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史料  >  小传

爱国学者李约祉

原志军
      在20世纪初期,蒲城出过不少有爱国思想的名流、学者,李约祉就是其中之一。
      李约祉(1879—1969)原名李博,是李桐轩的长子,李仪祉的大哥。他幼年时期,接受了刘时轩先生的启蒙教育和严格的家教,又肄业于泾阳崇实书院和三原宏道高等学堂,1904年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1909年毕业,在文学和普通科学方面,均奠定了基础。1906年,经井勿幕介绍,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同盟会”,1908年,与胞弟仪祉,共同为支持“蒲案”受害师生奔走呼吁,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李约祉在清末民初,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先被委派督办延安、绥德、榆林等地学务,又在蒲城创办第一所女子小学,后又担任陕西省立女子高等小学、省立女子中学校长、省教育厅督察主任等职,对我省教育事业,特别是女子教育,作出了一定贡献。
      李约祉一生中,把主要精力用于戏剧改革方面。他是父亲李桐轩创办易俗社的得力助手,并在易俗社先后担任教务主任、评议长、社长等重要职务二十多年。1921年至1922年,他率领甲班学生,组成分社,到长江重镇汉口演出,历时一年半之久。为了使外省人接受秦腔艺术,采取出戏报,编印说明书、出售剧本等办法扩大宣传,收到较好的效果。因为剧本新颖,表演精湛,音乐优美,深受武汉文化界和广大观众的欢迎,使秦腔这一古老剧种,得以蜚声武汉三镇,流传长江两岸,为陕西戏剧史写下光辉的一页,并对武汉剧坛产生很大影响。因易俗社的演出非常认真,没有淫词滥调和低级趣味,对改变当时剧坛上的淫靡之风,起到示范作用,还为湖北地方戏留传下《韩宝英》《游龟山》《软玉屏》等易俗社的传统节目。
      李约祉在武汉时,适逢有名的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带领南通伶工学社在汉口演出。两个剧社互相现摩学习,相得益彰。1931年,欧阳在《陕西易俗社之今昔》一文中写道:“李约祉,我和他谈过多次,我认定他是个坚忍能干的人。近年以来虽饱经变故,可是约祉还是在干着。”欧阳还把约祉所编《韩宝英》一剧,改编为《是恩是爱》,作为本社的演出剧目。
      1924年,鲁迅到西安讲学期问,到易俗社看过《双锦衣》《人月园》《大孝传》等戏,并题赠《古调独弹》四字。李约祉当时为易俗社教务主任,负责招待鲁迅,在互相接触中,李约祉对鲁迅的学问、品德十分敬仰。鲁迅对李约祉也有很深的印象,回北京后特把自己著的《中国小说史略》寄赠李约祉作为纪念。
      李约祉在戏剧创作方面,贡献也不小。他编写的本戏和折戏有二十多个,除《韩宝英》《庚娘传》外,还有《千子鞭》《仇大娘》《优孟衣冠》《古书媒》《假斯文》《公馆案》《黄金宴》《算卦骗人》《上下词考》《骰子摆饭》《泼妇》《杨氏婢》等。他创作的剧本,爱憎分明,通俗风趣,文字精练,语言生动,突出了反封建反迷信思想,没有一个歌颂帝王将相的。他长于塑造各种不同类型的妇女形象,这与他过去从事女子教育也有一定关系。他笔下的韩宝英、尤庚娘、仇大娘、何玉珍、玉兰等,都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韩宝英》《庚娘传》等,作为易俗社的保留剧目,在20世纪80年代仍继续演出,受到好评。
      1982年刊印的《西安易俗社七十周年资料汇编·易俗社编年记事》中记述道:“……他(李约祉)作为李桐轩先生的长子,和他弟弟、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都曾为本社作出贡献,特别是桐老和约祉先生,对本社的创建和发展所做的建树,将永远载入本社和秦腔发展史册”。在这本资料中,对李家父子三人,均有专文介绍。
      抗日战争时期,李约祉回到家乡蒲城,任县志馆馆长,主持续修县志工作。他领导热心于地方史志工作的知识分子,广征博采,编写了几十万字的地方史料,虽因受战争影响,未能完稿、付印,但却为新时期的修志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能继承父亲李桐轩“为刀客立传”的素志,写出了清代蒲城著名“刀客”王改名的事迹,解放后刊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编印的《陕西文史资料》第一辑中。
      在20世纪40年代初,国民党为了粉饰门面,标榜民主,在各县建立了“参议会”(最初称临时参议会),延揽一些在地方有声望的人士,担任议长和议员。李约祉两度出任议长。由于他急公好义,乐于为民请命,1946年蒲城遭受旱灾时,他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去西安请求省主席祝绍周减缓农民负担。尧中一女生被某兵痞强迫成婚,受到虐待,在李约祉的援助下达到离婚的目的,以后建立了幸福的家庭。1948年,当胡宗南进窜延安失败以后,在一次地方绅士座谈会上,胡宗南妄图把失败的责任,归罪于农民的不合作态度。李约祉不避锋芒,当场给予有力的反驳:“你们的军队扎在农村,把椽插到农民的麦囤里,骡马拴在椽上,把农民用血汗接来的小麦当料来吃。队伍进村子,妇女跑光了,队伍出村子,门窗烧光了,还怪农民与军队不合作!”几句话说得胡宗南闭口无言。因为他正直敢言,有人为他的安全担心,建议他注意防避,他却回答说;“我已年近古稀,能活几天,还怕什么!”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他继续担任易俗社社务委员,并当选为省人大代表,曾多次提出有利国计民生的建议。他在家除写日记外,还整理旧著,写《回忆录》。他的著述还有《增广关西方言钩沉》《风中烛影》等。十年动乱期间,八十多岁的李约祉,被送回蒲城富塬“监督劳动”。1969年含恨而逝,终年九十岁。
       李约祉有九个子女,由于家庭的传统教育和培养,多能奋发上进,学有专长。长子李赋京,1921年由李仪祉资送去德国学习医学,取得医科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陕西医专校长,后任武汉医学院教授。次子李赋都,1922年留学德国,专攻水利,回国后历任西北农学院教授、西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黄河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黄河水利委员会顾问等。三子赋林,中山大学毕业,跟随李仪祉任秘书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行政处长。四子赋丰,西北农学院水利系毕业,曾任渭惠渠工程师、榆林地区水利局长。五于赋镐,清华大学毕业,现任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生物物理教研室主任。长女赋潇,南京中央大学毕业,曾任兰州陆军医院妇产科主任。三女赋蕙曾从事医务工作。四女赋英,现从事水利工作。遗憾的是:李约祉一家,可以说是“文革”时的“重灾区”。有三个子女——赋丰、赋潇、赋蕙,被迫自杀饮恨九泉。
 
 
参见《蒲城文史资料》第2辑第87—94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蒲城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6年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