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华阴市  >  民艺  >  正文

华山红拳


(图片来源:华山网)
       红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时期。西周沣镐盛行“武舞”“角力”。秦时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盛行,“手搏、击剑长安附近尤甚”。
      红拳是陕西地拳的主流派,在陕西境内又以潼关、大散关为标志,分为“关东红拳”“关中红拳”和“关西红拳”三支。据说陕西境内不少拳术派列,大都是在“关中红拳”的基础上演变的。“关中红拳”以“小红拳”“大红拳”“二路红拳”“太祖红拳”“粉红拳”“六趟”“六架势”“炮锤”“四八锤”为中心习练者最为广泛。
      红拳套路的形成应在唐末宋初,相传得名于陕西西岳华山。据传,陈抟入长安考进士落榜隐居华山,一日他碰到了一位入山砍柴的老樵夫,见年纪有70多岁了,但身体强健,走路快捷。陈抟将老樵夫请到他隐居之处,以师礼相拜。老樵夫每晨向陈抟传授拳法,练功于华山东峰上。
       时间过得很快,陈抟学武习拳已数月有余,他已基本掌握和熟练了。一天他向老樵夫说:“师父,你传授我的拳术叫什么名称?”老樵夫说:“先辈祖传未说拳名,我给你教的拳路招法,实际上在我们当地就流行着。我看,既然是人间红尘中的拳法,就叫‘红拳’吧!”民间还认为,宋代把套路称为“使拳”,把棍术套路称为“使棒”,陕西方言称“耍拳,耍棍”,由于关中拳在当时耍得红火,后被称为“红拳”。红拳也有艳美、吉祥之意。
      相传,华山“下棋古亭”传说,乃是陈抟老祖与赵匡胤下棋留下的古迹。有一天赵匡胤游西岳华山遇到了陈抟,俩人对弈下棋于华山东峰之巅,以输赢华山为注。最后赵匡胤输了,便将华山给了陈抟。陈抟见赵匡胤雄壮英武便练了一趟他随老樵夫所学之拳,赵匡胤观后佩服不已,恳求陈抟老祖传授。每天太阳未出,赵匡胤便登上东峰跟陈抟老祖习拳。赵匡胤悉心习练,终于掌握了此拳。后来赵匡胤做了北宋王朝第一代开国之君,把他随陈抟所学的三十六势的“关中红拳”美其名为“太祖红拳”。这路拳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红拳在关中地区流传到北宋已成为陕西主流派的拳种。
      红拳在陕西地域和人文文化的熏陶下,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在宋代以前,陕西是中国文化政治中心,也是武术高手云集之地,陕西红拳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完善。
      在汉代建元三年(前138),现今兴平茂陵一带已经是当时红拳的盛行之地,陕西人称之为“拳窝子”。武则天长安二年(700),朝廷“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武举的设立刺激了长安城官宦子弟游侠习武欲望,习拳、舞剑、扎枪、跑马射箭成为长安少年的主要活动内容,各地武士汇集长安,使红拳得到进一步的广泛交流和提高。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土番兵陷京师,形势危急。长安城内民间侠士与潜入城内的唐将王甫取得联系,于同一天夜晚突然在城中心的朱雀街一起击鼓,鼓声大作,群侠齐呼,英勇拼杀,土番兵仓惶出逃,溃不成军,京师收复。可见长安城习武人数之多,习武风之盛行。在西安至今还保留着地名“习武园”和“教场门”。明代,戚继光把红拳的技法作为训练士兵的必修科目;《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注解三十二势长又称红拳,拳谱中可见到“裙拦”撑、補、揭、抹、捅、劈、斩等,红拳拳谱至今还在沿用,可见红拳在当时的影响之深。拳经中“披红”“推红”都是红拳至今还在沿用的招法。清代《清稗类钞·技勇类》中出现过“大小红拳、关西拳的称谓。民间流传着“东枪西棍关中拳,东查,西红”的美誉。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等,尤以关中最盛。宋代以后,文化中心南移和东迁。陕西人仍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老红拳。外地拳种进入陕西,很快就会被“红拳化”,失去本来的面目。如陕西红拳套路中的梅花拳、通背拳、翻拳等,只是套路的名而已。
      红拳的发展离不开民间人民的热爱,在陕西,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可以说村村都有习练红拳者,练红拳的拳师把红拳和农村过会、玩社火、秦腔融为一体,已成为陕西城乡主要的健身娱乐形式。
      陕西杰出人物胡景翼、杨虎城自幼就习练红拳、并将红拳在西北军中推广,胡景翼部队武术教官杨杰、冯玉祥部队武术教官张鸣岐等均为当时著名红拳拳师。抗战时期,抗日义勇军中大刀队官兵也多习练红拳。1937年,红拳高派杨杰在西安与杨瑞轩酬建陕西省国术馆,任“高家拳”教练。1961年,74岁高龄的杨杰,应邀出席全国武术表演,受到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荣高棠等领导人的赞赏和接见。1961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记录了杨杰先生的红拳套路“燕青掌”“子拳”“子棍”“春秋”刀等。
      注:华山红拳为华阴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见网站“ 中国武术在线”:
http://www.chinesekungfu.com.cn/html/1108/2011030905035538_1.html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