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府谷县  >  习俗  >  其他

生育

人为高级动物之灵,两姓联姻之后,就开始为人类繁衍做贡献,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乃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生育虽是自然规律,但世人却不能正确面对,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使女性在生育后家庭地位判若云泥。生下男孩则被抬举,若连生女孩便遭人鄙视,甚至累及娘家人也被歧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提倡男女平等,妇女地位逐渐提升,人们的思想认识逐渐变化,特别是实行计划生育一胎化政策以后,虽然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未彻底消除,但是男女平等意识逐步确立。特别是表现在生育上,生男生女不再被婆家两样对待。城乡常见有如下礼俗。

一、诞生

在医药发达的今天,产妇都到医院生育,除有特殊情况外,生育安全一般是可以保障的。早年,有俗语云:“人养(府谷人把生叫养)人,吓死人,那是一人扒两人。”事实上过去因生育而贻误性命者屡见不鲜。因此,在临月前,就事先请好接生婆(俗称老娘婆),娘家母亲也提前几天就被请到家为女儿“守月子”。生育时,让产妇跪在尿盆上生,20世纪50年代,提倡新法接生,让产妇躺着生。如果顺生万事大吉;若不顺利,长时间生不下,就让人在烟囱上倒水,上面说:“下来了没有?”家里回答:“下来了——”接口气。有难产的还要设坛烧香祷告:“我家媳妇生儿郎,年轻初生少力量,虔请送子娘娘帮,诚求追生娘娘帮,叩拜灶君爷爷帮,跪敬门神将军帮,隔山婶婶努力帮,隔沟姨姨用力帮,平安生下相公郎,各位神仙三炷香……”只要生下来,母子平安,家人都深呼一口气皆大欢喜,就赶快坐锅添水熬米汤(火早已备旺)。产妇如释重负,心空腹饥要用小米汤填补,这叫喝“定心米汤”。之后一天四五餐甚至更多都是米汤,不敢进食荤腥肉类滋补饭食,怕给产妇一生落下毛病。两周以后才可少量加点羊肉稀饭和面条之类。府谷人把生娃娃叫“坐月”。早年,产妇生孩子后,不敢让其睡下,要在干净的土(叫坐土,事先备好)上坐,至少连坐三个白天。据说为了方便排除淤血以防“儿症疙瘩疼”。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医生的干预下,这种陋习渐趋减少;70年代以后,连坐数日的现象基本消失,“坐月”有其名而无其实了。
      坐月以后,第一时间是取红纸,剪红帖,生男孩剪宝葫芦,生女孩剪莲花。有的为省事,生了女孩随便剪一块方形红纸贴出去,深层原因还是重男轻女。其大小一般是5—6平方厘米,分别贴到产房(俗称月房)门上、大门上和厕所墙上,有些地方还贴到便盆上,起到广告作用,让人一看就明白,这家有坐月老婆,生的是男娃还是女孩。
      贴红帖全县一样,唯有哈镇阴尔崖行政村全家梁自然村是另一样,生男孩是贴两个宝葫芦,生女孩是贴一个宝葫芦。
      此俗一直沿袭至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才终止。

二、洗三

洗三俗称过三天。生育后第三天,要清理卫生,从大小人等到产房内的盥洗器皿,统统洗涮一遍。婴儿从此开始穿脱毛衫。中午自然要在饭菜方面改善一下,一般吃油糕、面条(意为高寿长命),以示庆贺。
      小孩的衣服、尿布等用品洗涤后不能在高处晾晒,怕吓着孩子。

三、小满月

生孩子后第十二天也称小满月。府谷东北部有过小满月的习惯。这一天,男女双方近亲都要前来祝贺与看望告慰。亲戚朋友携带白面、挂面、鸡蛋、糕点、饼干、羊肉等营养礼品登门慰问产妇,叫“送汤”。主家热情接待以表谢意,这些都是女性亲属履行的礼俗,包括以后的过满月,男人们一般不参与。

四、满月

过满月的隆重程度要看具体情况,与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联系。其次看小孩的稀缺程度,头胎男孩一般都较隆重,生数个女孩后方生男孩特别隆重,如是几房共抱一个男孩就异常隆重了。生女孩一般不怎么隆重,但前面数个男孩后才得一女便会隆重起来。但无论多么简陋,送汤的亲朋还是要请来招待的。通常娘家门上的至亲都请,农村还有动村(请全村人)的习俗,其次是姑姑姨姨、姑舅两姨、姊妹朋亲和所有送过汤的亲朋。早年农村一般就是糕面招待,隆重的坐席。现在只要待客,就必以席面。城里人在食堂包饭。过去在农村还有的订鼓乐队庆贺的,城里无论贫富不订鼓乐队。
      过满月最尊贵的客人是接生婆,过去主家给接生婆三尺红布或花布酬谢,后来付给现钱。2000年,特别是计划内生育费用全免以来,生育全进了医院,就没有这笔费用了。20世纪前过满月不管城乡礼物都是三尺花布或小孩的衣服之类,2000年以来同大事务一样以货币记礼。过满月要先给小孩剃头,男孩剃头时脑后要留一撮头发称为“雀尾巴”“后揪毛”“拽命毛”,一直到十二岁开锁方可剃去。有的地方把剃发搁到高处,有的团成小球缝在小孩枕头上,有的把剃发缝到“狗脖窍”内,戴在脖子上,意为长命平安。然后穿新衣服,包括连脚裤裤、虎头鞋(安嘴鞋)、帽等。
      满月过后,大人、娃娃身体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了。大人已能从做家务开始到下地劳动,给娃娃喂奶也逐渐形成了固定餐数,如遇好天还可以抱出外面,再不用像月地毛孩儿那样笼头盖面,生活起居和平常一样了。

五、百晬

到了百日,要给小孩过“百晬”。过百晬意为长命百岁。其过法城乡不一,农村在家里举办,规模较小;县城则与大事务一样在饭店包饭庆贺,礼俗完全同过满月一样。人从生育到过百晬之后,不管大人小孩不再遮掩包裹,进入普通的日常生活。
      过百晬时,小孩要给穿戴虎头鞋帽,其讲究是为避邪。无论过百晬过满月,来人较多,而且大部分是生面孔,这些人还都去观看,面对小孩。为了不致娃娃惊怪出毛病,头上脚下穿戴虎头样衣服,凭借虎威避邪,保平安。
      早年小孩诞生礼俗,都是妇女们送礼应酬,男人一概不参与,一旦有人参与了,便招人蔑视,甚至引人戏谑并爆为笑料。2000年开始,男人参与此类应酬亦已成为常事。

 
 
参见《府谷文库》(未出版)民俗风物卷
​府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