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里花园在三原县城北4公里处,东里堡西侧,占地49.5亩,接近半顷,又称“半顷园”,也叫“半耕园”。是陕西渭北地区保存比较好的古代园林建筑。
清张象魏《三原县志》记:“半耕园在豆村,黄州太守李彦瑁所营。”清贺瑞麟《三原县新志》注:“半耕园在东里堡,黄州太守李彦瑁营,后归刘氏,回乱半毁,明经质慧复补造,督学吴大澄篆额。”据园内涵碧池石刻记载:部分园林建于明弘治辛酉年(1501),清康熙、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多有整修。由此可见,花园系清初(1662)黄州太守邑人李彦瑁在李靖故居废墟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建筑多沿袭唐样式,初名“李氏园”,后经碾转,归于东里刘氏。刘氏后裔刘季昭又重新修茸,取名“半耕园”。清代陕西督学吴大徵题额“半耕园”勒石嵌于园门。1917年园主刘氏将其卖于靖国军,为靖国军司令部所用,遂更名为“靖国公园”。时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为园林大门题联“天地有正气,园林无俗情”。杨虎城将军在此园居住20年之久,1930年杨将军主陕时,专门拨款对园林进行修茸,修造门楼,栽花植树,因之也曾称“杨虎城花园”。1937年2月,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等曾莅临此园与杨虎城共商国是,使其更具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东里花园原分南北两园,南园即现在的东里花园,南北长163米,东西宽110米,面积1793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读书堂、转角楼、望月楼、妙香亭等,园内设置有小巧玲珑的假山、石舫、莲花池、鱼池、仿长安八景的缩影景观,茂林修竹、小桥流水,颇有江南水乡园林风格。一尊高大的陨石立于园中,为花园增添了天然风彩。园内“古藤抱杨”,妙趣天成,堪称关中一绝。园林北墙外,原有13棵参天大白杨树,一字排列雄伟壮观,称“十三太保”,象征保护花园的武士,日月沧桑,如今仅剩4棵。现今,周总理和杨将军会晤的读书堂、杨将军给官兵的训话亭、史可轩烈士的坟墓,已成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每年清明节,一批批学生都来此祭扫墓园,缅怀先烈。
史可轩烈士的墓地,位于东里花园的东南侧,亭台碑刻,庄重肃穆,为这座园林平添了革命教育的内容。史可轩(1890—1927),原名世兴,又名宗法,原籍陕西省兴平县冯王村。1919年迁居三原县城内,1907年投奔太原新军,次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因从事革命活动被逮捕,后保释出狱。1914年夏加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的中华革命党。1925年12月,率部进驻天津,与邓宝珊发表联合声明,主张改组“临时执政府”,成立国民政府。1926年5月前往苏联考察途经上海时,由王若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月,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在西安成立,任政治部保卫部长。大革命失败后,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率部北上。7月29日,途经富平美原镇时,被当地军阀田生春杀害,时年37岁。他的灵柩由夫人张素贞亲往美原镇搬回三原,葬于东里花园内东南角。当时墓碑上刻:“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保卫部部长史可轩之墓。”1957年3月,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将原墓碑改为“史可轩烈士之墓”。1975年1月,邓小平在写给陕西省委的信中说:“史可轩同志是个好同志,应确认为革命烈士,并予以证明。”
北花园在南园北面50米处,原有山门、戏楼、教室及大片竹林,均毁于新中国成立初期。除过特定的历史事件和东里花园有联系之外,在更多的时间它成为地方教育的主要场所。宣统二年(1910)东里堡刘昌普在半耕园内设私立女子高等小学堂,辛亥革命时改为初级小学。民国十二年(1923)东里堡人马青宛在北园设立树人小学,民国十七年(1928)杨虎城将军将两校合并于北园。民国三十五年(1946)又移设靖国公园内,直称靖国小学。1949年5月14日三原解放后改称三原县三区第一完全小学。1952年改称东里小学。1985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将东里小学迁出,恢复花园原貌。1986年省文化文物厅拨款10万元对园内主体建筑换顶维修并开辟文物展室,成立文管所,接待四方游人。1992年4月20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清张象魏《三原县志》卷三十八成永建诗
游半耕园
嵯峨山北翠烟封,几曲疏林野水春。
忽讶武陵身已到,半耕园子插芙蓉。
画舫为宫绿一池,田田叶叶影参差。
就中领略唯鱼得,暧唼轻风欲上迟。
堂延溪色隐深林,鸟语喧阗蛙鼓侵。
满地凉飔披拂外,秋声四月一囊琴。
穿石攀藤岚路迷,侧身云外俯虹霓。
下山复被樵风引,亭子垂阴木稚西。
竹荫疏处忽登楼,不尽青青一望收。
真意欲忘高枕便,葛天世在复何求。
霭霭林泉静里天,芳樽忽复倚花边。
接籬狂脱杯三百,归去斜阳湿绿烟。
参见《三原古今纪事》第468—470页
《三原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
2013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