。尽管她参加的社会活动较多,但对学习从不马虎,白天误了课,晚上加班补,考试成绩还常名列前茅。叔振不仅善于谈吐,而且写得一笔好字,她写的大小楷,苍劲有力,浑厚工整,时人见之辄以为非出自女性之手,赞不绝口。由于她品学兼优,待人处事极其热诚,因而很受同学敬重。
1926年春,被陕西人民驱逐出境的军阀刘镇华围攻西安。10月,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形势影响下,冯玉祥、于右任领导国民军联军进入陕西,在各方力量的配合下,粉碎了刘镇华对西安的包围。1927年初,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宣告成立。在新政权领导下,叔振表现异常活跃。她慷慨激昂的演讲,受到冯玉祥的赞扬。同年4月,叔振与国民军联军总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结婚,并充任联军总政治部秘书,遂经刘伯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叔振和伯坚一起奉命随冯玉祥部东出潼关,与武汉国民政府的北伐军会师中原,先后占领了洛阳、郑州和开封。行军战斗中,叔振以自己的热情和才干,出色地进行宣传鼓动工作。
1927年6月,冯玉祥追随蒋介石进行“清党”反共活动,叔振夫妇被“礼送出境”。他们到武汉找到了党中央。之后根据党的指示赴上海从事济难会的工作(营救被反动派逮捕的共产党人和革命民众,负责救济他们的家属)。
1928年春,伯坚由我党派赴苏联学习军事,叔振留在上海从事地下秘密工作。当时,上海白色恐怖相当严重,叔振虽然常转移住处,特务还是到处跟踪。她冒着极大的危险,日以继夜的工作,经常是天明离家,深夜方归。回到住处顾不得休息又伏案撰文,然后用不同笔名投给上海各进步报刊,宣传革命理论。有时她也写些文艺性的小品文,并把伯坚从国外寄回的一些自然科学的译稿投送各报刊,以换取稿酬,维持生活。
1930年秋,叔振和伯坚奉命离沪,一同去江西瑞金中央苏区,伯坚任中央军委授书长,协助朱德总司令工作,叔振被分配搞妇女工作。1931年3月,叔振生下第三个儿子取名熊生,因当时苏区条件很苦,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和伯坚商定,将孩子送给了她在闽西新泉藏溪乡调查时结识的一位妇女秋满(秋的丈夫黄荫达为革命牺牲),并留有手迹,写道:“刘门王氏生下小儿名畔熊生,今送给黄家抚养成人,长大在黄家承先启后,但木有本水有源,父母深恩不可忘记,仍要继承我等志愿为革命效力,争取更大光荣,特留数语以作纪念。”落款是“母王叔振字,公元一九三一年四月十六日写于闽西藏溪”。(原件存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被选为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叔振任中央政府秘书,担任译电、记录等工作,把各地送来的密件用化学药水洗出、整理,向毛泽东主席汇报。1932年毛泽东同志遭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排挤和打击,叔振也被调离中央,去闽西连城属之新泉地区(当时苏区称新泉县,现仍属连城县)任党委书记。在新泉,她工作努力,成绩显著,深得群众欢迎。两年后当她调离新泉时,民众都依依不舍,含泪送别。
1934年初,叔振又回到瑞金担任中华苏维埃政府授书并负责政府机关的政治工作。她不但积极宣传根据地的各项政策,还经常为《红色中华》写报导。是年秋,红军长征开始,伯坚、叔振被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未几遭到敌军围攻,叔振随军转移至福建长汀,在松毛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旋又退回瑞金。由于过度劳累,不久叔振身患疾病,虚弱无力,但她仍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爬山越岭,随军前进,并坚持在部队做宣传工作,表现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向。
1935年初,伯坚在江西作战负伤不幸被俘,3月21日在大庾(今大余县)英勇就义。叔振化悲痛为力量,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始终英勇不屈的战斗着。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叔振等原拟转赴上海从事地下斗争,但由于敌人的重重包围,赴沪难以成行,于1935年春辗转到了闽西长汀县四都乡西面的姜坑(红军的四都医院附近),不料被执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保卫局私密杀害。叔振无限忠诚党的事业,受害时还高呼“共产党万岁!"
王叔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地献出了自己年青的生命,她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巾帼英杰!
参见《三原文史》第1辑 第80—85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