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360图片)
黄陵麦秸画是黄陵民间美术的一个缩影,是黄陵悠久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它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主要用于生产生活的孕育期,隋唐至明清时期由民间生活用品到工艺制作的转型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发展成熟期。
黄陵民间麦秸画的产生、发展是与黄陵民间美术的发展历史同步的。这从黄陵当地麦秸的广泛用途就可见一斑。首先,麦秸编织在黄陵农村相当广泛。用麦秸来编织草帽、凉席、麦秸墩子,蚂蚱笼、馍碟等,至今在农村依然存在;其次,黄陵民间文化博大精深,人才辈出,而且黄陵人民又具有传承发扬优秀文化的传统;第三,黄陵特殊的历史地理位置生成了黄陵民间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总体特点;第四,黄陵在历史上一直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县,尤其在塬区,农业生产非常发达,而小麦即是主要的农作物。据有关资料记载,麦秸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隋唐,兴盛于明清,也印证了黄陵麦秸画所具备的历史背景,这也与黄陵的民间文化发展历史一脉相承。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抢救保护黄陵麦秸画被确定为保护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这一面临消失的民间艺术又一次焕发生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黄陵麦秸画又称麦杆画,和黄陵麦秸结构应归为一类的还有刨花画,棉絮画。其主要是利用麦杆刨花等的自然光泽、纹理以及其特有的延展性、柔韧性,在民间艺人的精妙构思,精心创作下,经过十几道工序加工制成。主要用于装饰家居,美化生活。有字屏和画屏两种形式,其制作工艺考究、构图简单、线条流畅。主要有以下制作过程:
1.选料。原料有麦杆、胶水、纸、绒面纸、绒布、木板等;工具有刀子、剪子、镊子、烙铁、铅笔等。麦杆的采集主要是在麦子成熟后进行。要选择相对较为粗壮且光泽明亮没有破损的麦子主杆,经清除杂质、灰尘后,清洗晾晒,直到干透,然后用刀子将麦杆割开,刮净里面的内膜,利用熨斗压平,用烙铁按“焦、重、浓、淡、清”烙成深浅不同的颜色,再根据所烙出的颜色深浅切片切丝待用。
2.构图。首先要将所要表达的图像用铅笔在白纸上描绘出来,而且纸的反面也要刻出位置和正面相同的轮廓,然后根据构图不同的深浅部位按拼贴、镂刻、镶嵌等制作方法,按平面、浮雕、立体等构图造型,通过麦杆的明暗、深浅、厚薄、疏密等搭配,以及点、线、面的合理布局,熟练地用胶水将麦杆贴到图画的正面,利用麦杆原有的光泽,独有的纹理,进行创作。
3.装框。待所有粘贴完成后,用剪子在纸的背面按图形剪开,粘在事前准备好的绒面纸、绒布或木板上,然后装入玻璃框内,这样一幅表情达意的作品就基本完成。
黄陵麦秸画表现的内容很广泛,有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肖像,房屋建筑等。各式图案无不栩栩如生,且具有华而不媚,素而不俗的独特艺术效果。黄陵麦秸画只要作好防潮工作,还有久藏不变,百看不厌,耐人寻味的观赏价值。
黄陵麦秸画是黄陵民间工匠画的延伸和发展,既有传统工艺,又融于生活原素,利用麦杆的天然色泽巧妙的运用到画面上,在处理画面远近、明暗上,不着任何颜色,只采用熨烙而又不失光泽的独特工艺予以表现,使画面立体感增强,灵光宝气,古色古香,简洁大方,清新高雅,给人以美的享受。
代表性作品有梅、兰、竹、菊,凤凰戏牡丹,鱼戏莲,锦上添花,风景人物,花鸟鱼虫等等。
黄陵麦秸画在当地城镇农村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十里八乡、村里村外的父老乡亲都有创作麦秸画的习俗,其中也不乏有制作麦秸画的能工巧匠。传承人据统计有:
黄陵麦秸画传承人谱系表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居住住址 |
许老先生 |
男 |
78岁 |
黄陵故邑人 |
李老夫人 |
女 |
75岁 |
黄陵阿党人 |
吴百顺 |
男 |
64岁 |
城区街道办黄花沟村人 |
邢保印 |
男 |
55岁 |
黄陵龙首人 |
李焕民 |
男 |
48岁 |
黄陵黄花沟人 |
王 伟 |
女 |
33岁 |
黄陵县城人 |
李革玲 |
女 |
35岁 |
黄陵印台山人 |
曹海妮 |
女 |
19岁 |
黄陵肖家川人 |
张夫人 |
女 |
65岁 |
黄陵县城人 |
黄陵麦秸画伴随着黄陵民间文化的发展,成为黄陵民间文化中的稀有珍品,形成了以下特征:黄陵麦秸画利用麦杆的自然光泽、纹理制作而成,庄重典雅,古色古香,具有古朴性特征;作工考究,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尤其是画面布置,取材粘贴等要求规范,所以具有精巧性特征;是黄陵民间工匠画的进一步创作,作为一个技艺高超的麦秸画制作能手,必须掌握民间工匠画绘画的所有技巧,所以具有依存性特征;构思巧妙,构图精细,一些构图理念和现代绘画的一些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具有时代性特征;华而不媚,素而不俗,清新淡雅,简洁大方,而且逼真动人,自然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具有观赏性特征;勾勒花草、鱼虫、人物只用寥寥几笔,且传神形象,所以具有简约性特征;现代黄陵麦秸画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借鉴国画、版画、剪纸等诸多艺术手法,巧妙制成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作品,所以具有兼容性特征。
具有上述特征的黄陵麦秸画,在黄陵民间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发掘、抢救、保护黄陵麦秸画,其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1.黄陵麦秸画制作巧夺天工,卓而不群,作品古朴典雅,赏心悦目,是一门独特的民间美术形式,其构图简单、和谐且造型逼真、色泽鲜明,是黄陵民间文化中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已失传多年,也很少有人问津,但其简单质朴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愉悦的享受。发掘、抢救和保护黄陵麦秸画对丰富和完善黄陵民间艺术,丰富陕西美术,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2.黄陵麦秸画有文字屏、画面屏,已制作出的玻璃装饰和油漆硬板两种幅面,挂式、立式、座式等多种造型,与现代各种家具摆饰和谐统一,并广泛地应用于家庭、宾馆、店铺等室内永久性装饰,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黄陵麦秸画是黄陵土生土长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民间人士挖掘、整理、潜心研究下,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又一次绽放出美丽的色彩,同时在黄陵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1.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手工制作已愈来愈被人们淡忘,民间手工艺制作展示的平台已日益减少,这种现状难以改变。
2.从事黄陵麦秸画创作的民间艺人有些逐渐退出创作队伍,有些已经谢世,致使此一制作技艺难以得到传承发展。主要受“作品不值钱,艺人不养家”的影响,黄陵麦秸画制作造诣较高的人才,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另谋生路,致使黄陵麦秸画创作发展受到了限制。
3.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明显转变,对传统手工艺制作愈来愈淡漠,黄陵麦秸画发展举步维艰,现实困难难以改变。
注:“黄陵麦秸画”为延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项目编号为VI—4。
参见《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多载体]03 民间艺术 黄陵麦秸画》
黄陵县文体事业局申报
陕西省文化厅出版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