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城固县  >  史料  >  小传

修通五门堰的县令蒲庸

宋文杰

蒲庸,延安人,进士出身,元至正七年(1347)七月起任城固县令。

时本县最大渠堰为五门堰,可灌田四万另八百四十余亩。但五门堰渠至斗山,因湑水直逼山麓,在山“半中筑堤,过山碧潭”,每年岁首,必修渠堤,且每修一次需竹木四千九百多根,民夫六百七十多人,月余才能完工。如遇霖雨、暴雨,湑水洪涨,常堤毁水尽,又需重修。蒲庸到任第二月(八月),堤崩溃,他至斗山登高视察,研究如何治理。左右说:“堤处湑水顶冲、尽人力、花再多的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蒲庸审视良久讲:“有办法了。虽然皆为石山,只要下决心,还是可以修好的。”农事稍闲,他命堰长征民夫,请铁匠、石匠百余人,按时到工地准备开凿一条石渠。又有人讲:“这是神堰,万万动不得。”蒲庸道:“有祸我承当。”又有人讲:“甲申年几次大水冲堤,就找石匠商量修石渠,给三万五千串钱,石匠还嫌少;现在不想多花钱,就凭这百十个人,开条石渠,不是太不量力了吗?”蒲庸大怒:“行与不行,干才知道,不干怎知道不行?”边说边捋袖束袍,带头锤击。众人在他的带动下,决心开石渠。

他用火烧水淬法——先用火烧、再用水浇,使石头爆裂或震松,再行锤击。如此连续烧、淬、击,次第完成到中途石质坚硬,进展很慢,有些人畏难退却,原来有意见的人也乘机散布流言,蒲庸便亲操铁锤“气如与敌,一勇皆摧。”众人震惊,相互曰:这是县令力气大呢?还是神之所佑?在蒲庸带动下,众人信心增强,争相开凿。

当年秋动工,次年二月石渠修成。渠宽一丈一尺,深“四仞”,长一十八丈多,并对斗山下干渠进行整修,低者加高,窄者加宽,曲者修直、毁坏者整修完好。从此五门堰顺利通过斗山,一劳永逸地灌溉着下游土地。

民众感激蒲庸,曾于斗山北麓建蒲庸生祠,祠内奉蒲庸塑像,竖碑一通,四时祭祀。


参见《城固文史·第十二辑》(1—15辑合订本)第484—485页
城固县政协民族宗教文史学习委员会编
陕内资图批字( 2013) JH08号
汉中市金阳印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