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娥
李锡龄,字孟熙,号星楼,三原人,世居县北城崇贤街,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逝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享年五十一岁。嘉庆丙子(1816)举人,循例捐内阁中书,任方略馆分校。父母去世,丁忧在家,广泛搜罗古籍,特别是善本秘籍,从事收藏、校雠和编辑工作。
李锡龄出身宦门世家,祖父李大霪官居湖南常德衡州府知府。父李颖任光禄寺珍馐署署正兼典簿厅,曾祖、叔祖皆为朝廷官吏。李家巨富,但富而不吝,乐善好施,多行义事的家风相传数代。祖父曾在县城南街建立了县考院。又独家出资,修葺北城城墙。道光二十年(1840).陕西督学沈兆霖欲扩建三原宏道书院,增修斋舍,因经费不足,提出在各郡邑募捐,倡议公布后,李锡龄率先捐助二千五百金。他又在县城内建设义学一所,使乡里穷苦人家子弟得以免费读书。同时,凡贫寒读书登门求助,无不慷慨厚赠。每遇饥馑灾荒,即捐银赈济灾民。此外又捐输海疆河工经费八千余金。他酷爱古籍古物和历代名人字画,常以重金收购旧家遗物,但他更重义气,若已藏物系原主后代喜爱者,立即无偿交还。
“李锡龄卒后,其妻刘氏于成丰年间,独办捐修县城隍庙,花费数万金。其嗣子李懋功,捐官知府,于同治五年(1866)奉嗣母曾氏之命重修北关城墙,用银四万余两,又捐防城银二万三千余两,光绪乙亥(1899)捐义仓麦置百石,捐籽种银一千一百两,又捐京师潘家河沿先世官京曹时住院二所,计房二千余间,以为会试举子新馆。”(《三原县新志》卷六)当然,这些银子都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但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举办公益事业,购济灾民,这在官吏豪绅盘剥成性的封建社会,确实是少有的。所以深为乡里感戴,地方史志、文人墨客为其树碑立传。
李锡龄在文教事业上的所作贡献,更应使人永志不忘。他除致力于校雠、编辑《惜阴轩丛书》外,还搜集、整理、校勘、刻印了陕西地区、特别是三原县历代名人的著述二十多种,二百八十余卷,他呕心沥血把一些只有手抄本和一些濒临灭绝的罕见秘籍刊刻出来,使一书化身千万,免遣灭绝、流传后世。其功绩卓著,为三原图书事业史写了重要一页。
李锡龄性恬静,聪颖好学,嗜书成癖,强记过人,“博及群书,任举一名一物,类能悉其源流,剖别异同”。“搜罗甚富,尤精于鉴古、真赝立辨,一时好古者咸推之。”(路德著《柽华馆文集》卷五)。晓经济、工诗文、通算学、懂医学,又堪称为版本学专家。著有《宜兰室文集》《紫榴吟舫诗抄》《惜阴轩藏书目》《佩实庐笔记》《关中石刻新编》等。有人要求刻印他的著作,他婉言谢绝,以致全部散佚。李家有花园一座,名日“远眺园”。园内书斋日“惜阴轩”。据李锡龄解释:远眺园的意思,不是站在园内的山石上极目远望,四面景物尽收眼底.而是凭借自己丰富的藏书,要不出户而知天下,想天下。要利用自己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渊博的知识才能,为社会、为后人作一些有益的事情。他决心将自己多年苦心收藏的国内稀有的珍本和善本秘籍,荟萃成编,公诸于世,以帮助读书人解决寻求几十年而得不到善本书的困难。他为书斋起名“惜阴轩’表达了珍惜光阴、潜心钻研学问的刻苦精神。他夜以继日地埋头书斋内,“手披口吟”参互考订,精心校雠,历时十余载,尽瘁心力,终于从九万多卷藏书中,精选出三十四种,三百零三卷,辑成《惜阴轩丛书》。后又续编二十一卷,仿《四库全书》例,分经、史、子、集,内容广泛。当时周至县著名学者路德先生对此丛书十分赞赏,他对李锡龄说:“吾读子之丛书,包河统洛之文,吉金乐石之记,通幽洞微之旨,摘艳薰香之辞,东洋西洋之考,虎韬豹韬之说……”(路德著《远眺园记》)。遗憾的是《惜阳轩丛书》辑成后未及付梓李锡龄已积劳成疾,卧病不起,临终前还念念不忘丛书的刻印工作,并嘱其表弟张百获、广文树总司校刊事。锡龄死后逾二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由三原宏道书院刻印《惜阴轩丛书》并向外销售,此举引起全国各地学者重视,竞相求购。
《惜阴轩丛书》共辑三十四种,其中二十二种被收入《四库全书》内,但有几种版本与《四库》本有所不同,其中《四库全书》未收之十二种,大半或刊本稀少,或旧版遗亡,或仅有抄本未经梓行者。现将《丛书》目录著录于后:
1.《玩易意见》上、下卷,明三原王恕撰。(该书是王恕致仕后于九十岁时在家读《易》所得之意见。与诸家之《易》传及训诂有不同的见解,特提出与四方学者商榷。)
2.《石渠意见》四卷,明三原王恕撰(王恕号石渠,故名之。本书是王恕晚年读“四书”“五经”提出的个人见解,且有独到之处。)
3.《周易本义爻微》二卷,清吴曰慎撰(本书成后,经历百余年,未曾刊印,李锡龄辑录才得以传世。)
4.《虚字说》一卷,清三原袁仁林撰(该书是作者在三原东渠小学任教期间的讲议、选经,史以及诸子百家之文,凡用虚字的词句逐条分析讲解,便于初学者深刻理解文理)
5.《战国策校注》十卷,元吴师道注(此本据元时旧刻,和其他版相比较讹误较少)
6.《云南机务钞黄一卷》明富平张紞编(紞字季昭,洪武初以通经,举选京师,历官云南左布政使,召为吏部尚书,此书是纯在云南任职时,因检阅录黄稿本,取前后制敕诏诰之文有关军务者,汇为一编)
7.《东西洋考》十二卷,明张燮撰(本书所录系当时和明朝通商的西洋十五国东洋七国的政治,经济、舟师、税务、艺文、逸事等,不通商者别为外记)
8.《会稽三赋注》四卷,宋王十朋著明南逢吉注(本书是记叙会稽山水风土人情的名篇,分风俗赋、民事堂赋、蓬莱阁赋,《四库金书》所收本为周世则注前一赋,史铸病其不详又增注并注后二赋。此本为明人南逢吉所注,南注补周注之疏,节史注之冗,最为详核。
9.《授经图》十二卷,明朱睦揳撰(本书是结合经学授受源流,说经家生平、罗列经注书籍的目录。前列义例,次将授受世系图列得更严明,再加以授经诸儒列传,最后开列授经诸儒著述及历代该经经解卷数,末还附有诸经解之目,这是一部十分考究、有极大参考价值的书目)
10.《京畿金石考》二卷,清孙星衍撰、北溪字义二卷附严陵讲义一卷宋陈淳撰。(本书以四书字义,分二十六门,每拈一字,详论原委,旁通曲证,颇有发明)。
11.《雍州金石记》十卷,附记余一卷清朱枫撰。正蒙会稿四卷明刘玑撰(宋张载所著《正蒙》一书,提出“虚空即气一的观点,认为宇宙万象皆由气成,在我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但文理深奥难解,学者读之往往半途而废。明刘玑与诸友会讲成稿,分为十七篇,逐篇讲述,.有助于读者理解)。
12.《宋四子抄释》,明高陵吕楠撰。(本书包括:周子抄释三卷,张子抄释六卷,二程子抄释十卷,朱子抄释二卷)。
13.《阵纪》四卷,明何良臣撰。(本书皆述练兵之法,分二十三类,共六十六篇,.大多是以平时,选练为本,而予筹其应变之术)。
14.《小儿药证真诀》三卷,宋钱乙著。(本书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真诀》成书于1119年,首为小儿诊侯及方论八十一篇,其次为钱氏的儿科医案二十三则;最后为儿科方剂,对小儿病的诊断和治疗都作了简明扼要的记述临床实用价值很高。)
15.《卫生宝鉴》二十四卷,元罗天益撰。(罗氏为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果的学生,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氏的学术理论,但又旁采诸家学说,结合个人经验心得编成此书。内容包括“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家”“经验纪述”等,其中“名方类集”针对多种较常见病症,选用效方,详其主治及服用法,为本书的主要组成部分)。
16.《书法离钩》十卷,明潘之淙撰。(本书主要是荟萃论书旧说)
17.《六如画谱》三卷,明唐寅撰。
18.《新增格古要论》十三卷,明王佐撰。(原《格古要论》三卷明曹昭撰。分三十门、有铜器、古画、墨迹。碑帖、古研、古琴、珍奇、金铁、漆器、绮绣、异木、异石、赏鉴、器玩等。本书系王佐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所见所闻而增至十三卷比旧作更为详博)。
19.《元城语录解》三卷,附行录解一卷,明王崇庆撰。(本书原为宋马永卿编,旧元注本,明王崇庆通为之释,名《元城语录解》,辩论多所发明初刻于汝南,再刻于元城,世传本稀少,此本系据元城刻本)。
20.《两山墨谈》十八卷,陈霆撰。(本书考证古籍颇为祥赡,而持论每涉偏驳)。
21.《见物》五卷,明李苏撰.(本书记述飞禽、走兽、虫鱼等各种动物的习性、形状,世传本稀少)。
22.《事物纪原》十卷,宋高承撰。(书中所采每一事物,皆考索古书,求其缘起,虽不完全详确,但可作为读书治学的参考,所依皆守原版)。
23.《书叙指南》二十卷,宋仁广辑。(本书所辑皆是典籍成语,以备写文章和书信的参考)。
24.《表异录》二十卷,明王志坚辑。(本丛书被称为“徵奇集异,灿然炫目”,旧本卷帙零散,脱误颇多,此本经辑刊者校雠数遍,颇为精良)。
25.《清异录》二卷,宋陶毅撰。(本书采辑唐及五代新颖之语,分三十七门各为标题,而注事实缘起于其下。此本系明人俞九文据元人孙道明钞本参校刊正,末经删节与其它版本有所不同)。
26.《唐语林》八卷,宋王谠撰。(原本早佚,此本系从《永乐大典》校补。其体例仿《世说新语》)。
27.《世说新语》三卷刘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本书取汉至晋轶事琐语,分为三十八门,叙述名隽、为清言之渊薮。孝标所注,微引赅博,多所纠正,考证家亦取材不竭)。
28.《老子集解》二卷,附考异一卷明薛惠撰。
29.《古文周易参同契注》八卷,东汉会稽魏伯阳撰,清三原袁仁林注。(此书原作文字古奥难读,旧注本往往各自为说,难以理解,我县康雍期间理学名儒袁仁林再为其作注,主要是随文解义,浅显易读。所谓“参同契”,‘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就是说与《周易》理通而义合。实是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晋葛洪谓此书为“丹经”之祖,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自然科学专著,它与我国的脉学、针灸等直接相关,而且还涉及到我国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
30.《楚辞补注》十七卷,宋洪兴祖注。古文苑二十一卷宋章樵注。(本文选为唐代人所辑,其中多系周秦两汉之文,而又为《昭明文选》所未录者。体栽有诗,歌、赋、箴、铭、碑记、杂文等,共二百六十多篇)。
31.续编一种:《吕经野先生五经论》二十一卷,明高陵吕楠、李锡龄搜集、整理、校刊我县先贤著述除丛书中所辑外,尚有:《溪田文集》十一卷补遗不分卷,马理撰。《玉坡奏义》张原撰。《黄花集》张原著。《自愉堂文集》来望之著。《来阳伯文集》来复著。《来阳伯诗集》来复著。《丛笙斋诗文集》来驭仲著。《逆旅集》焦函一著。《奏议焦函》一著。《元扈山房集》梁尔升等。《屿浮阁诗文集》温日知著。《王端毅公遗事》李锡龄辑。
以上著述大部分在三原县图书馆收藏。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7辑第149—160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0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