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城固县  >  事件  >  近现代

发掘张骞墓

      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西北联大迁徙城固。驻城期间,联大师生对张骞墓进行了一次保护性的清理发掘和修缮。一则是为了日常讲授搜求实证史料,为学生创造一次难得的实地考古的练习机会;二则是为了利用自己所学,试图通过对张骞墓的发掘保护来唤醒民众抵御强夷、抗日救国的爱国热情。
      1938年5月21日,西北联大历史系考古委员会开始对张骞墓及墓前石兽进行详细调查并制订工作计划:首先,发掘张骞墓墓前石兽,并原地筑台陈列保护;其次,修葺张骞墓本体;第三,勘探张骞墓与石刻之间有无其他石刻;最后,于张骞墓前立碑记述考古工作经过。
      1938年7月3日,何士骥与周节常先生率领学生、工人、县政府人员、联保长等按计划进行第一步工作——发掘张骞墓墓前石兽,此项工作一日完毕。发掘石兽时,发现张骞墓东部被雨水冲出一洞,于是何士骥前往察看并向考古委员会提出发掘清理张骞墓的提议,考古委员会遂派何士骥等为筹备员。提议还得到了当地政府及张氏后裔的支持,三方在西北联大召开会议商讨发掘及修葺办法。会议决计由联大担任清理修葺之责,由县政府及张氏后裔派员随同协助。
     1938年8月24日,联大师生在张骞墓前举行公祭仪式后,随即开始张骞墓的发掘清理工作,工作至31日结束。此次清理墓道,出土有汉砖、破残马骨、五铢汉钱等,特别是能够证明张骞墓真实性的“博望□□”封泥一枚。
      事后,联大师生对张骞墓体进行了修缮保护,“鸠工培土,重加封植”,并于次年5月,在墓前刻立《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碑,以记此事。1939年2月13、14日,学校考古室举办了张骞墓出土古物展览。此举在当时引起不小的震动,也使得社会各界人士对乡贤张骞及其墓葬的保护更加重视。
      这次工程不同于以往,它并非一次单纯的修缮保护,而是我国考古界同仁在非常时期,利用自己的所学,通过调查、发掘、增修、展览、研究、祭扫等活动,进行的一场抗战教育,以此来激发师生和民众的爱国抗日热情。
      同时,它也是我国早期运用西方的考古学理念,对古墓葬进行发掘清理的考古实践和教学工作,可以说,这次发掘清理工作对我国日后考古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主要负责此次发掘工作的何士骥先生,在1942年8月的《说文月刊》中,刊登了《修理张骞墓工作报告》,这篇报告也是张骞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能够证明其“真实性”的重要佐证。这次发掘,是迄今对张骞墓唯一的一次正式发掘和科学发掘,其在中国外交史、对外开放史、文化交流史和“丝绸之路”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见《张骞文化与丝绸之路》第190—191页
梁中效、王继胜编

三秦出版社

2015年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