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棉花研究所供稿 执笔马志勤
在泾、原两县东西交界的斗口村,坐落着一幢农业科研单位一一陕西省棉花研究所。它是在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爱国诗人于右任先生1931年创办的斗口村农事试验场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
目前,这个所拥有土地1300余亩,职工220多人,包括农业科技人员70名,担负着全省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栽培的科研任务,侧重于棉花抗病品种的选育工作,是党和政府指导全省棉花生产布局的参谋助手。
一、办场的缘由
早在1900年,陕西省发生旱灾,于先生当时年仅22岁,尚在三原宏道书院学习,他便勇于承担粥厂厂长重任,为灾民救急,任劳任怨,名重乡里。
1929年(民国十八年)陕西又遭大旱,先生专门回里,举办赈灾事宜,看到家乡人民遭灾的惨景,萌生出改良农业、增加生产的伟大抱负,坚信走科学治农之道才能解民于倒悬。一方面他曾大力赞助李仪祉先生开凿泾惠渠工程,兴修水利以解决农业的命脉问题;又主持筹办西北农学院,着眼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同时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还兴办了民治中、小学校。另一方面,他从各方面着手,积极筹办农业试验场。
二、办场的历程
先生目睹家乡田园荒芜,人们纷纷卖地外逃,斗口村一带土地,多为豫、鄂、外省客户所购买。年馑的惨状激发他毅然办场的决心,便以自己祖遗和本户族的土地约三百亩为基础,并委托张文生、辛泉逸等人,以公平价钱收买外省客户转售的土地千余亩,于1931年筹办起斗口村农事试验场。当时,办公院建筑在坡梁以东,院中坐北向南盖中式楼房五间做办公室,门额上镶着先生笔书“博爱”二字,办公室背后左右两边各修鱼池一个,中间建有玻璃温室七间、贮养名贵花卉。办公室南边西侧建鞍架式仓库五间,东侧厦房十间为职工灶房和农具室。员工宿舍和厩舍等都盖在办公室的西北方向,人称“第一办公室”。后因逐年水位上升、不断拆迁,现均变为耕地。
1934年(民国廿三年)借上海建筑公司承建西农学校之机,于先生请其来农场,在北坡梁上建造187平方米面积的小楼房一幢(带地下室供贮藏苹果)主要作为园艺部、农艺部的办公室及负责人的住宿处,一般叫它“第二办公室”。于先生每次回场就在这里休息。
三、树碑铭志,延聘农业专家治场
1934年建造第二办公室时,于先生亲书办场宗旨石刻一块,镶在楼南门东侧的墙壁上,文日:“余为改良农业,增加生产起见,因设斗口村农业试验场。所有田地除祖遗外,皆用公平价钱购进。我去世后,本场不论有利无利,即行奉归公家,国有、省有临时定之,庶能发展为地方永远利益。以后,于氏子孙,有愿归耕者,每家给以水地六亩、旱地十四亩,不自耕者勿与。”楼南院中竖立八棱石砗一座,文意与楼壁所镶石刻字同。(文革中遭毁,1986年请西安玉石雕刻厂修复。)
于先生爱好果木花卉,1932年聘请西农园艺教师杨蕴章先生为场长,主持规划作物种植布局,美化环境建设,先后引进各地优良果木品种,计有苹果、桃、杏、梅李、葡萄、海棠果、樱桃等50几个品种,建园面积400余亩;种植良种粮、棉、豆类作物约700亩;繁殖果木花卉苗圃30亩;开辟菜园10亩许,引种外地稀有菜蔬西红柿、花叶菜等品种。农场良种示范和推广的作用,首先带动了附近群众争种优良品种的积极性,并尝到了丰产的甜头。农场还不定期地派出技术人员分赴泾阳、三原等地传授栽培技术与管理知识。
为了改善职工生活、降低伙食费用,农场还开办了副业经营,附设油坊、粉房、醋房、豆腐房。通过杂粮加工后的副产品,养鸡、饲猪,廉价供应食堂。职工高兴地说:“在农场干事,吃的好,虽挣钱不多,但省钱不少。”此外,还选购各地的马、牛、驴、猪、羊良种,开展配种业务,改换劣种,造福群众。
在美化环境方面,利用玻璃温室的优越条件,选购名贵花卉,有铁树、昙花、吊兰、桂花、海棠、仙人掌等;豢养孔雀、狗熊、锦鸡等珍禽异兽,供游人参观。农场四周道路笔直,箭杨参天、柳荫护道,先生作诗赞道:“万木参天起箭杨,玉屏飞翠护农场。余生誓暮知无日,白首依依去故乡。”每当春暖花开之际,临近各县不少学校组织学生前来春游。平时来场游客不断,人们都称农场为“斗口于花园”。
四、健全组织领导,培养农技力量
于先生任监察院长,常住南京,为了与农场易通信息并加强领导,特设农场董事会,约十人组成。由张文生,马文彦、刘鲁堂、吴伯坚、杨蕴章任常务董事,主持场务并定期向于报告工作。农场共有员工60多人,设农艺、园艺、总务三个组,聘请农园专家翁心桐、崔致学、杨好经、学士钊等分管业务。还开办了三期农技练习生培训班,招收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学员,农场供给伙食及文具用品,实行半工半读,使理论通过实践达到学用结合。既给场内积蓄了技术力量,又对外输送了农技人才,先后共计毕业学员百余人。现知获得农技师职称的有段峰显、孙升云、罗碧善、牛百寅;后大学毕业的有孙恒荣、李济南等人。他们大都已成为我省农业科技界的骨干力量。还有曾在农场任职现已获得副研究员职称的孙、崔、学、杨四人,他们均有农技知识专著出版发行,而且桃李遍西北,为农业建设输送了人才、建立了功业。
五、浓情洒乡谊,人人口皆碑
于先生银须冉冉,他衣著朴素,布袜布鞋,是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大人物。他回陕返场时,多次拒绝当地驻军沿途设岗护送。当行至农坊临进西秦堡时,即下车步行,沿途不时地和乡亲旧知,有时握手寒喧,有时招手致意,显得十分亲切。到场以后,稍事休息,便有多人登门求字,他都一一答应。特别对乡亲和工人、学生求字者,多是亲笔挥书,从不叫人代笔。一些老工人赞叹地说:“你看人家那样大的官,穿得多么平常,对人不摆架子,看得起咱们工人。办农场他自己不图一分一文,还每年把出产的粮食,要给民治学校几百石做经费呢!你说,他办农场图了个啥?”1981年夏天,他的孙子于志桥由美国回来省亲,看到碑文以后,凝视良久,风趣地说:“谨遵祖训,我不能回来自耕,地没有我的份!"
1984年4月20日三原县党政和各界人士,为先生举行了隆重的105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同时宣布了对他办的“二校一场”恢复原名挂牌的决定。我所党委书记康春仁同志主持全所职工在原第二办公室旧址门口,举行了纪念活动,并将“斗口村农事试验场”的场牌悬挂起来,充分肯定了右任先生爱国爱民的精神。
1985年我所在省政协和三原党政领导关怀和帮助下,报请财厅拨款三万元,将于氏故居小楼修缮得焕然一新,整修了周围环境,力求恢复原貌,以资人们重游旧地时怀念和凭吊先生。
六、寄意台胞促统一,髯翁遗骨归故土
于先生居台晚景凄凉,思乡念国之情殷切,曾赋歌寄情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不幸先生于1964年11月病逝台湾,寄柩异乡,岂能瞑目?我们坚信“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必将实现;迎接于先生灵柩返里,使先生长眠于他生前创办的斗口村农事试验场的土地上的愿望,必将实现。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4辑第102—108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编
198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