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史料  >  纪略

马理与《陕西通志》

王桂娥

1983年我们在清理我馆所藏古籍时,发现了一部十六册明嘉靖廿一年(1542年)刊印的《陕西通志》,这是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部陕西省通志。据了解这部书全国除台湾外,现存只有四部(其他三部分别藏于北图、天图、上海师大)因此,我县这一重大发现不仅填补了我省志书收藏上的一大空白,而且对编纂新地方志、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这部书的编纂者是我县明代关学大师、“三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马理先生。他的治学态度、道德品质及其著述等均为后世所推崇。《明史》曾为其立传,我县清代以来各种版本县志均有其传记,《明儒学案》《关学编》等都有专篇记述其生平事迹。

近年来,不少读者关心这部志书,对马理先生也深表敬仰,今将有关资料整理成文,以供各方了解。

马理,字伯循,号溪田,人称溪田先生,陕西三原人,生于明成化十年(1479年),卒于嘉靖三十四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是时,陕西关中发生特大地震,先生与夫人皆罹难,隆庆间追赠右副都御史,赐祭葬,天启间追谥忠宪。先生弘治戊午中举人(1498年),正德甲戍(1514年)中进士,均名列前茅。授吏部稽勋主事,不久又调任文选职务,后又任稽勋员外郎、稽考功郎中光禄卿等职务。他自幼好学,十四岁时对五经就有独到的见解。弘治癸丑年(1493年),就学三原宏道书院,受教于同里王恕和王承裕先生,又与当时著名学者高陵吕泾野、三原秦伟、安阳崔铣等为同窗挚友,互砌互磋,研究学问十分刻苦。“学接横渠,功著久经”,当时学者都以他与宋代著名哲学家、关中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载相提并论。他与吕泾野共为关中学者所宗,又与王恕、王承裕等形成关学的三原学派,这一学派的主要特点是“重气节,厚风土”,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北方人正直而淳朴的气质。先生在本乡就学时其学识和文章就闻名全国,震惊京城。关中督学杨一清见了他的文章,甚为惊异,赞叹地说:“康生文辞,马生、吕生的经学皆天下士也。”(《明史》)入国学后其名声更远扬海外。安南(越南)贡使问部郎黄清说:“远闻马道学名,所愿一见,今何不在仕列?”黄清回答说:“马公志高不欲为官。”使者赞叹不已;又有朝鲜国王奏乞颁赐马理的文章,遣使者抄录了他所著的《送康太史奉母还关中序》一文(《溪田文集补遗》),带回去让本国人作为范文传诵。其名声之大、文章之著可想而知。

马理先生学行笃纯,秉性刚直,忠君爱国,能仗义执言。正德戊寅年(1518年),因跪伏宫门外极力谏止武宗皇帝南巡游山玩水、劳民伤财,而被廷杖。嘉靖三年任稽勋员外郎时,适值议大礼,他为了明朝的统嗣关系不被朱厚熜(嘉靖皇帝)坚持推崇私亲所搅乱,不顾丢官入狱甚至牺牲生命(在议大礼一案中已有七八人被杖死)的危险,而率百官跪伏于皇宫门前激烈谏诤,皇帝大怒,以先生为首的一百三十四人金被廷杖,又诏系入狱。后调文选司主事时,本部尚书万镗与先生意见不合,先生说:“居官不能尽道,不如回家。”万说:“相逢不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先生第二天即上本辞职回家。万镗深感惭愧,因而对先生十分敬佩,常常寄书问候。先生能坚持正义、主持公道,疾恶如仇,对受屈蒙罪的贤臣,他敢于上本竭力为其申辩,对专门奉迎皇帝阿谀取宠的奸佞之臣亦敢于上本弹劾。他上嘉靖皇帝的《清理贴黄疏》中说:“近日以来,若汪俊、若马明衡、若朱淛 、若吕楠者,臣闻之朝野,皆以为忠于陛下者也,然皆以拂旨或黜之、或降之、或囚之,而得罪各异。若桂萼、若熜、若席书诸臣者,臣闻之朝野,皆以为不忠于陛下者也,然皆以顺旨或升之、或起之,或内之,而承宠略同。”“今臣承乏前职,坐视萼等一言之入,使宗庙几乎变迁,内阁元老,宗伯大臣皆相罢,言官相继贬窜,侍臣又相继下狱,在内在外,百司主事,人人自危而咸怀去志,而彼三人者方且扬眉攘臂将入朝就列。”“所谓邪说横流,坏人心术充塞仁义,甚于洪水猛兽之灾,惨于乱臣贼子之祸。”(《溪田文集》卷二)。五年大计外吏(考察地方官),大学士贾泳、吏部廖纪以私人恩怨欲免去广东副使魏校、河南副使萧凤鸣和陕西副使唐龙的职务,先生极力反对,他说:“三人督学名著天下,必欲去三人,请先去理。”才使两人公报私怨的意图未能得逞,于是朝野对他更加佩服。由于他刚直不阿、主持正义,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而几次遭难,两次被廷杖,一次入狱,四次辞官而归,真是铮铮铁骨、一身正气。他的好友崔铣称赞他“爱道甚于爱官”。

马理先生一生学而不厌,同时也能诲人不倦。他自举进士至谢政,无日不从事学闷。他常说;“身可绌道不可绌。”他曾讲学于三原嵯峨精舍,年七十时归隐又授徒于商山书烷。其名声很大,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敬佩先生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四方学徒闻名蜂拥而来,堂上座无虚席。他不仅教学生学习儒家经典著作,以居敬穷理为宗旨,而且强调学以致用,常用为官清廉的事例教育学徒。要求学生做一个有益于国于民的人。他说:“江浦张公瑄以义尚致政,其子衣裳褴褛不能出门户;番阳童公轩以太常致政,公服之外别无衣服,货庄田以给衣食,庄田又尽,以卖药为生,俱廉吏也。”“今人常将势利在口,动说某人得某官,却能使人畏,某人得某职有钱,说得口津津。今之学者有体无用,只缘止读得硬本子,不曾用身心工夫,故别无展拓,遇事便周章莫措手处,反被刀笔吏笑戏于吾儒果真有体无用者哉。”他又说:“存心如持权衡,常在定星盘上,稍错便不低则昂,把捉不定。”(《三原县新志》卷六)先生到晚年愈加谦虚谨慎,且有自知之明,能极力举贤荐能。他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上奏皇帝的《谢恩疏》中写道:“臣自揣:臣应事精详廉正公平,不如浙江周文兴;明敏有为文武俱优,不如朝邑韩邦奇;静正无私屹然若砥柱,不如怀庆何塘;遇事安和中行无咎,不如榆次周铁。此济时之才足以却胡安夏者,尚济济在野未易悉数,伏望皇上察巨衰老,放归田野取臣所言,及未言之才,令该部斟酌任用之。"(《溪田文集》卷一)其光明磊落、忠诚恳切之情昭然纸上。在商山书院讲学期间,生活十分简朴,一身农民衣着,“山巾野服,鹤发童颜,飘然望之若神仙”(《溪田文集》卷首),人们都很愿意接近他。全国各地学者向他求诗文者甚多。得诗文者还要求先生亲笔书写,他常应接不暇,但从不倦怠。他常诵读:“荣不足以骄,辱不足以挫,利不足以歆,害不足以怵,常不足以肆,变不足以惊,方见学力。”(《三原县新志》卷六)以此自勉。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先生的治学宗旨、处事为人,都是从维护封建礼教、明王朝统嗣关系和统治者的利益出发。但他不谋私利、心底坦荡、刚直不阿的高尚品质和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的精神,在封建社会实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马理先生的著述有《四书注疏》《周易赞义》《尚书疏义》《诗经删义》《周礼注解》《春秋修义》《陕西通志》与诗文集,但多散佚,现存的只有李锡龄(三原人,清道光时官中书令,著名的藏书家)校刊的《溪田文集》十二卷及补遗、续补遗等若干篇和《陕西通志》。

陕西,《尚书·禹贡》称雍州、西周称为王畿、东周称为秦属地,战国时秦建都咸阳,陕西大部分是秦国疆域,故又简称秦,宋置陕西路,明置陕西布政司。陕西地处全国中部,气候温和、雨量适宜一土地肥沃。地下宝藏丰富,是中华民族发祥之地,我们的祖先远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定居下来,稼穑生患,劳动生活。有史以来,有西周、秦、西汉,新莽、前赵、前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多个王朝在其腹地建都,统领全国上下数千年,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典章制度、兴衰理乱,炳耀简册。”地方史志代有著述,汉魏间有《三辅黄图》晋葛拱有《关中记》,北宋宋敏求有《长安志》、南宋程大昌有《雍录》、元李好文有《长安志图》等。《陕西通志》始创于明代马理先生,明成化乙未年,(1475年)陕西巡抚马端肃和提学副使伍天锡纂修《陕西志》三十卷,正德间何仲默继作《雍大记》,但是“马志断简,何志务略"(《陕西通志》王邦瑞序言)而且又时过六十余载,已不能反映陕西地区的沧桑变化和建置沿革的全貌。嘉靖辛丑(1514年)陕西巡抚赵廷端路经三原,聘请马理与高陵吕泾野先生篆修《陕西通志》。马、吕二公也早已有此宏愿,于是二人即献出所藏有关文献资料,荟集时彦,朝邑教谕华阳双应麟,信平训导崇宁周文翰、三原训导解州县吕鸣韶,三原举人贾守正、选贡张治国,高陵选贡刘守云等,于嘉靖辛丑年三月六日在竹林寇菜公祠建馆(三原、高陵二县之问-),开始纂修。不久吕泾野因病回家,接着又与世长辞,于是由马理先生一人担负主要纂修任务,由诸时彦协助分纲列目,“观象考籍”“察理考籍”,参照经籍、历代志史、文集达一百三十多种,考订详慎、文笔典雅、繁简适当,对前志中沿习讹误多加订正。经过一年又八个月的辛勤工作,于嘉靖壬寅年(1542)十一月修成《陕西通志》,以土地、文献、民物、政亭为四纲,下分二十八目,一共四十卷。土地包括:一、星野;二、山川;三、封建;四、疆域;五、城郭,公署沿革,载古今建置;六、河套西域;七、圣神帝王遗迹;八、古迹。文献包括:一、圣神;二、经籍;三、帝王;四、纶绰;五、史、子、集;六、名宦;七、乡贤;八、流寓(贤而侨居兹土者);九、艺文。民物包括:一;职官;二、水利;三、兵防;四、马政;五、风俗;六、灾祥;七、鉴戒。(《陕西通志》义例)真实地描述了陕西疆域、建置的废兴消长,因革变移,详细地考察记述了全陕山脉之所起,河源之所发,叙述不尽的又绘图予以标明。纵览全书好像给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古老陕西的轮廓,给后世纂修陕西地方志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打下了可靠的基础。以后,明万历时长安冯从吾等纂修《陕西通志》、清雍正七年刘於义等修纂《陕西通志》以及清代三原县几种县志均是参照此志修纂而成。由于各种原因,此志虽未在陕西几大名志之列,也未收入《四库金书》,但他的史料价值和深远影响是不能低估的,马理先生也不愧为修志名家、史学良才。当时通义大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陕西巡抚赵廷瑞,通览全书,十分赞赏,评价很高,他在序言中写到:“斯其为陕西通志也。其载事、星躔、河岳、上下古今囊括殆尽,其旌善虽微必书,否则虽有爱而必捐,其考索之精虽史传宿讹亦多是正。艺文无繁富之嫌,政教贻官师之则,机要既审,体裁亦异,譬之萃众腋而成珍裘,合群材日构华屋,斧凿无迹,剪制自如,方诸古史抑曷多让焉。”

马理先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严谨治学态度及其著述成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敬仰,对其所修《陕西通志》一书更应进一步研讨,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4辑第117—127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编

1987年12月出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