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生
徐应庚,字朗西,陕西三原人,1884年生于富商家庭。幼时在家请师受启蒙教育,稍长在朱淑芳(后号佛光)设立的私塾读书。朱先生一贯主张民族革命,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朗西在此影响下,遂产生民主革命思想。十四岁考中秀才,后入正谊书院。戊戌变法时清廷提倡新学,朗西遂入宏道大学堂,与于右任、李浩然、张季鸾等同出陕西学政沈淇泉门下。
1905年陕西省从宏道大学堂选派十五名学生官费留日,徐朗西未在其列,但他决心求知便私费赴日留学,专攻铁路学业。当时正值孙中山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组织同盟会,徐朗西追随中山先生,且与陈英士关系甚密,遂加入了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徐朗西回国即随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任造币厂厂长。民国初立,袁世凯窃取总统大权密谋恢复帝制。徐朗西则不与袁妥协,愤然离职赴上海同陈英士再行从事秘密革命工作。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又创办《生活日报》,同事者有邵力子、叶楚怆、陈布雷、陈圯怀等人。他们对时局精邃评述,揭露国贼行径,传播革命思想,反对袁氏专制。《生活日报》停刊以后,又与邵力子同办讨袁刊物《民国日报》。当时一般革命党的报纸都被迫停刊,独徐朗西能愤然而起,独树一帜,其胆识之过人于此可见。由于政局的突变,处境艰险,徐朗西不得不离开上海,再赴日本。
1915年徐朗西同马凌甫、郗朝俊、张蔚森、王觐墀相偕回国。他到上海以帮会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其他四人回陕西开展西北革命工作。彼时,段琪瑞执政毁法,部分民党人思与妥协,徐朗西羞与段琪瑞合污,遂于上海入军界。
1917年陕西革命党入分列,陈树藩依附段琪瑞,胡景翼、曹世英等发动起义反陈,形成渭河南北对峙局面。徐朗西遗胞兄徐郁庚持书赴陕联系革命,不料徐郁庚到潼关将书信误投陈部驻军,结果被丢进黄河杀害。朗西国恨家仇相交,在上海报纸上发表文章,决心扫除段琪瑞及其党羽。
1918年陕、甘、宁、青、川,黔、滇七省民党确立联盟,组织七省联军讨段琪瑞,推唐继尧为靖国军总司令,徐朗西为七省靖国联军前锋总指挥,在上海接受任命时,孙总理书“天下为公”条幅相赠,以壮其行,以励其志。受命后率军入川,纪律严明,不扰百姓,他与士卒同甘共苦,为下属所爱戴。朗西每临阵身先士卒,因而身上留有数处伤痕。
“四一二”政变,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即失去民心,徐朗西亦深恶之,决心不参与国民党政治,于是隐居上海,研究书画,寄情于学术之间。先后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新华艺术专门学校校长。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八一三”占领上海。时徐朗西隐居上海法租界,当时一些依附军国主义的日本浪人和汉奸也多麋集上海,这些人大都和徐朗西有过旧交,因而纷纷登门劝诱徐朗西为日人效力。为避免纠缠他剃掉长发,身穿僧服,臂挂念珠,口念佛经,表示已跳出三界外。日伪虽多方利诱,终不为所动,其保全民族气节之心可谓良苦。徐朗西性情开朗,喜交游,不弃后进。他在上海接待南北有志之士无虚日,若有急相求必倾身为之。1927年“四一二”清党运动,徐以自己的特殊身份,掩护、营救革命同志不遗余力,故而他的门下客至三千。人称他有汉代郭解之风,他也以此乐道。茹欲立先生在为他写的墓表中说:“余既未尝与君所事,不见似若无所关者,见即流连谈笑接日,不忍离去。”只此,足可见其为人。
徐朗西在上海不仅是一个显赫人物。而且又是一个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先入洪门,后入青帮。他加入洪帮是受孙中山指示。因为要到南洋组织革命团体,首先要参加那边华侨的“致公堂”,再以“致公堂”把华侨团结起来,因而并不同于一般帮会的拜老头子。他在青帮里占了个当时辈最高的“大”字辈,因为他是早期的同盟会员,又与孙中山、陈英士友好,在辛亥之役,反袁、护法等革命斗争中,皆投身于革命。因而一开山门收徒,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既有上层军政官员,又有下层老百姓,所以他有很大的号召力。在上海成为封建帮会的主要首领之一。
徐朗西一生不与旧势力妥协,他常说:“如果军阀官僚不死,如花少女不老,我徐朗西做人也不是这样做的。”可是他的这种情操却鲜为人知。他的挚友茹欲立在为他写墓表时对次子士安说:“你徐伯伯在旧社会名声不好,新社会名声也不好,我不为他写墓表,谁能了解他呢?”
新中国成立后,徐朗西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此后一直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61年在上海逝世,时年七十七岁,遗体葬于苏州灵岩山。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10辑第106—110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3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