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诗文  >  其他

献陵杂记

王安世

唐关中十八陵(献、昭、乾、定、桥、端、泰、建、元、崇、丰、景、光、庄、章、贞、简、靖)中,最著名的皇陵有四座。即是:唐高祖的献陵(三原),唐太宗的昭陵(礼泉),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乾县),唐玄宗的泰陵(蒲城)。

献陵位于三原东北四十三华里处,居荆山(又名间岭,俗称原上)中部。荆山高数十丈,横亘约三十余里。东起断原,西至瓦窑头。泾、渭滔滔自西而东,泾阳、高陵二塔遥遥相对,似矗立于陵前之华表,其形势可谓雄伟开阔。献陵呈覆斗形,占地十八亩,连同外围原有地九顷十八亩,外围九顷,均已成为耕地。石马、石牛、石虎、石羊、石碑、华表、自民国以来已凋零残毁,亦有运往古物陈列所者,所余无几。陵高六丈以上。贞观九年,房玄龄议以为“汉长陵高九丈,原陵高六丈,原陵汉光武陵墓,今九丈则太崇,三丈则太卑,请以原陵之制”从之。 

余幼时常游献陵,当时因无水利设施,每值干旱,风沙迷人,黄土扑面,满目荒歉,愁绪倍增。吾友袁旭曾在此赋诗一首:“荏苒光阴数十年,崇真(校名,今徐木)圊学半调残,举目无限今昔感,沧然挥泪献陵前。”现因环境改变,一切景物亦随之改观。原下直至渭河约七十里,全系水田,泾惠一支渠以倒虹吸越清河而东流,直至临潼与洛惠灌区相连。近年来引水上原,陵东陵西大半为水田。原下村落如福音、徐木、唐村、中和均已渠道与机井双灌。过去原上水深数十丈,汲水必须二人合作,视水如油,现在群众饮水问题,亦随之解决。 

献陵本身为四个三角形,南坡有桃树。数十株,春来桃红、麦绿、菜花黄,景色宜人。由陵南望,不但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秦岭山脉自东徂西宛如游龙,西安四门及钟鼓二楼隐约可辨,宏伟巨建,势走咸阳,东南远跳,华山予尽疃,其形如刀切,迤西,“骊山晚照”“灞柳风雪”“雁塔晨钟”“曲江流饮”“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长安八景历历可数。 

范仲淹《岳阳楼记》云:“有去国怀步,忧馋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喜洋洋者矣”。所谓“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6辑第135—137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9年12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