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彦斌
从三原县城北去五公里处,便是全县最大的村堡——东里堡。李卫公故居座落在村子的西南角。
这座花园是一千三百多年前唐卫公李靖修建的;当时称李氏园,后人称唐园。据有关资料记载,此园初建时规模宏大,有北园,南园和西园。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在《三原李氏园宴乐集》诗中写道:
暮春天早热,
邑居苦嚣烦。
言从君子乐,
乐彼李氏园。
园中有草堂,
池引泾水泉。
开户西北望,
远望嵯峨山。
借问主人翁,
北州佐戎轩。
李卫公故居几经祸乱,而成废墟。清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黄州知府李彦瑁重修此园,沧桑几度,后归刘氏。回民起义时,园烧大半,毁坏严重,明经质慧修葺此园,园主人以“半耕半读”之意,取名“半耕园”。清代陕西督学,著名书法家吴大徽为此园篆书题名,刻石嵌于园门。
一九一七年,园主人家业衰败,将此园卖给陕西靖国军。时任靖国军总司令的于右任先生亲笔题写“靖国公园”匾额,并撰写对联一幅:天地有正气,园林无俗情。
一九二一年九月二十一日,胡景翼宣布取消陕西靖国军,将其部队第四路军改编为暂编陕西陆军第一师。于右任先生当夜奔走高陵县城,希望劝说曹世英能坚持大义,然无所动。于是,先生乃返三原,过城门而不入,径至唐园。先生居此园后,仍和茹卓亭等人密议靖国军复兴事。并写下了移居唐园的著名诗篇,以表达自己的爱国抱负。诗云:
遁迹乡村不忍回,
唐园有路足周回。
长条络石藤缠葛,
古木交柯柏抱槐。
恶竹万竿难尽斩,
红梅一树独先开。
老兵休道戎衣薄,
大地阳春可唤来。
一九三〇年,杨虎城将军主持陕政,为维护此园,曾拨款修葺,并增建了“山”字形前门楼和后西楼。至今,园内还保存着杨虎城将军
装、军帽,肩章、遗像、玉雕仕女、蚊帐等遗物。
一九三七年,“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到唐园和杨虎城将军共商抗日军机大事。
一九四六年,东里堡树人小学迁入此园,改名为靖国小学。
一九五八年,此园更名为东里花园,学校亦更名为东里小学。
此园是渭北驰名的古代园林,总面积四十八亩,接近半顷,故又称“半顷园”。园内建筑星罗棋布,先后建有妙香亭,回文亭、茅亭、半舫亭、读书堂、挂云楼、益清阁、望穑楼、转角楼等饶有风格之南国建筑。 “山”字形门楼巍峨高矗,读书堂曲廊回转,八卦亭险峻奇巧,望穑楼飞檐翘顶……
园林中央,建有渔池、莲花池,池旁假山高耸、怪石错落;曲径通幽,别有情趣。最有名气的有半舫亭, “长安八景”及隧洞。半舫亭在西南方向,以巨型青石为料,经石匠精雕细刻。座落于流水环抱之中,远远望去,如船在水中,碧波荡漾,使人叫绝。莲花池在半舫亭北侧,又名涵碧池,水池有桥,桥上有栏杆,栏杆上刻有“明弘治辛酉造,石工赵安、赵锦”等字样。石栏旁侧,刻有诗句。诗云:“涵碧池铭,琢石为塘,引水栽莲,锦鳞所得。游焉息焉”。可见莲池为明代所建无疑。“长安八景”为人工所造,小巧玲珑。桔树下的“曲江流饮”,假山上的“太白积雪”,石桥旁的“霸柳风雪”等如八景再现。隧洞在西北角假山之下,又称犀牛旋洞。洞内左旋右转,深可数丈冬暖夏凉,游人多以进洞游玩为快事。
整个建筑,取苏杭园林之奇巧。亭台阁榭,奇花异草,把唐园装扮得异常美丽。园内古杨参天,紫藤绕树,“不知是先有树来后有藤,也不知先有藤来后有树。”南国的毛竹在这里安家,桔树在鱼池旁繁衍。树丛之间,罕见的凌霄花树高数丈,黄桂花放满园香。还有那名贵花木腊梅、月季、银桂、牡丹等。紫藤架下,竖有两块珍贵巨石,一为“金星石”,高可丈余,石色灰青,内含金属矿物。每逢雨季,石面如洗,闪闪发光。另一块为陨石,自是天外来客驴;其形古怪,上大下小,使人叹奇。假山之上,又有一块一米见方的太湖石,上刻大篆“飞鲸”二字。书法绝妙,不知何人所书。园西北后墙外植有参天古杨,人称“十三太保”。树粗数围,硕大无朋,树心虽空,周围萌发嫩绿,生机勃勃,每到端午佳节,游人如云,纷至沓来,男女老幼,佩带五色香包,手拿艾枝,游园赏春,欢度佳节。园内东南竹林深处,沉睡着革命先烈史可轩的遗体。每到清明佳节,常有少年儿童成群结队前去扫墓、献花,悼念先烈。
该园年代久远,文化革命中饱受厄运,损坏严重。著名的“十三太保”仅留四株,“姊姝杨”已荡然无存……
党和政府为了抢救这古园,已将东里学校搬迁,建立了李靖故居文物管理所。先后栽植名贵菊花四十余种,月季四十五种、牡丹五种,还有芍药、腊梅等花木。一九八六年,省文博单位直拨维修经费十万余元,修复了读书堂、八卦亭东西廊房,望穑楼等建筑,增修了过廊。使这古园林逐步复苏。每逢节假日,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参见《
三原文史资料》第7辑第167-172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