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史料  >  其他

朱佛光先生墓志铭

朱先生讳先照,字漱芳,晚年改字佛光,陕西三原东乡朱家湾人。自谓明秦王之后裔。幼时受大夫人侯氏之教,即以种族革命为己任。年廿余,设塾城中,学生遏一邑。中式光绪癸已科举人。甲午以后,以外患日深,遂穷心于经世之学,谓中国改革非科学经学并重不为功。乃与孙君芷沅发起设励学斋,广购科学书籍报纸,以劝导有志之士。而西北结社之风自此开,新学知识亦由是日启。是时,康派学说风靡天下,先生乃著《康氏纠缪》,并指斥其政治主张之错误。右康者嫉之,复尽力与之争。戊戌后,自信益坚,而倡导加励。及闻中国同盟会成立,见孙先生之演说,则劝学者加盟,以响应于西北。对于保皇立宪诸说,随时随地指斥其非,由此益定西北革命思潮。辛亥起义,西北主持革命者多出其门。陕西都督府辟为顾问,先生仍以教授自给。嗣知袁氏将盗国,乃阴结同志,鼓吹救国不稍懈。民五,为某中学教师,以气衰失足折其一股。愈后,乃扶杖以行。民七,陕西靖国军起,遂弃督署顾问而归。及余领靖国军,设总司令部于三原,请其每日至总部,讲解经吏与政治,为备肩舆,则不愿乘;并任两中学教授,每日扶曳葵杖,蹒跚出入,颠顿街衢间。课毕,则在街头买一饼一粥,以了一餐。而所事则时间不少误,即风雨泥潦,亦不稍避。某日天大雨,余使人劝其少息,先生日:“天雨能阻我乎?”其艰苦真挚之精神,当时军人、学者多感动。靖国军为长期危难之支持,及革命文化之传播,实先生精神之所激励也。常日:“昔人遇父言慈,遇子言孝,我则遇人言革命而已。”又言半生跼蹐关内,研究经学,未能与海内经师一遇;提倡革命,未得见孙中山先生,此愿复何日偿?今欲以垂暮之年,跛出关门,而关内外战争又不已,为之奈何?盖其时年几七十矣。及余十一年出关,请其南游,乃未及而逝矣!先生容貌奇古,气宇轩昴,善谈说,终其身从事于教育。为人讲解经史疑义,科学新知,革命原理,常数小时不少倦。而风发泉涌,诙谐杂作,愈久而趣味愈永,故所至莫不喜悦。生平不喜著作,而好讲解,每获新知,辄抄成帙,为学生讲论后,即随手散去。少时习程朱之说,嗣专致力于经学小学,以许郑为归。于前清诸经师所述作,无不遏览博涉,记忆无遗旨;而于朱氏《说文》,通训定声,尤多所致力。当时长安毛俊臣先生,亦以经术授学者,先生与为昆弟交,故关内称“朱毛二经师”。读书笔记盈数尺,晚乃尽弃之。专心内典,以为谈哲理者,莫能出乎此也。卒于民国十三年八月三十一日,享寿七十有一。国民政府以先生之道德学问,为西北泰斗,毕生致力革命,兴起者多,乃令给治丧费二千元。门弟子因发起公葬,购地为园于邑之南鄙。谨择于二十四年一月十四日安葬,以志不忘!夫人张氏,子志筠前逝,孙自强。

铭曰:

毕世穷经复革命,关学门庭易许郑。以身许国毋不敬,云兴西北兮老且病。一筇一足与物竟,锲而不舍见至性。南望钟山景行行,为天下式兮至于圣!

        受业于右任恭撰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1辑第133—135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5年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