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诗文  >  其他

北风南韵 关中奇葩——三原县周家大院民俗博物馆

200多年前,在陕西三原城北的孟店村,周家大院动工兴建,后历时25年,这座豪宅大院终于完工。它雄浑庄重,布局严谨,设计精巧,构筑精美,精雕细刻,把南秀北雄的建筑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研究和鉴赏清代建筑的直观实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观赏、研究价值。今天在这座大院上的周家大院民俗博物馆体现了三原的地域民俗特色和魅力。 

三原县周家大院旧称孟店民宅,系周占奎的私宅。周占奎,字梅村,孟店堡巨富,因商而富,因富而官。周家鼎盛时期经济实力及在外省的商号数量无法可考,仅据咸丰七年(1857)分家清单记载,周家在三原、泾阳有当铺、作坊、商号30多个,有银36万两,田地480亩,可见周家家道之殷实。清嘉庆元年(1796年),周梅村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动工修建豪宅大院。时大兴土木,花费人力、物力、财力甚巨。所有建筑石料,全部从富平等地运回,同时在孟店村周围开设木工作坊、石雕厂、砖瓦窑等,雇用工匠数百人,日夜不停地进行修建。历时25年,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规模宏大的十七院建筑宣告竣工。同治十一年(1872年)回民起义烧毁十六院,现仅存一院。该院坐南朝北,东西宽13.8米,进深70米。建筑布局为左右对称,由前至后依次分布着楼、廊、厢房、抱亭、大厅等建筑。整座建筑,雄浑庄重,精雕细刻,结构严谨,构筑精美,把南秀北雄的建筑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由于主人官商合一的特殊身份和文人气质,文化内涵被注入在所营造的私宅之中,其琳琅满目的牌匾楹联,丰富多彩的砖、木、石雕,内容丰富,处处流露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这座大院里,由于环境的熏陶,耳濡目染,培养了精明能干的巾帼才女——周梅村的曾孙女周滢,因嫁给了泾阳县安吴村吴家,故称吴周氏。吴周氏生于同治七年(1868年),卒于光绪三十六年(1910年)。她天资聪敏、性情温和,自幼受慈亲严师教诲,饱读诗书。光绪十年(1884)十七岁的她和泾阳县安吴堡盐商吴尉文的独子吴介侯结婚。谁料婚后几天吴介侯死去,吴周氏从此独守空房,人们称其“安吴寡妇”。吴周氏掌管家政后,使吴家原有商号个个重新兴旺起来。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话“吴家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仓皇逃到西安避难,吴周氏“助纾国难”,向慈禧太后贡银十万两及三原的特色小吃等。慈禧太后嘉许其举,诰封二品夫人(吴周氏死后被诰赠一品夫人),赐御笔亲书“护国夫人”的金字牌匾,并收为干女儿。周家大院为出了个“安吴寡妇”而骄傲自豪,“安吴寡妇”也为“娘家”增添了不少光彩。

周家大院现存主要建筑有十柱顶抱亭,东西厢房、大厅、退厅、后楼。

大院最前端是前楼,为两层式建筑,面阔五间。二层前檐全部施格扇门窗,一层中间为院落大门,一对石狮雄踞两侧。进人大门迎面为一大型屏风,在屏风的正上方悬挂有“克襄内政”的巨幅匾额。绕屏风入内,院内东西两侧砖墙上浮雕有“大禹牧牛”“唐尧放象”“鹭鸶采莲”“双雀舞菊”等图案。东西看墙之间为整座院落的二门,采用十柱抱亭的形式建造,分为中门和两侧门。进二门,可见高悬在抱亭内侧的“秋官第”楷书竖匾。二门额枋望板上雕刻着“平安富贵”“连升三级”“期盼佳音”“事事如意”等浮雕图案,刻工细腻,寓意吉祥。 二门内东西两侧为厢房,迎面为前厅。厢房采用硬山式单坡屋顶,前檐施格扇门窗,柱间均施挂落,格扇门裙板雕刻着“长安八景”“八蛮进宝”“孟浩然踏雪寻梅”等风景故事。厢房的南山墙及厢房与前厅的连墙上,由上至下浮雕着“富贵吉祥”“英雄封侯”“步步高升”“喜鹊闹梅”等图案。东厢房为“书房陈设”陈列,西厢房为“客房陈设”陈列。厢房南侧为面阔五间的大厅,前后檐均施格扇门,裙板上雕刻着“郭子仪拜寿”“岳母刺字”等典故。进入前厅,正中的屏风上方悬挂着“忠厚延年”巨幅横匾,边框为描金浮雕装饰。两侧挂有楹联一副“燕翼贻谋堂上箕裘绵福荫,凤毛济美阶前兰桂发奇英”。大厅后为退厅,面阔五楹,前为敞檐,后檐施格扇门。退厅中央悬挂着“谦受堂”楷书堂匾,此处为主人会见来宾处。穿过退厅,是整座院落的最后一进,分为东西两厢房和后楼。后楼建造在青石高台之上,位于院落的最后端,也是整座建筑群中最高的建筑。后楼面阔五间,有上下两层,一层门前为廊,两侧稍间辟为过廊,通至后院,房屋为三间;二层房屋为五间,前后檐均施格扇窗。前檐下挂着房主人周梅村自题的“怀古月轩”横匾。这里是主人居住、家人宴聚、教育子女的地方。

主楼之后是绣楼、书房、后花园,现已不复存在。

除建筑外,周家大院现存的遗物中,木雕、砖雕、石雕以其精雕细刻,纤巧灵动,具有南派艺术风格而被称为“三绝”。

前院上马石,此上马石为夫人小姐专用。上马石的正面及左右两侧各刻有一个字,连起来读为“福寿禧”,用盘龙篆体雕刻而成,每个字均以龙头起笔,龙头收尾,一笔写成。 

熊头四吊,此石雕为四组,寓意“春夏秋冬”。四组石雕分别是春季的凤凰戏牡丹,夏季的单鸽采莲,秋季的双雀舞菊,冬季的喜鹊闹梅。

“关中八景”,此为刻在东厢房门板上的八幅木雕作品,每幅高55厘米,宽为45厘米,雕刻细腻。内容为“草堂烟雾紧相连,太白积雪六月天,雁塔晨钟在城南,骊山晚照光明显,灞柳风雪扑满面,华岳仙掌首一景,曲江流饮团团转,咸阳古渡几千年”。

天井砖雕东西墙头有四幅雕刻生动细腻的砖雕,内容均为吉祥寓意的祥瑞图案。其中东面墙头雕有“凤凰戏牡丹”“英雄封侯”。西边天井砖雕是“鹭鸶采莲”“鹿鹤同舂”。 

木雕戏剧,大厅的十二扇格子门上刻有戏剧图案,每四扇门上的图案为一出戏。第一出戏为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传奇故事,分为岳飞遇救,岳母谢恩;杨幺来聘,岳母谢绝;岳飞赶考,妻子送行;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第二出戏讲述的是唐代“醉打金枝”的故事。第三出戏讲述春秋时期介之推“剐肉奉君”的故事。

“怀古月轩”匾,匾长2米,宽0.7米,白底黑字。“怀古月轩”四个大字后有268字的题跋。文日:“轩,何为以怀古月也,考太白把酒问月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夫古今共此一月,而月分古今,自太白发之,月似因人为古今者,则余之对今月,不犹是曾照古人之月乎?余之把酒对月,既不及见古人, 而对古人所对之月,不依然如见今月所照之古人乎?兹余新构小楼数间,虽非近水楼台,然登临之,既切信其能先得月焉,于是楼迟偃仰,或居牙床,或凭玉栏,喜圆月之入牖,赏新月之穿帘,时与子女辈宴饮其中,敲诗检韵,训女课工,冉冉进等,陶工解颐,所序者天伦之乐事,所兴者我躬康强,不使金樽空对月,何古今人之乐不相及也,原缀数语,以名其轩,岩道光十五年,巧月望后三日,梅村主人题。”题跋说明了主人自题“怀古月轩”的缘由和含义。“怀古月轩”四字楷书,结构端庄,用笔丰润。题跋为行书,书写流畅,布局合理,疏密适度。此匾目前已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华名匾”。

孟店民宅1992年4月20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根据民宅的特点举办了关中民俗陈列,并将孟店民宅正式更名为周家大院民俗博物馆。2011年周家大院民俗博物馆成为“关中北环线旅游圈”首批旅游景点之一。



参见 《秦宫汉阙 帝陵之乡 咸阳博物馆漫步》 第120—127页
陕西省文物局编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13年5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