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祇信仰
神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制约,人类对自然无能为力,把自然界各种变化,归之于“神”的力量。凡不能解释的物事,包括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统统认为是冥冥之中的“神”的左右,于是,“神”被人格化了。人类按自己的观念意象,创造出方方面面、各式各样的“神”来,当成偶像去信仰,去崇拜,在信奉祭拜中寄托自己的理想、愿望,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和心理上的平衡。
人把自己的精神本质异化为神,使自己的精神成为异己的东西。一旦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那便是神权的解脱和科学认识的产生。
天地崇拜
一、玉皇大帝
“天上有玉帝,地上有皇帝。”玉皇是天界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全称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历御万道无为通明大殿昊天金阙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简称“玉皇”或“玉帝”,尊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天帝”“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大帝”等,俗称老天爷、玉皇爷等。玉皇虽说属于道教神祇,但老百姓是把他作为天的化身崇拜的。他是中国最大的神祇,为众神之皇。
在中华文化中,玉皇大帝被视为宇宙的无上真宰,地球内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最高统治者。因他有制命九天阶级、征召四海五岳之神权,所以众神都列班随侍其左右,犹如皇帝与公卿。玉皇大帝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仙、圣和人间、幽冥之事。然而玉皇“出生”较晚,唐代才出现此神,至宋朝普及。
县内玉帝庙以五虎山玉帝楼、木瓜玉帝楼、哈镇玉皇楼为著名,常年有人祭祀、求神问卦,以初一、十五为多。
二、天帝与土神
“皇天后土”。皇天,或作昊天、苍天,指的是与大地相对的茫茫太空,民间尊称天神爷、老天爷爷,并认为:天,关注民间,主宰着人的生死寿夭、富贵贫贱、事业成败;天,主持正义,赏罚严明,是高高在上、全智全能、公正无私的全社会的“老家长”。
“后土”即土神、后土娘娘、地母娘娘。后土神的产生,源于古人自然崇拜中的土地崇拜。大约在唐朝(618—907)以后,由于国人观念,信奉天阳地阴,男为阳,女为阴,后土神遂渐被奉为女神,民间乃称为后土娘娘。宋代以后,道教列为四御尊神之一(其他三位是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和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与天上的玉皇大帝平起平坐,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山川之秀。她是盘古之后第三位诞生的大神,被称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地上之王。而人们常说的土地爷则是一方土地的掌管者,是神仙序列中级别最低的。土地是生民立足之本,百姓须臾不可离开,天地和合,万物生焉。
人们对天和地向来有敬畏之情,如忌讳“动土”。命运悲惨,哀叹“天不收,地不留”;恶人恶行,则斥之为“天诛地灭”,等等。
为了方便祭祀,当地百姓把天帝、土神“请”进院中,过年时院子里要供“天地三界十方万灵之神位”,焚香上供祭祀。院子里大门旁或影壁旁设置神龛,立“天地三界”“土神之位”一类牌位。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辰满月,焚香祭祀,打醋坛,叩头跪拜。过年还要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五行土为主,三才地居中”之类的对联。平日有事、有病,也要在神位前摆供、许愿,乞求平安。
婚礼上拜堂时,新人首先要“拜天地”,表达婚姻为天地撮合,受天地保佑之恩,然后才拜亲友、拜家人。
土地神香火尤盛。在扫墓、破土前,要先祭土地公。红白事务之后,也要“谢土”,以求家宅平安。坟地右上方,设有土地爷石龛,祭扫时焚香祭拜,以保佑地下亡灵。
三、日神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生物能量的供给者。中国古代神话中也有太阳神“羲和”的传说。民众对太阳十分崇敬,称“太阳星君”,俗称“阳婆爷爷”,每年三月十九是圣诞,人们在院心烧香,摆供祭祀。平日表现为对有辱太阳行为的禁忌。如,不能朝着太阳小便、吐唾沫等。遇到日食,认为“天狗吃阳婆”,自发地敲打铜铁器皿,惊吓“天狗”,以获营救。
四、月神
月亮给人在黑暗的夜间带来光明。月神叫“太阴星君”,据传为女性,可府谷民间却称为“月儿爷爷”,认为是男性。民间祭月集中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祭祀颇为隆重。中秋节临近秋收,丰收在望,农家家家户户提前打月饼。
这天,吃新软米糕。月亮东升之际,当院心东向设祭桌,陈设西瓜、月饼、水果、豆角。皓月初升,烧香、敬表、奠酒。月升到中天,祭仪告成。这天阖家团圆,共享祭品,边吃边听老辈人讲关于月亮的故事,品鲜尝新,充满喜悦。
五、文昌与奎星
奎星也叫魁星,二十八宿之一,乃北斗七星第一星,主宰文运之神。其尊容为:蓝面赤发,一手执笔,一手持斗,意为魁星用笔圈点中举人名;一脚飞起,似有踢斗之状,名曰“踢斗魁星”。农历正月初七为魁星诞辰,旧时读书人皆祭拜之。
文昌亦为星名,为斗魁上六星的总称,称文昌帝君。
县城原有文昌祠,黄甫北门外有文昌庙、木瓜有魁星楼,麻镇魁星楼俗称南阁儿楼。哈镇东山头也有魁星楼也叫文星阁,1940年,因成为日本轰炸哈镇的导航目标,被驻军马占山炸倒,现尚留半截遗迹。此二神为文人学士所敬仰,每逢圣诞及生员赴考之前,都要祭拜。考取功名后,还来回敬。现在,升学考试前,莘莘学子亦来祭祀,上布施,挂牌匾,披红戴绿,期求吉运。
六、太岁
太岁,就是“岁星”,即木星,主宰一年之事。大约从西汉开始,人们认为太岁所在的方位为凶煞。它每年行经的方位,与民间动土兴造、婚丧嫁娶、搬迁移徙有关。民间有“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说法。因而,凡修房盖舍,都要请示阴阳,避开太岁所在方位,以择吉破土开工;每年清明节上坟,也要在按照阴阳所示的方向取土添墓。
七、城隍
城隍是城市的土地神。城指城墙,隍是护城壕沟。有水为池,无水为隍。据史书记载,三国吴国赤乌二年(239),芜湖已建有城隍庙,距今1700多年。唐代城市经济繁荣,城镇都建庙供奉城隍。宋以后,城隍祭祀遍及天下。凡有城垣的地方,都有城隍庙。
城隍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成为防病避瘟、减除凶恶的城市保护神,楹联“善由此地心常泰,恶过正门胆自寒”“显威灵赏罚无私,明正直是非立判”即是写照。
城隍庙大殿正中是城隍爷,两旁分列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鬼卒。当地孤山、木瓜、清水、黄甫、新民等地都有城隍庙,以县城的为大,三进院落,壁画精美,戏台高耸。每年正月二十五日过会。旧时,唱戏而外,还抬着城隍爷(木雕像)“出师”巡行,走街串巷,直至县川。城隍爷过来,人们都从轿子下钻过,叫“过关”,以求一年平安无虞。木瓜也在一年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三次祭祀。“出师”中,小儿有疾患者,由大人抱持,在轿下徐徐旋绕数圈,以祛病免灾。
八、山神
县内多山,山神庙多建在山头,规模较小,有的只是几块砖石垒成房子样。较大的庙宇中也有山神配祀。形象为一顶盔贯甲的神将,脚下牵一虎一狼。民间以为虎狼是山神的宠物。山神乃主管一方山林沟壑之神。百姓祭祀,以保佑人畜平安,免受狼虫虎豹侵害。
九、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东岳泰山之神,此神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山岳的崇拜。它兴风雨、主水旱、与天相通,还主宰仕途官运、生老病死。县内许多庙里都供奉此神。
十、河神
河神,即河伯,是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精通治水之道,能为百姓排忧解难。殷商时就建庙祭祀。后世,凡有河流处,都建有河神庙。
旧时,府谷县川后桥儿(关帝庙前)每年七月初二,河神庙唱戏、宰猪杀羊、烧香、献供、鸣炮,求雨祈福,以保佑四方人寿年丰、六畜兴旺。正月十五放河灯,也是祭祀河神,祈求一帆风顺、水上平安。七月初二古会一直延续至今,由祭祀河神发展成为大型商贸集会,由民间自发举办到镇政府主办,继而成为县政府主持操办。届时,省内外商客云集。往往请山西有名晋剧团体助兴,马戏、杂技等演出团体也纷至沓来,是县境内一年中最大的物资交流大会。
人神崇拜
一、孔子
在众多圣贤先哲中,影响最久远者首推孔子。孔子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元帝起,赐封爵号。历代帝王都祭孔,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
州县都建有文庙,正中为孔子,四配为颜回、曾参、子思、孟轲,还有十哲以及后来的名人大儒配享。当地木瓜新建文庙,除正殿有孔圣塑像外,东西厢房还分列七十二弟子像。
旧时,私塾中,学童入学先要给孔夫子叩头。八月二十七日是孔子诞辰。每年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举行祭礼,称之为“丁祭”。即日,地方文人冠冕礼服,鼓乐喧天,前往祭祀。
现在,县城文庙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校将每年高校录取人名写在牌匾上,供在大成殿上,寄托对孔子的崇敬。
有些学校,校园中树立孔子雕像,或墙壁上绘制孔子画像,以追念先哲。
二、关公
关公即关羽,字云长,老家在山西运城解州镇常平村。关公生前职衔不高,不过是个“前将军”,最高爵位是亭侯。但他忠肝义胆,诚信不二,叱咤风云,横扫千军,堪称人杰,令人钦敬。历代统治者对关羽大力宣扬,将之神化。宋元时代,被尊为“真君”“武安王”,戴上了“武圣”桂冠。明清以后,被封为“伏魔大帝”“忠义神武大帝”,地位至高无上,与孔子齐名,成了“武圣人”。关羽庙也被尊称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在中国佛教中,关羽被列为与韦陀并立的护法大神,名字也变成“伽蓝护法菩萨”。
关帝造型非常传统,赤面长须,幅巾绿袍,坐观《春秋》,关平、周仓侍立两旁。关平捧大印,周仓持青龙偃月刀。
县内关帝庙多,哈镇灵杰寺正殿供奉关帝;沙梁关帝庙壁画精美;县川关帝庙位于西南城根下,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月十三是关帝诞辰,大多关帝庙(有称“老爷庙”)都有庙会。清水古圪垯沟关帝庙唱戏,磁窑沟关帝庙则杀牲(猪)祭祀。
关老爷在老百姓心目中是正义的象征。俗语“身在曹营心在汉”“挨了关老爷一刀”,或正面,或反面,歌颂了关公的忠肝义胆。俗信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出宫下雨。这天,如果下了雨,即是好兆头。
三、财神
最著名的财神乃赵公明,民间称“赵公元帅”。民间供奉的赵公明像,身穿盔甲、战袍,手执钢鞭。人们在他的画像周围画上聚宝盆,满盛元宝、珠玉,以象征财源广进。还有被纣王挖去心的相国比干为财神一说。人们把范蠡、关羽也敬为文、武财神。
旧时,县城、县川都建有财神庙。与灶君一样,家家户户室内也供奉财神,或立牌位或请画像或塑像,常年供奉。商家礼拜最勤,据说农历正月初五是财神生日,是店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日子,即日焚香顶礼,献上钱币,祈求财运亨通,财源广进。
四、药王
被人们称为药王的有三皇、扁鹊、孙思邈、李时珍等,当地崇奉的是孙思邈。哈镇西湾山腰有石窟“药王洞”供奉孙思邈塑像。以医生、药店崇拜为甚。村中有人生病,也往往到药王庙中敬神、讨药。
五、门神
神荼和郁垒是古代传说中驱除鬼祟保佑平安的门神。最初,人们用桃木雕成神荼、郁垒形象,或写上两人名字,挂于门首,以镇鬼辟凶,这就是“桃符”。宋元以后,人们用斩鬼之神钟馗取代了神荼、郁垒的地位。
元明以后,人们普遍供奉的门神是唐代名将秦琼和尉迟恭。据载,唐太宗因杀人过多,冤鬼索魂,命大将秦琼、尉迟恭夜里守候在宫门两旁,一夜平安无事。唐太宗感念两位将军守门辛苦,请画师绘两人画像贴在宫门上,以驱鬼避邪。从此,鬼怪不再作祟。后世,人们便普遍奉祀二将军神像。
时分八节,婚丧嫁娶,除祭祀院内天神、土地外,还要给每座房门上香,一屋不漏,以敬门神。过年时,在大门、房门上张贴门神画像。
六、行业祖师神
鲁班,公输氏,名般,亦作班、盘,春秋时鲁国人,通称鲁班。鲁班是我国古代建筑工匠,技术高超,后世木、石、泥瓦匠均奉为祖师。民间把农历六月十六定为鲁班节。该日,建筑工人放假祭祀,并设宴畅饮。民间认为,木匠家具,如三尺(专用直尺)、锯子、墨斗等代表二十八宿,有避邪作用,老婆小孩不得跨越。因而,人们将三尺放在小孩身边,以保平安。
俗神崇拜
一、灶君
灶君保护家庭安康,掌管寿夭祸福,是家家户户供奉的室内神。每逢年节,都要请新版神像,或在红纸上写“灶君之位”,贴在灶前供祀。腊月二十三,灶君要上天庭向玉帝“述职”。民间祭灶,为灶君饯行,烧香叩首,献上麻糖(饴糖)之类供品。据说麻糖是为糊灶王的嘴。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请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每年迎接新灶神在炉台上摆供焚香烬表叩首。平日,灶台上要保持洁净,不可放置脏物,亦不可坐在上面,特别是女人。小儿如有疾患,家主辄跪在灶君前焚香许愿,祈求免灾。
二、喜神
喜神无名无姓,无貌无形,无庙无祠,只由阴阳先生按照干支时辰推测它所在方位。旧俗,正月初一“接喜神”,老乡叫“出行”。全村男女老少,大人小孩,但能行动的,成群结队,赶着牛羊,按历书所示喜神方向,拣一高处,分东南西北中五方设供、焚香、叩首、鸣炮,互致问候,然后嬉笑而归,以求吉利。返回路上,拾点儿柴棍、炭块儿(石块儿),回家后放在灶君前,以表达恭喜发财之意。
三、送子娘娘
“娘娘庙”中供奉的送子娘娘,凤冠霞帔,端庄秀丽,活像菩萨佛。旁侍童男童女,左胁麒麟子,右胁彩凤女。
当地五虎山、海则庙、清水、黄甫、木瓜、新民等地都有娘娘庙,每年四月十八过会。即日,善男信女上庙祈求儿女,或抱法台上的泥娃娃回家,或掐泥鸡鸡少许食之;生养后再来还愿,抱走一个,须还两个,悬挂“有求必应”“保我赤子”一类锦旗、匾额。也有正月十五转“灯游会”偷灯碗碗,“偷”了绿灯生女子,“偷”了红灯生小子(男孩儿)的习俗。
四、牛王、马王
农业社会里,牛、马是重要的劳动工具,强壮的生产力。牛是主要耕畜,是农家的半份家当,因而祀奉为神。宋代供奉的牛王是牛头人身。后来,也有人供奉神化了的耕牛图。北方的牛王庙里,墙壁上画了100头牛,牛王位居正中。牛王是谁呢?原来是冉伯牛(《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冉伯牛是孔子的学生,名耕,字伯牛。也有学者认为,这是牵强附会,不可信。
马神庙里供奉的马王爷,是位大红脸、四条臂膊、三只眼睛、面目狰狞的大汉,俗称“马王爷三只眼”,即指此神。相传他是王母娘娘的龙马,因犯天条,降到人间当了马神。
农村,牲口有疾患,则到牛王、马王庙上求神讨药。过年,人们要给牛圈、马棚贴上“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槽头兴旺,水草平安”的春联,送上祝福。相传滥杀耕牛的人,喜欢吃牛肉的人,要受到惩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集体化时期,杀牛都要经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批。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人大量饲养肉牛,杀牛方开禁。
五、龙王
传说中的龙是一种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物。我国是个靠天等雨的农业国度,尤其北方,龙成了至关重要的尊神。风调雨顺要靠它,降妖捉怪要靠它,甚至生老病死也要问它。它是农村中的大神,总揽着农村中一切事务。
本县十年九旱,村村都有龙王庙。木瓜龙王庙建筑古朴,旧时每年五月二十五圣诞唱戏,领牲祭祀。县里以海则庙龙峰寺的龙王最为著名,每年六月十三起,唱戏三天,赶会的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会间如降喜雨,还加唱一至两天戏。之后,不出七月,还要唱“秋报戏”,以谢龙王布雨之恩。
下雨前后,人或物被雷电击中叫“龙抓”。俗以为,这是对恶行,如葬良心及不孝之人的报应,理当如此。平日,群众则咒骂道:“迟早龙抓呀!”
六、瘟神
瘟即瘟疫,急性传染病,旧时一旦流行,便有大批人口死亡,人们以为有恶鬼作祟,恐怖至极。瘟神是主管瘟疫之神,相传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五位力士,是中国古代民间信奉的司瘟疫之神,即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总管中瘟史文业,是传说中能散播瘟疫的恶神。《封神演义》中,赵公明成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率领部下四位正神,迎祥纳福”,而瘟神成为“掌瘟癀之昊天大帝之职”的吕岳,所率六位“瘟部正神”为“东方行瘟使者周信,南方行瘟使者李奇,西方行瘟使者朱天麟,北方行瘟使者杨文祥,劝善大师陈庚,和瘟道士李平”。瘟神也比喻作恶多端、面目可憎的人或邪恶势力。
木瓜瘟神庙,旧时正月十六举办“断(驱逐)瘟神”法事活动。正月十三,家家户户上庙请回祈保平安的神符,贴在门上。到十六这天,再把符送回到庙上的纸船里。然后,四个后生抬着绑好的桌子,上边放着纸船,送到南门外河边,鸣放爆竹,让纸船随河水漂流而去,以禳瘟祈福。毛主席《送瘟神》“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说的也是驱除瘟病的事,不过不用水漂,用火烧。当地不少乡村正月“打善会”,二月二放河灯,都是送瘟神,祈平安。
鬼神崇拜
一、阎王与地藏
阎王为释、道两教共有的阴间地狱神。远古时代,由于人们对梦幻和死亡的不可理解而产生了对鬼魂的信仰。阎王主管冥间世界,决定人的生死大权,还肩负着惩恶扬善的重任。阎王共有十位,即十殿阎君(当地庙中有“十王殿”),下属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等若干衙门,有枉死城、望乡台等所在,有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及众多鬼卒,还有各种残酷的刑具。
地藏本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也是司命地狱的神,阴曹地府的教主。其地位高于阎王,庙宇里十王殿中,地藏王菩萨位居正中,十殿阎王分列两边。
乡村有阎王殿(木瓜城内有十王殿)、地藏殿(哈镇灵杰寺、黄甫真武庙、海则庙龙峰寺都有地藏殿)。死了人,第一天送魂灵于山门外,第二天送上阎王殿。没有专庙的,就送到龙王庙或其他庙上。
二、五道将军
五道将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属神。民间认为他既是掌管世人生死荣禄的大神,又是地方社会治安及交通的保护神,“保前后左右人家,镇东南西北要道”,是乡间普遍的神灵。祠庙一般很小,有的只是用几块小石片砌成房子模样而已,多建在路旁,年时节日,村中百姓敬个香火,行路人抓把旱烟献上,也算供品,以求得庇佑。
木瓜城中五道庙也仅有一小间。凡有亡故者,孝子、家属等辄于当晚到庙上焚香、点纸,祭拜,为亡人“报到”。民间有行为不轨、亵渎神灵者,人们往往告诫他:“小心闯了五道爷的马头着”,以表达对五道将军的敬畏与尊崇。
宗教信仰
一、佛教
佛教是在府谷传播最为普遍的宗教。府谷的庙宇有一奇特的现象,无论庙里供奉的是哪路神仙,寺庙的主持人几乎都是和尚,虽与佛教教义有违,却也亲和世俗。至于老百姓,则不分什么宗教,庙里的都是“神神”,都可以求其保佑。
哈镇石窑沟有摩崖石刻古佛像和梵文“六字真言”的石窟寺,据考证是藏传佛教在府谷最早的场所,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麻镇杨家峁黎元山智通寺是府谷最大的佛教圣地。民国以前,每60年举办一次万人大法会。1998年举办时,决定今后每十年举办一次。
1.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与孔子大体上是同时代人。他是佛教的创始人,俗称“佛祖”“如来佛”,老百姓称“佛爷爷”“西天古佛”。
人死后,请僧人念经,做道场,“跑五方”,以超度亡灵,消灾免难,期望死者早日到达西天极乐世界。
2.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民间广泛信仰的佛。佛经上说,它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药师佛并列。芸芸众生只要专心念诵“阿弥陀佛”,表示“愿生彼国”,就可以转生净土。难怪人们在祷告、许愿或遇到不测之事时,要念一声“阿弥陀佛”。
3.弥勒佛
佛经上说,弥勒佛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
我国佛寺中,弥勒佛被塑造成一个大腹便便、笑容可掬的形象,因此有楹联赞誉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他形象可爱,富有人情味,人们乐意将他供在家中观赏,并资教化,逢年过节烧一炷香。
4.观世音
观世音,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改为“观音”。佛教传入我国之初,观世音形象为男身。后来,随着我国佛教的发展,脱胎换骨,将观世音的国籍、民族、性别变成地地道道的汉族女性,俗称观音菩萨。
世俗认为,观世音是一位法力无边的万能神,又是一位贴近生活、乐于助人的善神。众生遇到困难时,只要心中想到她,一许念,这位菩萨就会立刻前来解救。所以,她的知名度和影响不亚于如来佛。
供奉观音的寺庙很多。较大的寺庙里几乎都有观音殿,我县不少地方,如赵寨、墙头、刘家峁(海则庙)、董家沟(木瓜)、石嘴头(高石崖)等村,都有观音庙,小观音庙的数量仅次于龙王庙。其中赵寨观音庙的古会最为隆重。
二月十九日观音圣诞这天,全村家家户户戒荤吃素。上午,神前上供(五碗素斋),僧人唪经。
二十日上午,先行“清净”。二僧人一人诵经,一人端一碗凉水,边走边用柳梢蘸水,在观音楼上各处甩打,旨在清除秽气。然后,设桌敬香,由老僧诵读祭文,“迎供”,迎接信众送来的供品。接着,僧人、吹鼓手及信众端香纸、炮仗,从观音楼出发,遍游全村,到会首家取上供品,送回观音楼神前祭献。
晚上,僧人先“坐时辰”唪经,至少三个钟头。之后,“拦会”开始。吹鼓手前导,众人提着灯笼,至各家门前,围着火笼,吹打一通,燃放烟火爆竹。拦会结束,汇合到村东头龙王庙前,绕着九个火笼“跑九曲”。跑毕,到孤魂坛前,焚化先前贴上的“三界往来”一类纸火和冥纸,泼撒净饭,把纸灰送到北头大路口“发散”。至此,庙会结束。
现在,程序略简一些,主要仪程不变。
5.文殊
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专司佛的智慧,与普贤菩萨(主司德行)为释迦牟尼佛的二胁侍。历史上,确有文殊其人,他出生于南印度。佛经中,他是释迦牟尼最优秀的弟子之一,因为他对般若有极深的造诣而得到普遍尊敬,人们把他看成智慧的化身。
县内海则庙等地有文殊殿,信众一般祭祀,无固定祭日。
二、道教
1.玄武
“玄武”一词最早见于《楚辞》中屈原的《远游》,取自二十八宿。古人认为,天上的恒星有二十八个星座,分别位于东南西北四方,每方七宿,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北方七宿形象为龟蛇相缠状,后来,玄武由龟蛇之形逐渐衍化为人的形象。道教把民间崇拜的四方神并列一起,作为自己的护法神,玄武神最有名,成为镇守北方的统帅,称玄武大帝,又名玄天上帝。
赵宋以后为了避宋圣祖赵玄朗之名讳,“玄武”被改称为“真武”。真武披发跣足,金甲玄袍,皂纛玄旗,摄龟蛇于足下。经历代帝王封赠,真武地位与影响越来越大。当地尊称真武爷。民间传说明朝崇祯皇帝是真武临凡,崇祯自杀时丢掉一只鞋,故塑真武像赤一只脚。清代民间多建真武庙,反映了一种民族情绪。
县境较大的庙宇群中多有真武殿,县东北黄甫宗常山有大型寺庙建筑群,总称真武庙。乾隆《府谷县志》卷二云:“宗常山最高,……峰峦巍峻,下俯黄流(黄河),升高远眺,旷然无际,巅有真武庙,颇宏厂(敞),元大德时建。”此地地灵人杰,每年四月初八、七月十八举办庙会。旧时,僧、道、大戏同贺。十年一次“万人会”,一连七天,周边县、旗信众纷至沓来,不绝于途。北地蒙古人尤为虔诚,吆喝牲口,长途跋涉数日,临近庙宇前,下跪磕头礼拜,直至山门。现在,古庙修葺一新,香火旺盛。麻镇北口子有玄天庙,每年三月三前后举办庙会,规模也很壮观。
2.三清
三清为道教最高神,包括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灵宝天尊、太清境道德天尊三位尊神。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是老子的化身。
人们崇信“太上老君”,是因为有用得着它的地方。
人生灾得病,往往求巫婆、神汉禳除灾异。神官持法念咒,喊神咄鬼,总要念一句“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的咒语。
旧时,县城内有三清观,一般祭祀,无专门祭日。
3.三位娘娘
《封神演义》中的云霄、琼霄、碧霄,合称“三位娘娘”。她们潜修仙岛,勤练苦功。周克商时,申公豹跨黑虎前往三仙岛请三位姐妹,为赵公明报仇。于是,云霄乘青鸾,琼霄乘鸿鹄,碧霄乘花翎鸟,与菡芝仙和彩云仙子一起下山,摆下九曲黄河阵与姜子牙斗法。起初,三姐妹屡战屡胜,后被元始天尊和老子破了黄河阵,把三姐妹化为血水。“封神榜”封三姐妹为“感应随世仙姑正神”,执掌混元金斗,专擅先后之天、凡。一应仙、凡、人、圣、诸候、天子及贵、贱、贤、愚者落地,必经金斗转劫,不得越此,是掌管生育之神。
传说三位娘娘后来成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许多地方的“娘娘庙”即塑三位娘娘像。当地巫神有的顶戴的就是三位娘娘,借以给人看病。百姓小儿患病,也上庙讨药以求保佑。
4.三官
三官也称三元,是天官、地官、水官三位天神的总称。天官是赐福神,地官是赦罪神,水官是解厄神。三官中影响最大的是天官,它直接赐福于人,备受欢迎。过年家家都会贴一幅“天官赐福”的喜帖。
县内五虎山、新民、木瓜、清水、孤山、磁窑沟等地都有三官庙,香火不断。人们遇事不决,如问病、求婚或失盗后等,辄到神前掣签(抽签),或问事许愿,或讨药。
木瓜三官庙每年正月十五前后过会三天,僧人做法事。十三日念“起圣经”。十四日夜“蹅五方”,破地狱,念“预报经”。十四至十六,每天举行盛大的巡游。人们抬着三官轿子,黄罗伞、金瓜、钺斧、僧人、鼓手前导,会首及各户提灯笼随后,笙歌和鸣,舞龙耍狮,高跷、水船、秧歌,载歌载舞,沿街穿巷,最后送灯至三官庙,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古会延续至今。三宝弟子(佛家信徒)为外教(道教)做法事,体现了中国式宗教的兼容性。
5.吕祖
吕祖是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之一。关于八仙的传说始于唐代,直到元朝以后,“八仙”才基本固定下来。
八仙中,民间最为信仰的是吕洞宾。史载,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传为唐末京兆人,一说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芮城县永乐镇)人,曾做过两任知县。《吕祖志》载,吕洞宾自幼喜读诗书,精通百家,郁郁不得志,后离官出走,遇道教仙人钟离权,相见投缘,修仙学道,云游四方,散财济贫,为民治病,深受群众爱戴。元曲中有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贾仲名《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杂剧。
吕洞宾死后,道教全真教派尊他为“吕祖”“纯阳祖师”。吕洞宾影响越来越大,与观音菩萨、关圣帝君并称为三大神明,吕祖庙遍及各地。
当地木瓜吕祖庙(祖师庙),俗以求神灵验而久负盛名。每年四月十五前后庙会三天,香客纷纭而至,周边内蒙古包头、东胜,晋西北各县及邻县神木等地的信众也赶来敬香朝拜。朝圣者、求神问病、打卦掣签者络绎不绝,香烟氤氲,通宵达旦。会场内外,炮声连天,焰火冲霄,灿若彩虹。地面上纸屑匝地,足盈数寸。舞台上,晋剧、二人台、歌舞更番登场。会场上,马戏、耍把卖艺者各显身手。庙会期间,城内城外,车水马龙,车辆从城东水草湾经城内街巷,直至会场,西至城外寨儿峁,挨挨挤挤,足有数里长。会众上万,布施、香纸约收200多万。庙会盛况空前,居全县之冠。
三、基督教
基督教,相传为耶稣创立,公元前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后来在唐朝会昌五年(845年)被禁止传播。元朝时基督教再次传入中国。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稣会派来利玛窦,他被允许在广东肇庆定居并传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但一直未形成规模。鸦片战争前后西方教会势力大量进入我国。民国以后由山西汾阳等处蔓延至我县。
1924年,有美国牧师裴万铎夫妇来县传教,无固定会址。此后,汾阳总会派史直生驻县传教,始设会址于二道街(今城关医院通往地毯厂巷内)。因外来传入,知之者甚少,信众有始鲜终。1930年前后,挪威牧师任芝青再来传教。
“七七”事变,保德城关遭日机轰炸,该县教会迁入本县,信徒十多人。最早入会的有阎原道(后被按立为长老)等人,会址设在前桥以东观音殿对面(今城关医院对面原农具厂院内);1938年,又在前桥东买到王姓被炸院落一处。至此,才正式动工修建教堂(即今府谷印刷厂所在地)。
教会曾于二道街创设教会医院,名曰府保医院,还设立过附属小学。
1945年,挪威任芝青牧师回国时,将教产移交当地政府管理。之后,境内教会活动停止。
直到1993年,受周边地区影响,县城始有信众数十余人,届时聚会,公推魏佩兰为聚会点主任。
次年,榆林市基督教会派杨振华牧师来府谷宣传教义,指导工作,扩大影响。
2002年,县城信徒骤增至500多人,农村聚会点信徒达1000多人。
2006年,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苏永新任主席。截至2012年有教职人员(副牧师、长老等)4名,县城教堂1处,农村设立高窑峁、海则庙乡石道坬、沙窑则、黄甫镇李家寨、魏寨、墙头乡墙头村、窑峁村7个聚会点,信众3000多人,教职人员35名。
2002年以来,教会组织信众,踊跃为省内外受灾地区和灾民捐助善款善物。
2004年,教徒投工50多个,帮助黄甫镇贾寨村贾混小盖新房4间,使他在房屋冲毁后,很快搬进了新居。
2007年,县城教徒向尿毒症病人白改玉捐款近20000元,帮助她解决了医药费和生活费。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第二天,信徒捐款30000多元,通过民政部门和省基督教两会及时送往灾区。
冬,尧峁点信众为墙头学校购置了价值近1000元的火炉、炉筒,使该校师生按时取暖;协助魏寨村盖起了基督教聚会点,帮助农村聚会点开办识字班等。
平时,信徒们帮助环卫工人清扫街道、清理污泥、铲刮冰雪等,还组织义务理发、钉鞋、修自行车,以及修复被撞塌的公厕(新尧渠)、帮助困难信众收秋、看望鳏寡孤独等,开展多方面便民、惠民活动,受到党委、政府肯定和群众好评。
多年来,教会重视内部建设和教职人员学习提高,曾先后选送10多名青年信徒到西安陕西圣经学校、省两会举办的培训班就读和学习,还派员参加了子长县基督教新教堂落成典礼。
府谷教会的工作,受到了上级的重视和支持。2008—2011年连续4年,被榆林市宗教局、市政府评为先进集体。会长苏永新副牧师两次被评为县优秀政协委员,两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教职人员。
2010年7月,在榆林基督教堂,本县4名神职人员被省圣职按立团分别按立为副牧师、长老。
今天,在党委、政府的指导关怀下,县基督教会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轨,已在府谷旧城下开工,新建一座基督教礼拜堂。
另,据说县内早前曾有过天主教,孤山杨焕山是会员。
附:县内主要寺观建筑群
寺观名称 |
所在地 |
建筑时间 |
保护级别 |
活动日期 |
文 庙 |
县城内 |
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 |
国家级 |
无定期庙会,通常敬谒 |
关帝庙 |
县城西关 |
|
国家级 |
五月十三日 |
关帝庙 |
古 城 |
清道光重建 |
|
正月二十五日 |
千 佛 洞 |
县城大南门外 |
始建未详,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
重修 |
|
正月初八 四月十四日 |
五虎山寺庙建筑群 |
县城东 |
始建于明代 |
|
四月十八日 六月二十六日 |
七 星 庙 |
孤山北门墕 |
相传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一说宋初。 |
省
级
|
|
真 武 庙 |
黄甫镇宗常山 |
元大德建 |
省
级 |
三月初三
四月初八
七月十八 |
石 窟 寺 |
哈镇陈家圪堵村 |
始建未详 |
省
级 |
二月十九日 |
祖 师 庙 |
木 瓜 |
始建未详,清乾隆年间重修 |
市
级 |
四月十五日 |
祖 师 庙 |
新民城北 |
始建未详 2011年修复 |
|
|
清泉寺
(萨寺儿庙) |
清水城东 |
始建于唐朝 |
市
级 |
四月初八
九月三十日 |
玉帝庙 |
清水城西 |
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 |
|
三月十五日 |
鼓 楼
(三官庙、真武大帝阁) |
新民城内 |
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566) |
|
四月初十日 |
龙 兴 寺 |
麻镇街 |
始建于明初,清朝重建 |
市
级 |
七月二十五 |
娘 娘 庙 |
古城城壕 |
始建未详 |
县 级 |
四月初八日 |
城 隍 庙 |
清水城内 |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 |
|
五月十一日 |
城 隍 庙 |
新民城内 |
始建未详 |
|
|
智 通 寺 |
麻镇杨家峁黎元山 |
始建未详 |
市
级 |
正月初八
二月十九 四月初八 |
灵 杰 寺 |
哈 镇 |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
县
级 |
正月二十五
五月十三 七月二十八 |
龙 峰 寺 |
海则庙 |
始建未详,明成化十五年重修(1479) |
县
级 |
六月十三 |
黄甫大庙 |
黄甫街 |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
县
级 |
七月十二至七月十五日 |
青春峁大庙 |
青春峁 |
始建于清朝 |
|
四月初八日 |
祥 云 寺 |
墙头村 |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扩建 |
|
正月初六
二月十九日 六月二十二日 |
元 福 寺 |
清水元峁村 |
始建于清朝 |
|
五月十三日
六月初九 |
中 峰 寺 |
庙沟门村 |
新 建 |
县
级 |
正月二十五日前后 |
万 隆 寺 |
清水漫塔村 |
始建于清朝 |
|
二月十九日 |
观 音 楼 |
清水赵寨村 |
始建于明朝 |
|
二月十九日 |
观 音 寺 |
清水城东 |
始建于宋朝末年 |
|
二月十九日 |
观 音 寺 |
新民城东街 |
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 |
|
|
观 音 寺 |
庙沟门王家梁村 |
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 |
|
|
睡 佛 殿 |
新民城东 |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
|
|
灵 音 寺 |
老高川木匠窑则村 |
始建于明代 |
县
级 |
正月初九
二月十九
四月初四 |
南 朝 寺 |
赵五家湾南沟 |
始建未详 |
县
级 |
二月十九日 四月十八日 |
香 莲 寺 |
黄甫镇下川口村 |
始建未详,重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 |
县
级 |
六月十三日 |
檀香佛寺 |
县城东北西山村石峁圪堵 |
始建未详 |
县
级 |
正月初八 |
三 圣 寺 |
大昌汗东 |
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 |
县
级 |
七月二十二日 |
西 云 寺 |
哈镇仓房梁 |
始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 |
县
级 |
二月十九日 |
沙 泉 寺 |
大岔殿塔村 |
始建未详 |
|
|
青 瓦 寺 |
三道沟新庙村 |
始建未详,清雍正道光年间重修 |
|
|
红 龙 洞 |
庙沟门安山村 |
始建未详,清康熙五年(1666)
、乾隆三年(1738)
重修 |
|
|
参见《府谷文库》(未出版)民俗风物卷
府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