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城固县  >  事件  >  近现代

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师大附中在城固

北京师大附中是一所有悠久历史,全国闻名的重点中学。其前身是清光绪皇帝钦定成立的“五城学堂”。始建于1901年11月2日,是我国最早的公办学堂之一。1912年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1923年,随大学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北京师大附中)。1937年,日本侵华,华北沦陷,平津院校纷纷内迁。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和天津北洋工学院迁至大西北,在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北京师大附中的十八位老师和部分学生,经过辗转旅途,相继来到西安玄风桥建校,改称西安临时大学附中高中部。大学部派方永蒸为主任,冯成麟为教务主任,郝圣符为训育主任,人们诨称为“十八罗汉捧观音。”未几,临汾失守,晋南战争吃紧。1938年,被迫再次西迁。三月中旬,附中师生百余人,由西安出发,先乘火车到宝鸡,然后整队徒步行军。越秦岭,走栈道,风餐露宿,历尽艰辛,但师生们抗日激情澎湃,一路高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战救亡歌曲,同仇敌忾,甘苦与共,四月份到达褒城。半月后,附中校舍联系在城固县古路坝天主教堂,随大学部易称西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秋季开始招收初中学生。次年春,因师院独立,又更名为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由于附中是师院的实验学校,1939年春,在城固县大东关外、临近师院的关帝庙旧址之东,购置农田二十亩,建成三排六幢草房,每排东西各十三间,作为教室和宿舍,中间为中央大道,直通面积约八亩的长方形操场,庙址加以修葺后作为校部。

按照当时教育部计划,西北师院将永设兰州,附中从1943年在城固停止招生,在兰州逐年增班,1945年,全部撤离城固。校址先后被国立一中和自强中学使用,继续办学。日本投降后,师院附中的部分师生返回北平师大附中。附中在城固办学八年,是抗战的产物,也是承前启后激动人心的历史。

根据北京师大附中(城固)在京校友会和校友们的不完全统计,在1938—1948年的十一年内,培养出有志青少年1226人,其中高中毕业575人,修业和肆业651人。查询落实毕业生通讯地址485人,广泛分布在国内外8大区、23省、78市,密集于北京、天津、西安、汉中、城固和兰州。查询落实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283人,从事理科和文科两大领域中的九个门类十八种业,并是其中骨干。密集于“科研——教育”门类,跨理科与文科两大领域者132人,接近半数,其中有院士、专家、教授和名医等,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他们在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勤奋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有投身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火热的战斗中,成为人民功臣。

附中在城固办学取得显著成果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学校是以培育抗日救国人材为宗旨,内部精诚团结,师生事业心强,成就来源于勤奋。学校从北京撤出时,师生们未带分文资金和教学设备,但带来了《正正堂堂本校风》的校歌,带来了“勤慎诚勇”的校训,因而附中的精神深深地印在学生心中,化为做人治学的生活准则。其次,附中的老师大多是品学兼优的师大毕业生。他们兢兢业业,追求学问;知识广阔深厚,治学严谨;教学方法灵活,循循善诱;板书娴熟自如,整洁有序。他们既是饱学的经师,又是学生尊仰的人师,师生间亲如家人。特别是带领同学到大后方建校的原北京师大附中的十八位老师。为建设学校,发展学校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三,附中的校命,背靠巴山,面朝汉江,山青水秀,一派江南风光。没有围墙,与周围农舍相邻,麦苗、菜花、稻禾等,四季飘香,空气宁静、和谐,是战时读书的好地方。当时绝大多数学生住校,过集体生活,睡通铺,吃粗米饭,煮黄豆,穿草鞋,生活十分艰苦。但学习紧张有序,教学制度规范,纪律严明不苟,老师事业心强,学生求知心切,形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早起读英语、背国文,书声朗朗,晚自习围坐在烛光下做习题,一丝不苟,一排草房透出荧荧烛光,与汉水相映,附中夜读成为当时城固一景。此外,体育、音乐、美术及各种课外活动,更是十分活跃,球类比赛、讲演比赛、歌咏比赛,办壁报、组诗社、演话剧、唱京剧,以及阅读课外书籍等等,真可谓生气勃勃。 

抗日战争前,城固仅有百余所小学和一所初级中学。1933年,当局又以中学师生闹学潮强令停闭。一些有志于深造的青年学生不得不远离家乡去外地就读。抗战爆发后,沦陷区的学校纷纷内迁,城固成为当时全国的三大文化中心之一,中学教育蓬勃发展。城固青年近水楼台,学生人数大增,多以考入附中为荣。据不完全统计,城固籍青年有幸考入附中者近百人,其中如徐乾清、饶五祥、高培录、卢纯恬和余笃信等,均能把握时机,刻苦学习,毕业后考取国立大学深造。城固籍国文老师卢伯玮,图画老师杨化孚、龙文、田树森,军事老师宁培枝等人,均受到好评。

抗日战争至今已半个多世纪,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现在已是两鬓如霜古稀上下的老人了。但他们对母校的眷恋仍是一往情深,“念旧”心切,对母校的挚爱犹如“陈酿老酒”,愈陈愈香。一是北京校友率先成立了北京师大附中(城固)在京校友会,架起了联系校友的桥梁。接待了赴京校友,出版了沟通校友信息的《北京师大附中(城固)在京校友简讯》,出版了《北京师大附中(城固)纪念集》,全面反映了在艰苦岁月,附中在后方办学的历程。二是以班级为单位,有组织的回城固寻旧忆故。校友们不远千里、万里,甚至远渡重洋,不顾个人年老体弱,克服家庭拖累,倾囊跋涉,风尘仆仆地来到城固,重温归梦。三是南京、上海、重庆、成都、武汉、兰州、西安和城固等地的校友会相继成立。校友们在座谈和撰文中,盛赞城固人民在战争年代优良的风俗人情:好客、不排外;识大义、人心淳厚;遵纪守法、市面平静。感谢城固人民的养育之恩,在祖国多难之秋,流落到城固,吃的是城固人民种的粮,穿的是城固人民织的布,使他们能在比较宁静的环境中,潜心读书求知。

在北京、西安等地校友的建议下,北京师大附中(城固)校友会于1992年10月18日正式成立。先后接待了44届、45届甲班、45届乙班、46届同学和个人来城固的同学百余人次。


 
参见《城固文史》(第一至十五辑)合订本第 545—547页
城固县政协民族宗教文史学习委员会编
2013年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