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城固县  >  史料  >  其他

西部欠发达县强县之路怎样走?

中共城固县委书记 赵庆明  
(2003年12月1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专家教授及各位企业家:  
      我发言的题目是《西部欠发达县强县之路怎样走?》,主要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我们在发展实践中的一些启示,就两大问题作以交流探讨。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羁绊着县城经济发展的步伐?是什么粘合着县城经济腾飞的翅膀?  
      今年10月,陕西各主要媒体纷纷公布省政府排出的陕西20个经济强县,城固县紧随神木、蒲城、户县、靖边4县而排列第五,这引起了我们城固县上上下下的极大震动。  
      城固县地处汉中盆地中心地带,北接秦岭,南依巴山,县域面积2265平方公里,总人口50.3万。2002年,全县GDP为25.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72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11元。早在2000年,我县就提出了要努力把城固建成陕西经济十强县的奋斗目标,并在2002年写进了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及县第十五次人代会报告。但当我们真的被排在陕西经济十强县之列时,我们怎么也找不到经济强县的感觉。我们清醒地看到,虽然近几年,全县人民团结拼搏、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城固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齐头并进。但是,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县的经济总量还没有人家一个乡镇的总量大。我们的财政收入还没有人家一个乡镇财政收入的零头多。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站在城固看城固,城固年年有进步;跳出城固看城固,城固还有很大差距;立足发展看城固,城固还是一个典型的欠发达县,城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些西部欠发达县的发展步伐如此沉重?是什么羁绊着我们发展的步伐?是什么粘合着我们腾飞的翅膀?这是我们这些工作、实践在县域经济发展第一线的人,长期深入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结合我们城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和酸甜苦辣,我们深切感到,作为西部欠发达县,我们面临着六大困难:  
      第一难就是底子薄。突出表现为农业弱,农业基数大、基础薄弱、起步早但起点低,产业化规模小,农产品产业链尚未形成,与市场关联度较低;工业小,除国防工业布点外,基本上都属传统工业和“四老”企业,老职工、老厂房、老设备、老产品非常普遍,优势产业少、骨干企业少、名牌产品少,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整个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很不理想;财政穷,收不抵支,多年延续的财政体制使我们每年上缴七八千万元,县域经济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滞后。  
      第二难是负担重。这个负担有三:其一,财政上缴负担重。我县2000年,上缴中央两税8000万元,占到财政总收入的55%;2002年,上缴中央两税730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0%。其二,财政供养人员负担重。我县目前财政供养人员达1.3万多人,年工资支出达1.41亿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几年,每年都有四五百大中专毕业生,三四百复转军人,二三百民办教师转公办等上千人,除企业分流部分外,其余大部分按政策要求需县上安置吃财政饭;企业落实用工自主权后,大中专学生分配实行双向选择,但每年仍有二三百复转军人需县上安置由财政供养。其三,教育支出负担重。2001年,全县教育支出5307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6.8%,占总支出的38.8%;2002年,全县教育支出6725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92.7%,占总支出的41.1%。改革开放尤其是财政体制变革以来,由于上缴的多,可支配的少;人头费多,用于建设和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典型的“吃饭”财政。  
      第三难是制约因素多,调控能力弱。观念、交通、信息、人才、资金短缺是县域经济欠发达的主要制约因素。如融资方面,四大银行惜贷,在县级实行“两收缩一调整”(即网点收缩、规模收缩,信贷结构投向调整),加之邮政储蓄只储不贷,县域经济发展贷款难,难于上青天。在政府调控方面,凡是县上投入大量财力相对搞好、做大并有一定规模的,都被国家上收,如我们的烟厂,还有工商、环保、技术监督等行政执法机关,就连有线电视网、盐业公司、新华书店等经营状况稍好一点的企业,也被上收。凡是效益差的、包袱重的,像卫生院、学校、剧团、电影院之类的都下放县上,使县级凸显只有责任和义务,缺乏权利和利益。  
      第四难是缺环境。环境资源己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具优势和竞争力的特殊资源。而像城固这样的欠发达县,既不是沿海沿边,也不是交通枢纽;既不是旅游胜地,也不是资源富集区,软硬环境制约很多。特别是交通滞后,地处陕甘川边缘地带,距西安、成都、武汉、兰州等辐射能力的省会城市都相距数百公里,信息闭塞,属传统农业大县,计划经济国家未布点,市场经济受各种内外部因素影响发育缓慢,地处秦巴山区特殊的地域生态环境,传统的自然经济烙印非常深刻。软环境方面,观念滞后,盆地意识、小农意识浓烈,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好,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由于属军事工业重区,1998年我县才被国家批准对外开放。这种环境劣势,成为影响开放开发步伐的一大瓶颈。  
      第五难是缺人才。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人才的多少,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于条件艰苦、待遇太低、缺失自我发展环境和被社会关注等种种原因,因而形成越是欠发达地区,越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大批能谋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基层干部。人才发展环境畸形,从而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困扰,形成种种错位和压力,我们深感制约发展最多的是人,而最缺的是人才。  
      第六难是缺创新。突出表现为,思想不新,观念落后;思维僵化,思路不活;方法不新,点子不多;思考问题顺向思维多、逆向思维少;求同思维多、求异思维少;从众思维多,创新思维少。工作方法僵化,唯书唯上,循规蹈矩,执行政策原则性强,灵活性差,变通措施少。在谋发展上,君子动口不动手,坐而论道,只说不干;在招商引资上,千方百计招商,客商来了就吃、拿、卡、要,典型的叶公好龙。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许多事情,人家敢想,我们不敢想;人家敢干,我们不敢干;人家会干,我们不会干。形成了一个“越落后,越守旧;越守旧,越落后”的恶性循环圈。  
      我们在招商过程中,一位外商对我们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不无感慨地说:你们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这种种困难,就好像是一位高龄孕妇,在8月的骄阳下,在沙漠中艰难地负重跋涉。这几句话常常在我们耳边回响。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其艰辛和困苦,责任和压力,无时无刻不让我们感到如履薄冰、如坐针毡。  
      综观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从表象上看,农民增收难,财政增税难,社会就业难,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但深入剖析,其根源和症结还在于我们的思想不够解放,思路不够宽广,措施不够有力。也就是说,所有困难和问题,表象在经济,根源在思想。正是思想观念的守旧、落后,严重束缚着我们的手脚,禁锢着我们的思路,羁绊着我们发展的步伐,粘合着我们腾飞的翅膀。  
      第二个问题:强县之路怎样走?富民强县,是我们西部欠发达县梦寐渴盼的愿望和目标,但强县之路并不平坦。结合城固县这些年所走过的发展之路和艰辛探索,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深深感到,像城固这样的农业大县,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以产业化为龙头,以工业化为导向,以民营化为主体,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市场化为手段,以项目化为载体,以制定符合县情实际的发展思路为前提,以解放思想为动力。这八条目前还只能说是我们实践探索而总结出的一些经验。  
      (一)以产业化为龙头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城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4%,农业资源丰富是我县的一大优势所在。但全县农民人多田少收入低,农业在全县经济发展中属于弱势产业,农村发展比较滞后。如何破解这“三农”难题?我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谈农村是行不通的,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在农业以外谋出路。于是我们提出了“农业向工业靠拢,工业向农业渗透,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实现经济上的工农联盟”的发展思路和“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工作方针,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来统筹农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此,我们一方面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方面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兴办农产品贮藏、保鲜、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经过近五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全县己建成12万亩柑桔、17万亩蔬菜、4万亩猕猴桃、4万亩茶叶、4万亩蚕桑、8.5万亩中药材、18万亩优质米、50万头生猪等骨干产业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果、菜、畜牧业、蚕、茶、中药材六大主导产业,成为西北最大的柑桔生产基地和最大的良种猪繁育基地,全国生猪、中药材生产基地县。围绕这六大主导产业,创办了300多户农产品贮藏、运销、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其中有代表性的企业就有年加工80万头生猪、产品专供北京市场的汉中顺鑫鹏程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脱水蔬菜、果蔬保鲜上千吨的汉中泛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蚕丝200吨,产值6000万元的张骞丝绸厂。特别是在中药材加工行业,全县仅皂素企业就有26家,年生产皂素450吨,双烯、黄体酮各30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皂素生产基地县。产业化的发展。不仅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推进了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农业转变;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有效转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环节、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二)以工业化为导向  
       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工业强国,发达地区无一不是工业强省、工业强县。从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来看,增加农民收入,越来越取决于工业。随着农业税收的减少和取消,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更是越来越依赖于工业。因此,工业化不仅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县域经济摆脱财政困难和就业压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富民强县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是立县之基、强县之本。我们城固县能排在陕西经济十强之列,也应归功于工业。近10年来,我们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脊梁,作为支柱来抓。依托县内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军工资源三大优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扩总量、提质量为目标,采取县、镇、村齐上,国有、集体、民营齐动的方针,举全县之力发展工业。目前己初步形成了以烟草、化工、食品、纺织、医药、建材、机械等七大产业为主的20多个行业门类、3000多户企业、100多种产品的地方工业体系,培育了汉中卷烟一厂、陕西城化股份有限公司、城固酒业公司、城固纺织总厂等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骨干企业。2000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一产比重。2002年,二产比重超过一产比重17个百分点,实现了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重大突破。  
      那么,县域工业到底如何发展?我们在实践中有四点深切体会。其一,县域工业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自己的用武之地,充当农产品加工和产业化的龙头。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其二,县域工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县域工业脱胎换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其三,县域工业既要眼睛朝上,积极发展生物、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要眼睛朝下,大力发展发达地区看不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产业上做配角,在领域里做补充,不能眼高手低,一事无成。其四,县域工业既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更要强化企业管理,创新企业机制,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培育产业特色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骨干企业。形成既有支柱产业、又有优势企业、更有名牌产品的县域工业经济新格局。  
      (三)以民营化为主体  
      从1997年后,县及县以下不再兴办国有、集体企业。那么,县域经济发展靠谁来办厂?由谁来投资?我们深感最现实的选择就是民营经济。在新形势下,县一级必须努力构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新框架。但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有许多顾虑和困难。有的人怕露富揣着钱不发展;有的人拿上钱想发展,但找不到合适的发展项目,不知该干什么;更多的人在发展中会遇到资金不足、手续难办、经营力不从心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及时给予大力宣传、指导、帮助和服务,需要政府及社会方方面面给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此,我们大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政治环境、舆论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政策从优、手续从简、税费从低、服务从实、地位从高、治乱从严”的6条要求,做到在审批手续上给便利,在生产经营上给指导,在困难之时给帮助,在生活上给关心,在政治上给地位,在经济利益上给保护,在财产安全上给保障,并提出了“给财政上缴税金、给社会做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倡导。经过不懈努力,目前我县民营企业己发展到1万多户,从业人员达7万多人。2002年,民营企业上缴税金己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54.7%,全县个人资产超千万元的民营企业家有30多户,涌现出了一大批“戴红帽子的资本家”,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四)以城镇化为支撑  
      城镇是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工业化,城镇建设须先行。我们在推进城镇建设中,确定了“产业兴城”和“企业兴镇、市场兴镇”的指导思想,把县城作为工业企业及商贸旅游、文化教育、交通运输、信息服务、房地产开发、物资集散等产业的发展中心,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再促进产业发展。同时,把各类工业小区向主干公路沿线的集镇集中。在县城建设过程中,我们采取“统征统建、贷款修路、以路带房、以房活商、以商聚财、滚动发展”的办法,探索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社会投资来建设城市的发展之路。运用这一办法,近五年,城固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在政府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新建、拓宽、改建城市主街主路19条近40公里,新建3个城市广场,对主要街道的电力、通讯、照明、绿化设施全部进行了改造,完成了近10亿元的城市建设投资,使城市建成区面积由五年前的不足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目前的15平方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城固的投资环境和对外形象,也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以市场化为手段  
      西部欠发达县有一个共性矛盾,那就是“人多、钱少”,“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必须用市场的法则、市场的手段,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来推进城乡商品和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人多”的问题时,要运用市场手段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在解决“钱少”的问题时,要运用市场手段和市场机制,切实做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目前,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靠银行贷款太难、靠民间集资太险、靠自我积累太慢,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借梯上楼,跳出海,借力发展。在这一方面,我们感受最深,也最重要的就跟不断改善和优化投资软环境,使“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真正降低招商引资门槛,敞开县门,让别人来发财,促自己发展。  
      (六)以项目化为载体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经济。无论是产业化、工业化的发展,还是小城镇建设;无论是资源开发,还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到项目上。因此,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坚持把经济发展项目化,把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都落实在项目上,明确提出“全县上下抓项目”,以项目拉动发展,以项目承载经济,使我县每年都有几十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建成。这样,一年一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县域经济发展就会一步一步坚定地向前迈进。  
     (七)以制定符合县情实际的发展思路为前提  
      思路决定出路。一条科学的发展思路,会将县域经济发展引向正确的航道;反之,县域经济发展就有可能走弯路。由于各县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各有不同,其发展的道路也各有不同。重要的是,要不断深化县情认识,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知己知彼、知里知外,对自己在全省、全国经济发展中能够准确定位,不断探索、总结出符合县情实际的发展思路。近几年,我们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努力建设西部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农业稳县、开放促县、科教兴县、法德治县”五大战略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对外开放抓环境、农村经济抓调整、工业经济抓创新、财政税收抓开源、基础设施抓投入、社会事业抓发展、全县上下抓项目、党的建设抓基础、各项工作争一流”的“八抓一争”工作举措。这些目标、思路和举措,既有宏观的指导性,又有微观的操作性,宏观与微观相统一,虚与实相结合,不仅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描绘出了清晰的发展轨迹,而且使各项工作纲举目张,起到了明确目标、凝聚人心、指导工作、促进发展的重要作用。  
总之,发展县域经济不是作秀,不是一朝一夕,其根本目的在于实践“三个代表”,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因此,县域经济发展不仅要有好的指导思想、好的发展思路、好的工作举措、好的领导班子,更要使县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真正把为官一任、富民一方落到实处。  
      (八)以解放思想为动力  
      思想贫穷是最大的贫穷,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对于我们西部欠发达县来说,我们与发达地区最大的差距就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强县之路,就必须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置于万事之先,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不断推动新的思想大解放。要明确“解放谁的思想?谁最应该解放思想?到底在哪些方面解放思想?怎样解放思想?”这些问题;明确解放思想首先要解放领导者的思想,决不能只要求别人解放思想,而领导者自己不解放,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和推动者;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发展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开拓意识和实干兴县意识。不仅在改进作风和转变职能上缴放思想,而且在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上缴放思想;不仅在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上缴放思想,而且在抢抓机遇和争跑项目上缴放思想。尤其要在用人机制上缴放思想,树立“没有政绩便是过错”的新观念,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保护改革者,支持开拓者,鼓励探索者,弘扬创业者,重用实干者,鞭笞空谈者,坚决打击“干的干、看的看,看的给干的提意见”的不正常现象,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能干事、用实绩定位次”的要求,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机制,从导向上营造奋发工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尽职尽责做贡献的良好氛围。  
      总之,要坚决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和弊端,以思想大解放,促进经济大发展。以爱拼才会赢的信心和勇气,以石头底下能长草的精神和毅力,以大雨淋头不乱步的胆识和魄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为进入西部经济强县、全国百强县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早日实现富民强县目标!  
      以上发言及观点,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及各位企业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参见网站“   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http://dfz.shaanxi.gov.cn/sqzlk/sxnj_16138/sxnjwz/hzs_

16205/cgnj/cgnj2003/201610/t20161028_789206.html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