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玺,城固县滥坝乡花庙村汪家山人。当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获朝鲜国家二级勋章,被授于狙击英雄称号;一九六二年返乡后,又不顾身残体弱,和群众一道,在建设山区治穷致富的斗争中奋发进取、艰苦奋斗,做出了出色成绩。
一
姚玉玺一九四九年七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文化教员、团敌工助理、独立防化排排长等职务。在解放陕南和四川的诸多战役中,他先后参加多次战斗,屡立战功。在攻占秦岭的一次战斗中,他和班长用机枪击落敌机一架;在解放四川时,巴州阴阳河一役,他们9人毙敌10余人,生俘370多人;攻占仪陇时,和13名战友一起,俘敌700多名。四川解放后,就地参加了剿匪、肃特、征粮、组织农会和维修道路等工作。一九五〇年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五〇年六月,美帝侵朝战争爆发。一九五一年三月,姚玉玺参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到九月底先后参加了七次大的战斗。在著名的金华西南上海峰狙击战中,他担任机枪组组长,和全班9个同志接受了最前沿的“一O二六,六高地”的狙击任务。班长重伤被救离阵地后,他代理副班长。为了给中国人民争气,他和全班战友坚守阵地7昼夜,打退敌人8次进攻,毙伤敌人百多名。此次战斗中,他一人毙伤敌人30多名,俘敌1名;缴获火箭筒1具,机枪2挺,自动步枪4支,及部分弹药物资。志愿军总部给他评记一等功并授予狙击英雄称号。一九五一年十月一日,他参加了志愿军战斗英雄国庆观礼团,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并和观礼团其他同志一起于怀仁堂荣幸地出席了有朱德、周恩来、贺龙、刘伯承等领导人参加的欢迎宴会。在京期间,他受邀先后到全国政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影总局、东北军司令部等20多个单位作报告。《志愿军报》《前线报》《中国青年报》等十多家报刊选登了他的事迹。他回朝后,在志愿军总部甘泗琪、杜平等首长的陪同下,朝鲜政府内务相金可奉亲自给他佩戴了朝鲜国家二级荣誉勋章和两枚军功勋章。
姚玉玺四次立功不领功,三次评残不认残。一九四九年在解放陕西太白和一九五O年元月解放四川仪陇时,因作战勇敢,两次给他报功,他都以“这是集体配合,协同作战的成绩”为由将战功荣誉让给了别人。抗美援朝反击战中,他顽强杀敌,又两次给他评功,他都坚持评了别人,自己做了无名英雄。二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三年的历次战斗中,他臀部、腹部、左腿和脚先后5处受伤,曾两次住院治疗。部队首长两次给他评残,他都婉言谢绝,始终不领残废证。一九五三年朝鲜停战,他随部队回国。一九五五年,在华东军区一次战术示范演习中,左肩锁骨骨折,加上原伤未愈,部队评他为二等甲级残废,而他却坚持只同意评为二等乙级。副团长周光普、政委侯进和卫生部主任等领导同志亲自给他发送残废证时,他恳切地说:“眼前国家有困难,我不能给人民增加负担。虽然给我评了级,但这个残废证我不能接。”领导见他执意不受,只好暂时将残废证装进了他的档案袋。从一九五五至一九八五的三十年里,不管是家居闹市、还是落户贫瘠山区,从没有因伤残找过一次组织,要过任何优抚和救济。一九八五年七月,他原所在部队向县民政局来函,详细介绍了他当年的伤残实情和评残经过。为了贯彻政策,他在组织的一再动员下,才开始接受从一九八五年十月起领取二等乙级残废金。
二
一九五九年,姚玉玺由于身残体弱,经组织安排,转业到甘肃兰州市粮食局油脂公司担任统计科长职务。爱人同和他一起生活在兰州。这固定的工作和比较优越的条件却并没有稳住他的心。一九六二年,党中央发出“加强农业第一线”的号召后,他连续五次打报告,要求离职回乡,在改变山区穷困面貌上象当年战场杀敌一样进行新的战斗。七月,他的请求被组织批准后,便带着爱人和两个孩子一同回到了家乡。
姚玉玺战场上是英雄,困难面前是硬汉。回乡时,正当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他不为艰苦生活所屈服,强忍伤痛,坚持参加生产劳动,坚持同乡亲们一道,进行开山、移石、修地、治水的斗争。社员有了困难,他尽力资助;队组的帐目混乱,他主动参与清理;大队领导班子涣散,他积极做思想组织工作。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本色,发挥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九七四年元月,他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又把全部身心倾注在改变家乡面貌的工作上。他以支部为核心,研究制定了适合当地特点的农业生产规划;发动群众抬田修地20多亩;采用良种,推广合理轮作,为粮食生产的发展拓开了新路。这个村6个生产队一直存在着上学、医疗、粮食加工三大困难。他发动党员、干部带头捐料、出力、新修了七间校舍;盖起三阅加工厂房,购制了柴油机、打米机、磨面机;又办起林药厂,种植药材10亩多,并发动群众采药交医疗站,折价治病,使濒临倒闭的大队医疗站恢复了活力。群众说,老姚当书记两年,办的这三件大好事,我们子孙后代都不能忘。
三
一九七六年,姚玉玺同志在原来伤残的基础上又添上了心脏病,实在无法坚持工作。组织为了他的健康,不得不劝其休养,暂由他人接替职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病情的好转,他更加焕发了青春,除主动为大队当好参谋外,又在带头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汪家山是一条山势陡峭的大山梁,石大、坡陡、谷峡、涧深,交通极为不便。姚玉玺要在这荆棘丛生,怪石嶙岣的山林中生产发家,确实困难不少,阻力不小。尽管如此,他非但没有丝毫挫伤锐气,反而更加坚定地朝着自己预定的目标顽强拼搏。一九六二年,他暗暗买回天麻种,偷偷在房前屋后试种。瘠薄的土质,过低的气温,对天麻的生长极为不利。他失败一次,总结一次。边摸索、边改进,经过十年的努力,到一九七二年,才正式试种成功。姚玉玺成了城固县北山一带栽种天麻的带头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的劲头更足。他深知,山区人民要得富,就得开个“杂货铺”。他一面组织和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广开生产门路,发展商品生产,壮大集体经济;一面带领全家大小,在开展种植、饲养上狠下功夫,到1988年,他共育松苗1.3亩,栽幼松5亩;营造板栗林3亩,竹林16亩;种黄连1亩,种西洋参种子1磅;栽杜仲3000株,黄柏3200株,枣皮树450株;培植木耳、香菇17架,养蜂11桶,以及牛、猪、鸡等。这20多个项目,虽然有些一时还没有大量受益,或有的因交通闭塞,销售不易,但年收入已达5000元左右。尽管这个收入,还不能算是当地当今的富裕大户,但作为一位身残体弱,年逾六旬,当年曾名扬中朝,立功于国,今又受到人们尊敬、优待,理应安闲休养,乐度晚年的老人来说,其精神、其品质,实在是难能可贵。
参见《城固文史·第十一辑》(1-15辑合订本)第358—361
页
城固县政协民族宗教文史学习委员会编
陕内资图批字( 2013) JH08号
汉中市金阳印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