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人物  >  文学教育

王独清

   
(图片来源:《 陕西蒲城人物丛书》)
 
      王独清(1898—1940),乳名有诚,学名笃卿,西名Roger(肉哥儿)。原籍县城杈把巷,随父在西安长大。9岁即能写作诗词。初入三秦公学,后进农业学校,复改读法政,均未毕业。13岁时,已为西安《秦风日报》投稿。16岁时,被陕西民党机关报《秦镜报》聘为总编辑。他一面读书,一面办报。民国七年(1918)陕西督军陈树藩因被《秦镜报》抨击,乃派宪兵包围报馆,将经理捕去殴毙,他脱险逃亡日本。民国九年(1920)初,从日本回国,在上海编辑留日学生所办《救国日报》,任中华工业协会负责人。不久,离沪赴欧,历时6年,在法国巴黎研究生物学和哲学,后改从文学创作。民国十年(1921),经郑伯奇介绍,与旅居日本之郭沫若等通信联系,加入在东京成立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后毕业于里昂大学。在法国留学时,周游意大利、德国、瑞士等国。为谋生计,当工人、充园丁、服务图书馆。他致力于拉丁文学和欧洲文学之研究,以“放浪文人”自居。旅欧时期有许多作品。民国十五年(1926)初回沪,旋赴广州,任广东大学文科教授,后代理文学院院长。民国十六年(1927)4月,国民党在广州实行“清党”,他难于立足,被迫回上海,主编《创造月刊》,与成仿吾主持创造社。民国十七年(1928)担任上海艺术大学教务长兼文学教授。民国十八年(1929)2月,创造社被当局非法封闭。次年,他自办托派立场的《展开》杂志,亦被禁止。民国二十年(1931)正式参加托派组织,在其刊物《嘤鸣》上发表文章。上海“孤岛”时期,留居上海,仍在托派杂志上以“野老”笔名发表文章。民国二十九年(1940)夏因伤寒病死于上海。除诗歌外,还著有不少话剧、小说和散文。他通晓日文、法文、英文、德文、希腊文、意大利文等多国文字,翻译外文作品多种。
     
   
  参见《蒲城县志》第752页
  《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3年7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