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府谷县  >  故事  >  其他故事

县知事杨光谋轶闻

      杨光谋,字仲辉,陕西蒲城人,清末附生(即科举制度中的生员),其母曾哺乳过驻扎在榆林的陕北镇守使井岳秀,再加又是同乡,因此深得井的信任和青睐。先是出任井的秘书长,民国五年(1916),被派任府谷县知事,次年离任。民国十年(1921),第二次复出任府谷县知事,一年后再次离任。 
      杨光谋第一次上任时,适值北洋军阀政府为粉饰自己,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严厉禁止种植、吸食大烟。杨为了做出政绩显示自己,这年夏,带领禁烟稽查员王凯及军警多人,乘船去下河马真(时该村属府谷县管辖,现属神木县)一带,实地查勘。在彩林的大会沟,查出农民贺侯小田内种有大烟苗,随即扣捕,后又驱使贺侍侯这些人员洗脸、吃喝,完毕被就地枪毙。贺的妻子突遭此变故,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丈夫被杀,伤痛万分,遂抱子投河以死抗议,幸被邻里捞救免难。事后杨亦深悔对贺太苛,自感不安,再加第二年(1917)春,省上又派员由榆林、神木北上府谷,一路上走到哪里,大肆宣传到哪里,这使杨更加对上年禁烟时的孟浪气闷、愧疚,觉得无颜再在府谷呆下去,所以这年便自动离任返榆。途经孤山时,被一老农拦住质问:“去年我儿子因为种大烟,被你枪毙了,现在你又下令叫种烟,烟苗今又一尺多高了,可我儿却不能复生,你还我儿子来。”杨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对上年“轰轰烈烈”的所谓“禁烟”,当时有高诵先先生,编写了一副对联,对县知事杨光谋急于求功的心态,刻画得很是淋漓尽致:
      毙老毙少毙中年更毙孀妇,像你这混蛋知事,只管残杀邀功,哪怕他子庶伤心万人唾骂;
      送伞送旗送牌匾复送幛联,有那些秃头绅士,但愿逢迎竭力,只求我知事得意千古扬名。
      对联中的“秃头绅士”,指的就是府谷县当时的土豪柴振清(字镜荃,外号大秃子,府谷镇柴家墕人,清末拔贡,后出任过米脂县长)。历代做地方官的,都离不开当地势力的支持。杨光谋也不例外,头次来府谷任县知事时,即与柴振清气味相投,一拍即合,柴找到了杨这个靠山,可以横行乡里;杨找到了柴这个帮手,可以为所欲为。因此不久柴就担任了杨的秘书。至于柴的为人,府谷地方上亦有一副流传的藏头对联,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其联如下:
      振威放胆横行好作恶事不行善,
      清夜扪心试问要知结果需问天。
      柴对杨趋附奉承,仗势横行;杨对柴则言听计从,倍加信任。两人互相利用,互为依靠,狼狈为奸。所以杨的不少作为,都与柴有直接关系。当杨在民国六年第一次离任后,柴倍感势孤力弱威风尽失。因而在民国十年,杨光谋第二次复任府谷县知事时,柴振清闻听后悲喜交集,在杨到来的那天,柴专程赶至距离县城10里的李家坟滩去迎候。当杨的驮轿一到,柴即跪在沙滩上泪流满面,磕头相接,丑态百出。对此次丑行,时人编了这样一副对联:
上任官儿坐歇桥,威威赫赫杨光谋;
下台绅士跪沙滩,哭哭啼啼柴振清。
      民国十年,杨光谋二次离任时,偌大一个府谷县,县库内只留有三元七角二分钱,此中原因一般人均不得而知。不过杨在任期内,府谷地方人士对其褒贬则又不一。有人说此人基本清正,没做什么贪赃枉法的坏事;如在禁烟中,对两名嫌疑烟贩子,经多次审讯又查无实据,被取保释放,此二人因感激其公正,送匾至县府,上书“独有二天”。但亦有人说,该杨不贪小钱而贪大财,且有证可查,据城内刘靖民(解放前已去世)老人回忆,杨二次来府谷后,恰遇黄甫高家墕村的曹治平持枪杀人抢掠一案,有人举报说此枪原为黄甫李增荣所有,如查实此枪为李所有,李则必受牵连。为此,李以古玩玉器送杨,又与狱中的曹勾通,使曹改供,最后追查枪主一事,便不了了之。对杨是褒是贬,这不是本文所要记述的,现只将杨走时的景象略记于下:
      柴为感恩杨的赏识,不仅在杨走的那天,鼓动各字号、店铺在街道两旁摆设了不少香案,而且在各铺号门前还要求高悬明镜,旁置清水一盆,寓意杨在府谷任期内“清廉如水”“明察如镜”(后来在编纂民国《府谷县志·官师志》中,柴又力主将杨光谋颂扬了一笔)。但在杨走后的不久,便有人又为杨的两任政绩,写出了一副妙联,供欣赏:
一清知水,财库内只留下三元七角另二分;
其明似镜,县境里直弄得四面八方是土匪。
 
 
来自参见《府谷文库》(未出版)
府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