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花苫鼓是陕西地区传统民间舞蹈之一,是陕南一种在八仙桌(方桌)上表演的两人小歌舞形式。流传于秦巴山区汉江两岸的安康、旬阳、汉阴、石泉、紫阳、宁陕等地。 关中地区的大荔大荔县石糟乡九龙村、八鱼乡阿寿村一带也流传活跃。花苫鼓是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名称解释:
原来的“花”指的是妇女们针黹作品,主要是传统形式手工刺绣的服饰小件,如青年妇女穿的十带裙、小孩子们的围涎、裹肚等;而苫字指的是覆盖、遮被的意思,鼓就是用来击响发声的鼓;所以这三字合起来就是指用妇女针黹之花围饰打扮起来的鼓乐队。
二、来历传说:
一说:明崇祯年间,当地有位姓李的武举,后官居尚书。此人刚直不阿、为官清正,后因除掉一个十恶不赦的贪官,得罪了上司,被奸臣诬陷,惨遭杀害,死后葬于九龙村,村民们为缅怀他的功德,就敲起花苫鼓以表纪念。
另一说:古时有次逢旱,禾苗即将枯死,县令率百姓祈雨求神,并许愿只要下雨解旱,愿将亲女荐献神灵。言毕出庙,大雨倾盆,百姓喜之,而县令的爱女却被大蝎子精掳去。百姓为感谢县令为民祈雨献女,即在当地修庙以示缅怀,每到农历二月二这一天,村民们就打着彩伞、抬着神楼、敲着花苫鼓,组织各种社火进行祈雨还愿。
还有第三种传说;大荔县古称“同州府”,县南有唐时沙苑城旧址。唐代“安史之乱”时,玄宗的女儿长乐公主落难,躲在沙苑,染上重病。当地有位老者,人称“东方真人”,其女被称为“莫愁女”。父女俩将当地野生植物沙苑子熬制汤剂,医好公主的病。后有个贪官吴来,为了献媚朝廷,迫使东方真人献出秘方,东方真人被迫害致死。莫愁女亲自跑到长安向长乐公主哭诉其父惨遭杀害的经过。公主为感激东方真人的救命之恩,来到沙苑除了贪官,并赐给莫愁女花伞一把,从此,当地敲击花苫鼓时,要打各色彩伞,以怀念长乐公主。这些传说,使花苫鼓更增添了丰富的传奇色彩。
三、表演说明:
角色动作:
丑角动作有“双扇掌”“绕掌”“桩步”“蝎子步”“行礼步”“后撤步”“踏步扭肩”“左包腿”等8种;旦角动作有“转扇”“绕合扇”“碎步”“小颤步”“倒插扇”等6种。双人动作有“圆场转扇”“一缠腰”“二缠腰”“三见面”“三碰头”等14种。
四、锣鼓音乐:
《叫板锣鼓》《开场锣鼓》《落板花鼓》等。
演唱花鼓调有《拜场花鼓》《卖杂货》《恨爹娘全不为儿女着想》等。
另外,由于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各地的花苫鼓演奏、舞蹈的方法也会有些许差别。
五、表演过程:
表演花苫鼓时,女子击鼓、男子击镲敲锣伴奏,另有数十名小娃娃打着彩伞站在鼓手左侧进行游转。花苫鼓表演分行进和场地两种形式。行进表演时,队首有一位老者手舞花秆指挥,女鼓手两人一组,面相对站在队伍中间,单数者边击鼓边退,双数者边击鼓边前进,然后单数进,双数退。马锣、大铙相间成一排排面向鼓手站右侧,社锣、彩伞相间成一排面向鼓手站左侧。表演时人数不限,一般为十至十二面鼓,社锣/、彩伞、马锣、大铙均与鼓数相等。
场地演出,又称落场。表演时,舞花秆者站在圆圈中心指挥,鼓手与敲大铙者面向舞花秆者围成两层内圈,马锣、社锣、彩伞依次面向里围成三层外圈,共成为五层圆圈,面对舞花秆者边击边舞,堪称是民间刺绣工艺品的流动展览。花苫鼓节奏沉稳,舞步单一,多以双槌同时击鼓。队形变化严谨、对称。一队队彩伞,五光十色,更增添了表演的地方特色和演出效果。(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