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十七年(1449)三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城,箭射承天门,结束了大明王朝三百余年的天下。在吏部坐牢的兵马总督陈奇瑜闻讯,挣断镣铐入宫,见皇室乱作一团,知大势已去,再难挽回。他无心回府看视妻儿老小,遂取御林军佩剑一口,入乾清宫,企图在崇祯帝面前尽忠,以明心迹。没想到崇祯帝朱由检已先走一步,在砚(煤)山自缢身亡。
陈奇瑜赶至砚山,剑断帛索,也无力回天,眼见皇帝驾崩。为了不使皇室受辱,他便返身入玄武门杀宫。时三宫六院的妃嫔们,大都悬梁的悬梁、投井的投井、断项的断项,基本已尽忠尽节完毕。陈奇瑜搜至东角楼,闻有妇人饮泣,登楼见一女披头散发哭泣,梁上已结好白帛,做了自缢的准备。陈奇瑜见状,喝道:“万岁爷自缢升天,独汝畏死乎。”女子听到有人说话,但因两眼已哭花,不能辨认来者是谁,问道:“来者何人?”陈奇瑜答道:“我乃陈奇瑜,监督宫室成仁尽节。”女答:“我不是别人,乃帝之元妃。不是我怕死,因只有我现身怀六甲,可延大明骨血。我如一死,思宗从今无后。请总督大人定夺。”陈奇瑜就是如何处置,也不可能逼这身怀思宗骨血的元妃自杀。他听后心想,也许天数如此,大明江山有望。便与元妃相约,生男为皇嗣;生女遗弃,元妃尽节,总督尽忠。
商议停当,元妃换装后,陈奇瑜仗剑保元妃逃出京城。行至古北口,离明陵寝不远,已便尽忠尽节后可完成自葬。附近有一故太师府,村名太师屯,太师子孙已是百姓,一贫如洗,听说皇室逃难至此,纳头便拜,留在家中伺奉。李自成也没能追查到这里,元妃于仲夏生一男,当日便立为太子,陈奇瑜自为太子师,为皇子取名为“朱启明”,意为重启大明江山。
陈奇瑜每天射猎,用猎物之肉供养元妃和皇太子。次年冬月,陈奇瑜射猎归来,见元妃已于晚间悬梁自尽了,只留下诏书一道。诏书上写元妃绝命谕曰:“大明兵马总督陈奇瑜,今将皇太子托付于你,同时也将大明江山托付于你,要勤为辅政,一切相机行事,为大明江山无累,我追先帝去了,忠臣保重。”元妃托孤尽节。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又发生了国变。李自成立国号大顺,但他立脚未稳,又不能节制昔日功臣作威作福,致使民怨沸腾。努尔哈赤乘机收买了原是明将,后又投降了大顺朝的吴三桂。
吴三桂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换了三个主人。他向努尔哈赤献出山海关,江山又易其主。爱新觉罗入主中原,建立了大清国。吴三桂也成了历史上三卖其主而未保全尸的奴才。陈奇瑜眼看爱新觉罗稳稳地坐在了紫禁城的金銮宝殿上,成为一棵难以撼动的大树,留给自己的,只有那些大清国还没来得及顾及的地方。
陈奇瑜怀抱一国之君,自己是唯一的辅政大臣,却没有一个安身的地方,最后只能回到原籍山西保德州。回到保德州后他才发现,隔河对岸的府谷州仍然是大明朝的天下,但也大势已去,摇摇欲坠。府谷州守备是原红州总兵张国材的世袭六世孙张立明。张立明大旗不倒、不逃、不走、不降,做好誓与大明朝的府州城共存亡的准备。陈奇瑜抱着半岁大的皇太子,过黄河到了府州城,入衙告知张立明,并示意自己怀中为皇太子。
张立明没敢在大堂参拜,而是将皇太子请入后宅,向皇太子行了君臣大礼。陈奇瑜与张立明商定,为了不使生灵涂炭,让自己也有一个相对充足的准备时间,主动放弃府州城,当清军占领府州城时,这里早已是官去城空。民众依旧做生意种田,秩序井然。清军也不能明辨百姓是反清还是拥清,只能任命地方官主政,民众也服从,皇粮也能交纳。
陈、张二人隐蔽到府谷洪门寺削发出家,暗奉太子。明太祖早年曾出家为僧,故而巡幸的行宫大都是由寺庙扩建而成的,宗教功能与行政功能共存。洪门寺也被列为行宫之一,靠近寺庙十里,不准百姓耕作,而是广植松柏。以洪门寺石窟群为基础,这里被改建扩建成佛教寺院九座,分别为紫云寺、文殊院、五塔院寺、堪芦寺、惠济寺、卧佛寺、云林寺、天像寺和莲花寺。道教庙四座分别为安远庙、定远庙、神武庙和真武庙。中央大庙为皇极洪门寺。大雄宝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共四十五间,取九五之数。庙宇群连绵数里,掩映于松柏之中,甚为幽雅壮观,兼有军事防御能力。明万历年间再次重修,更为雄壮。陈奇瑜早年曾为延绥巡抚,多次来过洪门寺;张立明驻守红州与府州,所以就依托洪门寺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洪门寺也成为全国反清复明的中心。
他们搜罗、联络、控制并指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明朝旧官吏部将和反清复明的民间力量;广纳民间英雄豪杰入寺为僧,积草屯粮,勤为操练;将洪门寺再次扩建改建,加强军事防御能力。向全国各地输送人才,根据形势决定是否举事,开始了反清复明的大业。
转眼已到清顺治年间,府谷州被改置为府谷道,与此同时,朱启明逐渐长大。康熙六年(1659),陈奇瑜在洪门寺集聚僧众一万余人,难免有一些不轨之徒混杂其中,引起周围百姓的不满和府谷道台忽尼丹曾的不安。因大清律令,寺庙为佛门净土,朝廷官府军役一律不准骚扰寺庙,不得干预庙宇事务。甚至犯了死罪,只要出家为僧,官府也就不再追究。忽尼丹曾只能将洪门寺的情况上奏朝廷。康熙帝玄烨看到奏章后,决定亲自察访,取道五台山,假扮五台山僧人,于红门卧佛寺挂单,并请求在洪门寺常住。卧佛寺大和尚见玄烨眉清目秀、谈吐文雅,先自喜欢,就将这个小和尚留在了卧佛寺。其他和尚见大和尚太喜欢这个小和尚,不免有些嫉妒,苦活累活自然也就落在这个小和尚身上,后来甚至让他去喂马。
玄烨在马棚里发现了好多当年驰骋战场的名马,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其后又有和尚骑两匹跑了长途、浑身湿透的战马来马棚过夜。玄烨佯装不情愿,抱怨活太累。送马来的和尚见小和尚眉清目秀,皮肉娇嫩,就吓唬他说:“山上好马还有万匹,送两匹马就抱怨,苦差事还在后头哩。”玄烨听后却认了真,他寻思:庙宇里要万匹马何用?大约府谷道台奏章属实,定要访察清楚。
玄烨不能在洪门寺住太长时间,便于当夜运轻功,穿房越脊,从卧佛寺经真武庙,再由藏经楼直达洪门寺大雄宝殿。俯耳细听,全不见念佛颂经,但有人直呼万岁。开始玄烨以为寺庙里的人发现了自己,后来发觉虽听不清楚细节,但殿内人说的都是君臣议事的话语。并有研究云南福建等地反清复明情况的内容,说话的人口口声声定要“驱逐鞑虏”。殿内朱启明君臣议事,屋顶上的玄烨已完全窃听清楚。他下定决心剿灭明朝余孽。
他想看清谁是主谋,便运轻功,欲从大雄宝殿飞向韦驮殿。陈奇瑜也非等闲之辈,他发觉屋顶有人,循声手一扬,袖箭已发。康熙应声从大雄宝殿与韦驮殿的天井中跌落下来,僧勇立刻上前,将其剪手擒获。
陈奇瑜面浮喜色,“奸细”已被推在面前。但是在微弱的灯光下,一见“奸细”的面容,他又连忙口称万岁,纳头便拜,还吓出一身冷汗。仔细一想,刚才朱启明还在殿内议事,怎会跑到屋顶上去呢?再说皇上哪有这等武功?他爬起来回到大殿,再一看,殿内皇上朱启明还好好地端坐在龙椅上。陈奇瑜命将“奸细”带进来,灯光亮处定睛一看,“奸细”与皇上竟然长相一模一样,要不是“奸细”有箭伤,真是难辨真假。陈奇瑜百思不解,顿觉头疼。经问讯,“奸细”是个孩子,只说自己是玩耍,就再问不出什么了。庙内事务由张立明暂行掌管,陈奇瑜因此事致病,在病榻上命令将“奸细”扣在化血金钟里面。
那化血金钟乃洪门寺镇寺之宝,将人扣在里面一时三刻,即化为浓血。不想那爱新觉罗·玄烨乃是位真命天子,化血金钟怎能奈何了他?扣了七天,启钟一看,“奸细”虽没化成浓血,也已断气。洪门寺的和尚本来都是军汉,原也没人相信有什么法宝,但相信奸细已确死无疑。张立明命寺僧连夜将尸体扔到三十里以外,玄烨就被僧人骑马从东山上向下扔到一条沟里。
山上住了一户名叫张旺的农夫,张旺妻次日天明拎着瓦罐下山,到沟底的拿眼渗泉吃水井旁来提水,发现井边倒着一个人。当年正遭灾荒,路边有人饿死饿倒是常有的事,所以张旺妻也不害怕,走近跟前一看,那里躺着一个小和尚,年龄不过十三四岁,眉清目秀,一个很可爱的孩子。用手摸摸,嘴唇干裂,鼻孔还有一丝气息。张旺妻正在哺乳期,没多想,就掏出乳房给小和尚挤喂奶汁。玄烨已七天没有吃东西,原先是断了气的,经马上颠簸,夜风一吹,才缓过气来。口干舌燥,有人给喂奶水,自然吮吸。又值少年,有很好的武功根底,不多一时,他已清醒过来,也明白了原委,闭着眼睛只管吸奶。休息了好一会儿,知道张旺妻没了奶水,才睁开了眼,只见一个约四十岁的妇人在给自己喂奶。张旺妻原没有想过什么,见小和尚醒过来后,顿觉满面羞愧,无地自容。已被玄烨看在眼里。玄烨聪明绝顶,立即断断续续地说:“奶汁是母亲喂儿女的,请您不要羞愧,从今日开始,您就是我的母亲,我就是您的儿子。”他挣扎着翻过身来,爬着算是给母亲磕了个头。
这时,张旺等不到妻子提水回来,找到井边,见妻子正在救一个小和尚。府谷人原本心地善良,也知现在家中早已是无粮断顿,只能以糟糠充饥。夫妻俩一合计,就决定先救活人命再说吧!张旺背着小和尚,妻子提着水回家,做饭给小和尚。玄烨吃了,竟然觉得这是有生以来第一顿美餐,问道:“妈,这饭这么香,叫什么饭呢?”张旺妻告诉他:“叫倒口酥。这倒口酥用谷糠和荞麦秸磨面做成的,无精料,到口皆碎。吃下去难以消化,要倒上来再嚼一遍,所以叫倒口酥。”一天后,玄烨已能站立。当初中袖箭所射的伤也不重,他在金钟内已静养七天,这半月后就完全恢复了。
玄烨准备离开了。虽说家中无粮断顿,张旺老两口还真舍不得让这个捡来的儿子走。对玄烨说:“你只有这么大一点儿年纪,现在这年景,我又没吃的给你带,你到哪里能够逃得活命呢!不如你还是住在这里,要饿死,我们也死在一起。”玄烨动了真情,真想留在这个奶妈身边。但自知帝业在肩,使命在身,不能不走。玄烨临走时,问道:“妈家可有纸、笔和墨?”张旺妻说:“什么也没有。”玄烨扯下一块僧袍里子布,用锅底上的炭黑兑水,用手指写成圣旨一道,大意就是让地方官府各驿站将他的奶妈送进京城。
他对张旺妻行了八拜大礼,说:“我要回去了,我走后,您拿着我写的这块布找府谷道台衙门,他们会给您些吃的东西,三年后将您送进北京。到了北京以后,找最大的房子,我就住在最大的房子里面,找到我您就能享受荣华富贵。”
临走时,张旺妻又给玄烨带上了家里仅有的两块倒口酥,算是路上的干粮。对于玄烨说的话,张旺夫妻根本没有当回事儿。他们救人完全是出于善良,从没希望要人报答。他们想,自己救的是和尚,那他所说最大的房子也许是一个大庙,根本没往心里去。
玄烨在张旺家调养好后,也没惊动地方,而是取道五台山回京。到了五台山后,他越思越想,越对洪门寺放心不下。他认定,如果现在不剿灭这些人,说不定不多久天下就又是明朝的天下了。最后决定绕道凉州(今大同)回京。凉州掌管八府,共有可调之军二十多万。而凉州抚院、正白旗统帅,是玄烨的亲娘舅隆科多。与亲娘舅商议后,玄烨调集精兵十万,由隆科多亲自挂帅、府谷道协剿,兵分十路,暗暗从凉州出发,于康熙六年(1659)润四月丙日,将洪门寺包围。
隆科多计划以泰山压卵之势一夜间将洪门寺剿灭。当时陈奇瑜虽一病不起,但洪门寺聚集了原明朝能征惯战的宿将数十名、民间豪杰几十人。洪门寺僧名为和尚,实是训练有素的兵勇。这样集结兵力万余,由原府谷守备张立明统一指挥,加上洪门寺各庙宇之间配合默契,隆科多遭到了顽强抵抗。
征战三个多月,隆科多部伤亡过万,而洪门寺基本没有伤亡,隆科多很难取胜。七月间正值无雨,天气炎热。隆科多无奈之下,设想在洪门寺僧走投无路时招降。最后他下了一道命令:放火烧庙,树旗招降,剿杀逃亡。洪门寺方圆二十里内全是松柏树,十四座大庙全部点缀在山林之中,但都分别有类似城墙的高大围墙。隆科多命清兵在洪门寺四面用饱蘸硫磺的箭,点着火后射向各庙。庙宇一旦起火,山林也就自燃。清兵只要见着光头就全部杀死。可怜洪门寺僧几次突围未果,隆科多数次招降也无人响应,无一人投降,全部被烧死或杀死。陈奇瑜在病榻上已知大事不可挽回,就将皇子托付给张立明,自己引袖箭穿脑而亡。张立明给朱启明穿了一身女装,隐入一群女香客中,亲送至洪门寺前,眼见皇上安全出围。自己现在已是主帅,几次带兵突围未果。转为专找武艺高强者决斗,从清晨战到傍晚,没下马,连一口水都没喝,最后与隆科多交手。终因寡不敌众,与全部寺僧战死在洪门寺前。这是原来隆科多万没料想到的。
洪门寺,这座皇帝行宫,塞上第一千年名刹,从北魏辛丑(401)至康熙丁未(1667),历时一千二百多年的名刹被一朝化为灰烬。洪门寺烧毁后,隆科多在正南,面对洪门寺,为洪门寺阵亡将士亲自焚化纸钱,敬佩敌手万余竟无一人投降。洪门寺被烧毁后只剩下了石窟群,现存石窟二十多座,长十华里。更有红门泉,又名哭泉,此泉因悼念红门阵亡将士以哭声而得名,泉水一清见底,几百年来养育着一方百姓。冬不结冰,夏不炎热,实为避暑胜地、府谷第一名泉。石窟群现存万仙洞(1974年毁于洪水)、紫花坪前观音院(保存完好),绵延十华里,当年雄姿隐约可见。
洪门寺被剿灭之后,朱启明因未剃光头而逃出,在府谷黄甫避难。去朱姓,启谐音祁,今天,黄甫祁姓,皆言自己是朱洪武后代。
玄烨剿灭了洪门寺,因厨师御膳不够美味而杀厨师数名。一日,忽然想起他一生中吃过最美的饭是在府谷遭难时的倒口酥,他奶妈也是世上最好的厨师。于是,就派了一名钦差来府谷找他的奶妈和奶爹,并言明要有书写的圣旨为凭。钦差大臣到府谷后张榜百日,无人揭榜。与府谷道台一起挨家挨户查询。又百日,才到了一山峁,只住了一户人家,问主人家中是否有皇上书写的圣旨。张旺夫妻目不识丁,哪懂圣旨为何物,说:“家中本无有字的东西,只是在数年前有一个小和尚在僧袍里子布上写了几个字。”钦差一听,连忙要瞧瞧,张旺妻在准备好要浆洗的做鞋碎布中找出来,说:“你看看我就去浆洗做鞋衬了。”钦差大臣一看,心想自己费时大半年,如晚来一步,他的使命就无法完成了,赶快跪拜了圣旨。眼看张旺妻是皇上奶妈,那就是太后,钦差大人、府谷道台、太监、御林军一行二十余人,齐刷刷纳头便拜,甩开马蹄袖跪了一片。
农妇平日只见过官府衙役欺压百姓,哪见过这阵势。当听清她哺育的是当今皇帝,真不知所措。又听说要她夫妇进京,便表示自己不愿意离开家。但皇命难违,哪由她不去?府谷道台忽尼丹曾把自己的大轿让太后坐了,钦差拉过自己的坐骑让张旺骑了,簇拥着进了北京城。在德胜门歇马三日,将农妇农夫的装束换成朝服,礼部来人教习礼仪。张旺妻由十余名宫娥伺候,四日后天不亮就进了紫禁城。皇帝升朝,已看见他的奶妈站在金銮宝殿门外,赶忙下宝座迎张旺妻上殿,这是皇上奶妈,自然不需参拜。宣旨封张旺妻为“祥圣皇太后”,进坤宁宫与生母孝庄太后为伴。又宣张旺上殿,封其为负龙侯,副一品顶戴,单眼花翎,另拨府第居住。苦了这个负龙侯,位居一品,天天要上朝,别人的话他大都听不懂,自己又一字不识,哪里还谈参与朝政?年关到了,找人写一副对联,都没人给他写。上朝时,手里还拿着一卷红纸。皇帝看见负龙侯手握纸卷,开口问道,负龙侯今天带着奏折,所奏何事?张旺就说,我没有奏折,要过年了,你给我写副对联吧!皇帝命当值太监将红纸拿上来,皇帝将红纸铺在金銮殿的御案上,提笔写就一副对联。上联写“飞龙康熙”下联写“飞虎张旺”,落款为“康熙御笔”。张旺也不识字,除夕,就把这幅对联贴在大门上。大年初一,人们一看,皇帝手迹,并有落款,称张旺为飞虎,与皇帝并列,来头不小,今后仰仗之处甚多。顿时拜年者云集,这一憨厚的农民,不好意思让客人站在门外等候,日夜都要接待,一连几个日夜都不能休息。
大年初一,免朝,皇帝至太后宫,请祥圣皇太后为皇儿做新膳,点明要吃倒口酥。祥圣皇太后到御膳房,找遍膳料库也找不到做倒口酥的材料。回禀皇帝说没有材料。皇帝道:“我说宫中的饭为何不好吃,原来连好吃的材料也没有。”倒口酥改在初八接新神时吃,要太监保太后出宫去买材料。太监走遍京城还是买不到做倒口酥的材料。最后来到菜市,在菜市门口看见更夫放了一个露天卧铺,铺上有一个枕头,摸了一摸,里面正好有谷糠,太监就买下这个枕头,勉强又买了些高梁壳。高粱壳与乔麦秸颜色与质地都差不多,回御膳房由皇太后做成倒口酥。初八早膳,由宫娥捧上倒口酥。康熙一见正是当年的倒口酥,用筷子夹了一大块就吃,吃进去连忙呸呸就唾。但因为是祥圣皇太后亲手所做,不好发作。祥圣皇太后见状呵呵直笑。皇帝问太后道:“这东西不是当年的倒口酥吧!”太后笑道:“正是当年的倒口酥。”皇帝说:“那是我一生最好吃的饭,今天怎和那时候吃的不一样了呢?”祥圣皇太后告诉皇帝十个字:“饿了糠也甜、饱了蜜也嫌。”从此皇帝明白了饱与饿的关系,没有再杀厨师,也为康熙盛世的亲民政治起了一定作用。一年以后,祥圣皇太后虽居住皇宫,享尽荣华富贵,但因丈夫张旺独居外府,加上成天思念那贫寒夫妻生活、田舍稼禾、鸡鸭牛羊、百姓邻里,整日间闷闷不乐。清明节前,祭祖斋戒,皇帝在太后宫吃素膳。见祥圣皇太后面容憔悴,闷闷不乐,皇帝就问道:“太后有何心思,为何不开心?”祥圣皇太后顺势对皇帝说:“求皇上开恩,放我与我丈夫张旺回家,我实在过不惯这种宫廷生活。”皇帝也很难处理这件事,既然是皇太后,那就不能和其他男人住在一起。要居住在一起,就得将张旺封成太上皇。但想到这对老夫妻都有恩于自己,将这一对老夫妻分开,也太惨忍了些,于是越制恩准,降旨一道,拨白银二十万两,将祥圣皇太后在乡里的原住所改建为祥圣太后宫,在井旁建哺龙牌坊,将太后当年提水的那条路改建成负龙道。第二年,工程完毕,祥圣皇太后与丈夫双双居太后宫。后将宫娥太监遣散回家,老两口仍以务农为业,慈善著称乡里,皇家财宝多散发给穷苦百姓。
今日黄甫乡太家沟即太后宫原址。因修太后宫,沟也已改名为太后沟。年深日久,根据地方习惯,把这里叫成“太家沟”。这就是“太家沟”的来历——不然,百家姓中无太姓,全世界也没有太姓,何会有太家沟?
参见《府谷文库》(未出版)民间故事卷
府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