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大会上的书面发言
赵维振
在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的时刻,我作为曾参与这一事件的一员,是多么怀念张学良将军啊!总结历史经验,对指导我们现在和将来是十分有益的。
五十年前发生的西安事变以及事变的和平解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国内外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张学良将军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是逼蒋实行抗日方针的倡导者,是事变的重要发动者和组织者,是和平解决这个事件方针最早的提出者。
据我所知,早在一九三五年底到一九三六年春夏之际,张学良将军在战事和政治活动中就认识到“剿共"是不利于东北军,不利于民族事业的自相残杀行动。只有联合起来,团结御侮才能有益于民族、有益于国家。于是经过多方面的工作和相互协调,一九三六年四、五月间,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停止了敌对行动,并进而形成了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地区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发展成全国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榜样,奠定了基础。张将军在他的活动中,一再申明:这个统一战线应把蒋介石包括在内,如果他不参加就逼他参加,这样就“一定可以把蒋介石扭转过来"(引自应德田:《张学良和西安事变》51页)。
在逼蒋介石实施抗日政策过程中,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一起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如联合河北、山东、山西、四川、新疆、两广等力量,其基本过程是从劝谏到苦谏直至兵谏,这是蒋介石逼出来的。张将军在这个过程中真是“用尽心机"、“舌敝唇焦",胆识可佩。但蒋介石却无动于衷,并亲临西安,布阵督师。可见,西安事变不是偶然的。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西安事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逼蒋抗日,绝无杀蒋之蓄意。正因为如此,张将军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且不顾个人安危,怀着善良愿望亲送蒋介石回南京,也是必然性的表现。
我在东北军跟随张学良将军十余载,直至到南京被扣押分手,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为人正直,好学多思,有见识有抱负,行动机敏、果敢,心怀坦荡,每举总以民族大义为首要条件。他在推动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中,所建立的历史功绩和表现的高度爱国主义热忱,使我永志不忘。
今天是“双十二"五十周年,我更加怀念仍在台湾的张学良将军,更加怀念他所建立的不朽历史功勋。同时我也还在想今日中国的政治,必将走中共中央和邓小平主任所倡导的“一国两制”的道路。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合为贵”。只有国共合作,祖国和平统一,才能使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更加强大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国两制”是整个炎黄子孙发展民族大业战略的规定,它代表了海峡两岸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的愿望,也包括台湾当局的利益在内,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让我们携起手来从历史的借鉴中实践这条道路吧。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 第2辑 第23—25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6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