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龙 王葆华
我国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举世闻名,它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无愧为世界医药宝库里的瑰宝奇珍。三原历代医药人才辈出,其医理精湛,医道高明,史籍文献,屡见不鲜。纵观历史,自李唐、五代、宋、元、明、清以来,在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在三原进行医务活动的医药家,据有关文史古籍及散见碑石记载屈指可数的就有六十余名。他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同时进行医药研究,总结临床经验,博极医源,著书立言,其医药活动。谱写了璀璨的三原的医药史。
三原的医药家,绝大部分是指三原籍的在本县或在外地从事医药活动的名流;同时还包括外籍人在本县有医药建树者。
唐时(618-907),三原县址在距今县城东北三十里处,属京兆尹。京兆华原人孙思邈,故里毗邻池阳,足迹遍及三原城乡。这位医药学家“博通群书,治易老之说,明阴阳术数之理,精导引之术”。他的著述散失颇多,见载于史籍者二十余种,得以流传闻名于世之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总篇二百三十二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千金翼方》三十卷、总编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二千九百余首。为汉后第一部临症实践经验与理论相结合之医学专著。又为综合,分类、博大精深之医学百科全书。于此同时,还有当代军事、政治家三原人李靖,字药师,他不特为大唐在武功上立下汗马功劳,封卫国公,兵书以《李卫公问对》存世外,在医药方面,亦颇具成就,《金鎞秘论》就是他的医学巨著。最近从《郎清艺术全书》手抄本发现《京兆李药师仙丸奇方》,足以说明李靖在医药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迄至开元年间(713—741),三原县令陈藏器,四明人(浙江鄞县西南)是当时著名的医学家。于开元二十六年(738)编写了一部《本草拾遗》,书中收集药物广泛,补充了以前官方《新修本草》的遗漏,并新增加了不少外国药物。
自汉、唐以来,习尚三教(儒、释、道),方士、术数家,更有蛊惑群众的左道旁门,应运而生。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三原人苗光易是位术数家,走乡串巷,深入民间,用神奇的术数、祝由为人民治病。
医药发展到宋代,炼丹术在三原盛行。道士于元隐、白德明、李志性、姚永静四位大师均系三原人,精通烧炼,用丹药为人治病。这时云阳人(今淳化县)李子敬、徙居龙桥镇,以储有一定数量的地道药材,投放市场,开设了一个较大的国药店,为民众医疗提供了物质条件,李还于元延祐七年(1320)出资五万贯,在三原创建了“学古书院”。
明时(1363-1644),三原的医务是别开生面的;从事炼丹治病的著名道士刘宗道,三原人。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5)有个三原籍的经医张征字以周,精通医理、善悉脉络、脉象。初为太医院医生,后升为御医院判。
王恕字宗贯,号介庵,三原人。进士出身,官至天官、尚书。兼长医道,实乃一代儒医。于正统十三年(1448)后,至正德年初(1506),曾任太医院判。其子进士王承裕,撰有《太极动静图说》,实际是一部气功疗法。用朴素的唯物观点,说明宇宙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中,并将这种论点引进医学领域。但其狭隘地认为“气"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
在正德年间(1506-1522),三原还有一个科班医务工作者正德乙亥医士管韶,系当代名医。同时同邑人梁彦呆、张献科,均善歧黄。家道殷实,医德高尚,乐善好施,免费舍药,为穷苦民众治病。
万历三十一年(1603),在太医院工作的史目,有三原留坊里人李龙和三原安政里人贾佩,他们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来复字阳伯,三原人,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山西右布政使。“性绝颖,诗文援笔立就,书画之外,有琴棋剑器,百工艺术,方脉诸绝”。医著有《南阳活人书》《泰定养生主论》《二神方》等。民间还流传来复所创方剂《来复丹》《来阳伯大健脾丸》等。在外做官的三原人雷鸣字大震,曾任四川芒部军民、大同二府同知,“博学多能,医道高明”。医药世家名医张仲远三原人,其子张昶字世宏,继承祖业,深究《素问》《难经》等经典医书,著有医书《运气鼓》。编纂《陕西通志》的理学家马理,字伯循,号溪田,三原入,医学造诣深,曾为再版《千金要方》撰跋。马理与同邑人王生素相友善,常为医道穷源竟委,为群众治病,皆有妙手回春之誉。同时,三原还有“九岁神童杜鹤龄”,历尽艰辛,发现并采回单味中药海风藤,使瘫痪筋骨疼痛的母亲恢复了健康。
崇祯三年(1630)到三原的传教士德国人汤若望,系天主教神甫,在三原传教期间,著有医书《主制群徵》,以人体解剖讲述医学知识,这是一部较早的以生理卫生直观介绍西医的科教书籍。
明时的医学教育和阴阳学开始分家。医学教育设医学训科,在三原有医学教师范三省;阴阳学教师房之鼎载明天启年(1621)十月修缮三原城隍庙碑。
三原地处关中要冲,清代,关内外、东西路药材、布匹汇集,形成商业渊薮。地灵人杰,相应地医药发展鼎盛。顺治六年(1649)重修城隍庙碑载:三原县医官彭时遇,阴阳学教师张九畴;康熙十九年(1680)重修城隍碑载:三原医学教师王敏,阴阳学教师杜会朴。由此可见,三原医学教育和医务活动的一斑。
顺、康年间(1644—1700)意大利人利类斯和比利时人南怀仁,都是天主教神甫,在三原传教时合著医书《西方要纪》,讲述西药方剂及使用技术。以上两位天主教神甫连同明末在三原的神甫汤若望,在传教的同时带来了西洋医学,为三原西医医务开先声。
对诊治伤寒有独到的陈尧道字素中,三原人, “幼为诸生,博览群书,潜心歧黄,制方严谨,多有奇效,远近求诊者甚多,尤施药济贫困户”。康熙十七年(1678)著有《伤寒辨证》四卷,融会诸家学说,学宗刘完素、王履辨析伤寒(包括与伤寒有关系的杂病)、温病之诊治,以明辨阴阳二经,为治伤寒之要,于伤寒坏病,阐述尤多。又与其子嘉绩对《伤寒辨证》校后重刊。陈尧道同时医著还有《瘟疹辨证》《医学新得》等。可算医圣张仲景学术思想,当时在陕西的代表人物。
医学各儒侯佐元字辅卿,三原人,读书勤奋不倦,然不求仕,远近闻名,常设帐于庭讲学。卒于康熙三十年(1691),曾著《倒蔗集》可补前人《食疗本草》之不足。
冯云杏,号无能居士,富平人,在本县行医二十余年。知来阳伯精于方脉,传方必有奇应。遂访医友王书阁,得原版《二神方》,着门人张连芳、李肇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版重印,使此珍贵验方得以保留至今。同时有孙枝东,三原人,明医理,精医术,辨病疗疾,立竿见影。
纂写《三原县志》的刘绍邠字继贞号九畹,三原人,曾任四川什邡、南允知县,后举御史。“博学通明所至,以经术饰治,政绩卓然,著述甚富”,其中著有医书《灵兰秘要》。曾祖刘芳字学海,亦精通医学;其子刘壬习究医学经典《内经》等。刘氏祖孙三人,为民众治病,疗效很高。
编写《三原新志》的贺瑞麟的父亲贺含章号质直,三原人,探究医理,遂成儒医,求诊者门庭接踵,他对穷人还免费送医药。当时有个儿科专家董凤翀字君灵,“世业儒,于幼科,痘疹尤为专门”。治病善于探索,凡医书所不载,寻常不多见的疑难病证,总要穷究溯流,弄清病因、精研疾理,认真辨证施治,故疗效颇高。他还著有医书《痘科经验良方》《幼科精要》。其子董汉杰,继承父志,攻读经史,兼习歧黄,善书法,官至河南新蔡县令。著有《历代名人书法》《载氏幼科方》。董凤翀的门人秦永棱三原人,“通医理,得师秘传,幼科痘疹,独有精诣”。
李仲元字履乾,三原人,精研医书,为人治病,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一日,游梁山双桂遇一僧人,谈及医道,僧人说:治一个病一定要有始有终,才能总结得失。每天诊三症,时间长了,纪录多了,经常研究比较治疗过程和效果,做到心中有数,用此法治病,就会增其经验,提高疗效。李佩服僧人的见解精辟,以此付诸实践,遂成当代名医。民感其德,自发尊称为“李半仙”。
对传染病有研究的王浩,三原人,为人直爽,“精痘科,对瘟疫尤取效。”
孙云章三原人,名医,曾拜于著有医书《本经疏证》的经医张文祯门下。行医南方,名驰江汉。
道光年间(1821—1861),峪口山清麓寺僧人园净,精于歧黄,常为民众诊脉治病、效果良好。
孙文选三原人,继承先父孙子怡医术,广搜医药著作,专访医药师友,于道光十九年(1839)著成经验方剂《集成篇》。在编印过程中,同邑张玲、刘述之为之作了校对;又得其弟孙文道参与校阅,促成此书迅速出版。此方剂在当时影响很大,远近医人争作处方借鉴。同时,三原名医李子建撰《伤寒十劝》一文;医生李士材精研药物,制出《久疟立止丸》。并以“祝由术”制截疟“灵符”为民众治病。
京官守拙生,使于三原。曾见京师程松崖所著《眼科应验良方》,其效验如神,于同治十三年(1874)三月剞劂重印此书,守拙生亲撰序言, “以广流传,俾益世之患目疾者”。
杨置阅字郎清,号良济,三原人。于同治二年(1863)辑录《郎清艺术全书》,收录清代以前民间单方、验方、古方、秘方等。其中有史求公所传治疗跌打损伤、舒筋活络方——“边臣十八味”;灵右官胡治一切肿毒的方剂“移山倒海”。这两个方剂都是打破传统汤诀,总结临床经验的实效良方。
光绪十三年(1887),清政府为祛病利民,于是年8月18日令全国各地广传验方剂。印医书,三原县署于九月二十三日刊印了医书《急救应验良方》。当时的三原县令刘青藜,山西大同人,为此书写了“后记”。
刘古愚名光黄,字焕唐,号古愚,咸阳人,在三原设“励学斋”,内附医学教育,为三原培养医务人才。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原有无名氏手抄本《验方丛录》。作者医道深湛,广见洽闻。其丛录涉及面广,其编排纲目井然,分门别类。有内科、外科、伤科、妇科、小儿科和眼科。并有专题论文,如“小儿脐风论”,对病因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案,结合临床加以论证。对药物的炮制,继承结合创新,自“药性歌”,“雷公炮炙法”,更集有当时医界名流和遐尔闻名不可觅得的名店秘方。如名医“党振武元名肿毒方”,义聚和耿麻子的膏药和牙疼方;欷源堂号小儿惊风的秘方等。还有治牲畜传染病鼻疽(四号病)的方剂。更有可贵的麻药秘方,如手术开刀前口服的麻药“瑗酥散”,正骨麻药方,外敷麻药等。此丛录确是医学方剂百科全书。宣统二年(1910),民间医人张咨源,灰谐幽默,以顺口溜形式编写《五霸七雄反,中原》,把药物人格化,用历史传奇人物,以夸张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出来,可算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药物学著作。
宣统三年(1911)三原基督教浸礼会在东关外建立了第一所西医“英华医院”,附设护士学校。英人荣居安任院长,主治医生贾大夫(英)李本初,兼做教牧工作。他们主领礼拜讲道,深入群众并下乡出诊。此医院开陕西西医医院之首创。由于诊断医疗科学化、系列化和疗效高,故博得社会好评。因此,渭北各县甚至关中地区群众慕名来县治病的络绎不绝。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7辑第62—72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0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