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焕明
三原县于1949年5月14日解放,县委书记张军、县长孙一君率同工作人员于同月17日进入县城办公。
人民政府进城后,首要做好接收工作。接着开展了清匪、支前、基层政权建设、救济等活动。由于我解放军华北兵团给滞留在泾阳一带的胡、马军队以歼灭性的打击,而使之南逃。三原地面上的残匪也次第加以肃清,于是社会秩序安定。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和支持,使医治社会创伤、支前等急迫而繁重的工作,都顺利地开展与如期完成。
一、支前
三原解放后,解放军继续进军陕南、四川及甘肃、青海,故支前任务十分迫切。为了保证人民解放军的物资供应,必需及时按照需要完成车辆、牲口、担架等的动员和组织工作。根据地委“因乡村政权一时不能完全建立,应暂时利用原保甲人员做支前工作"的指示,各区、乡政府鼓励旧时保甲长立即行动起来,做好这一工作。先后共计动员担架三十七付、牲口车辆八百二十六套、牲口七十二头,征用民夫一百七十八名,总计人工三千二百一十四人次,畜工三千零六十六次,车工一千九百六十九个。
同年8月24日县政府接收了第四兵站,成立了三原县招待站。由站长一人、管理员二人、招待员一人、炊事员二人组成。承担过往军人、干部的招待、遣返,以及军用物资的运送、周转工作。该站共计接待军事人员、干部四千零一十二人,军属二百八十二人,伤员二十四人。并对运输军用物资的畜力进行照料和饲养,计骆驼一百二十八头,骡子四千四百六十六头,马一千三百三十九匹,牛三百三十四头,驴八十七头。就达样出色地完成了按时周转的支前任务。
二、建立乡村政权
在支前工作中,结合宣传党的政策,促使群众对建立民主政权的意义和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从支前及肃清敌特反动武装的具体行动中,涌现出许多积极分子和进步人士,从而加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和使用,逐渐搭起了乡村政权的架子。这样就为正式通过民主推选,组建基层政权打下了基础。
建立村、乡政权,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支前中经过酝酿,把经教育培养且在实际工作中挑选出的积极分子,分别指定为村、乡干部。第二步,从事基层政权推选工作。先将三原县城区的池阳、龙桥二镇,改为两个区、一个市,区政府和市政府都受县政府领导。在酝酿推选时,首先宣传方针政策,运用访问、个别谈话、讨论等多种形式,在提高群众思想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商讨、研究出街主任、居民组长的人选,正式组建了三原市区的基层政权。各乡、镇机构的组建,是由下而上逐级推选的。先由群众酝酿出自然村村长,接着召集各村长协议,并由自然村各派出代表一人或二人(按自然村的人口决定代表数,然后推选行政村主任及乡政府乡长。在宣布村、乡长人选前,向群众反复讲解政策,经过充分的酝酿研讨,取得群众同意,乡村的基层政权机构便正式产生了。
三原县于五月中旬解放后,经过一个多月的整顿,到了七月,各乡、区的基层政权先后组织起来。计全县编制为九个区、一个市,九十一个乡,六百六十九个行政村,入百九十八个自然村。各乡村同时也组建了党、团支部,农会,妇女联合会等组织。以后三原县政府经与专署多次研究,决定合并为七个区,即将原先的陵前、马额改为武字区;将西阳、长孙两区佛为长西区。这样合并后,我县的行政区划为:文举、陂西、大程、长西、武字、柏嵯区及三原市(相当区)。计文举区辖六个乡,陂西、大程区各辖五个乡,长西区辖八个乡,武字区辖六个乡,柏嵯区辖七个乡,三原市辖九个街(相当乡)。农会四十六个,每乡一个。
三、救济
解放后的三原县,许多地区灾情严重。究其原因:一、远因:国民党的官兵在溃退前的搜刮,使人民维持生活的粮食财物遭受严重损失。如武字区的文龙堡、邓家村一带,在解放前夕,惨遭马家反动军队的枪劫,仅文龙堡就被抢去小麦二百多石,村内几告粮尽;大程区农民的粮物在1948年春季被胡宗南军队先后两次抢劫一空;国民党第三十六军败退时,在陂西区的第七、八、九三个乡拉走了农民的牲口、车辆连同人夫一百多。二、近因:1949年春,在清明时节,麦苗正在拔节,忽然下了一场寒霜(俗称黑霜)。接着又在小麦扬花时,连续吹了两天西北风,致使夏粮大大减产。农村除少数富裕户外,多数农民出现粮食短缺问题。继而七月上旬进入雨季,霪雨连绵三十四天,一直下到八月十五日才停。不少秋田被大水冲淹,其中灾情严重的有文举、陂西两区。文举一乡的张白村、山西庄、山东庄等四个村子,秋田被水全淹没的达6982亩,半淹没的6978亩,未遭水淹没之田地仅1832亩。
本来就萧条衰败的农村,加上天灾人祸,直使大多数农民陷于困境。面对达样的灾情,人民政府及时发放了救济款及救济粮。向受灾较重的文举一乡与陂西二乡,拨去救济粮八十八市石,贷给文举一乡棉花一千九百斤,作为修建房屋的费用。
当时大量秋田存有积水,而大雨仍下个不停,县政府即派出干部分赴各区、乡,会同基层领导等组织人力救灾。共计动员民工1220名,从事排水工程,全县共挖筑了十七条退水渠。对于重灾区帮同区、乡政府抢救财物,调济物资,搭临时席棚,使灾民得以安身。为使灾害造成的生活困难,得到彻底解决,除由政府给予一定的救济外,并发动群众发扬互助互济,邻帮邻,村帮村的社会主义风尚。同时由县、区生产救灾委员会发起紧急募捐活动。计共捐到小麦709石,面粉1010斤,籽棉164斤,皮棉884厅,小米920斤,荞麦17石,谷子2630斤,玉米396斤,黄豆、小豆共684斤。各区救灾委员会即向灾户及时发放了救济款和粮棉物资。三原市又特为集结于南关和火车站一带的难民,募集了小麦68石,人民币465元及一些衣物。
发动群众互助互剂,确实收到了较大的社会效果。据各区、乡不完全统计,各户间共调剂出了粮食301石3斗,棉花307斤,用此粮棉计共解决了645户的生活问题。又如第四区太和村发动互助互剂活动以后,由富裕户调出小麦7石9斗,棉花107斤,人民币160元,使村中十几家贫困户解决了生活和生产上的问题。
开展生产自救,大力推行“别业生产促进康复"活动。如文举区安乐村农民组织运输小组,到耀县贩粮,六天内净赚玉米6石;陵前乡双槐树村农民组成的运输小组,由铜川煤矿拉煤至五里铺,每十天可赚焦炭一万五千斤,再运到西安出售,三个来回赚小麦45石。除运输外,作小贩买卖,打胡基,作短工等副业生产,以补农业的不足。这样干的结果,农民们都度过了灾荒。
由于救灾及时,政策对头,受灾群众的吃、住、生产等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回想解放前,凡遇灾荒凶年,不是外流逃荒,就要卖儿卖女身死街头,这真是两个不同的社会!文举乡的群众说: “不是人民政府的干部冒雨领导咱们排水,咱村子到现在还在水中泡着哩。想起民国二十二年国民党派来的查灾委员,要吃好的,还打人骂人”。陂西镇邓海云说:“不是政府给我调剂这几斗麦,我五口人绝活不下去,我已经吃了几天野菜啦,共产党真是我的恩人"。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3辑第163—170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7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