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供销合作经济,始于抗日战争时期。民国三十二年(1943),国民党县政府成立合作指导室,民国三十五年(1946),以收购的草料款节余作为铺底资金,在县城内成立了华阴县合作联合社,时有工作人员7名。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收了旧合作联合社。1951年重新组建华阴县供销联合社机构(下称县联社)。各区以集镇为中心,先后筹建岳镇、敷水、河口、遆家、南洛供销社,1952年至1953年,相继筹建了城关、段村、五方、焦镇供销社。时全县共有9个基层供销社。1954年第一届社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同时设立了业务股、干部股和手工业管理股。1955年由于业务扩大,分设日杂经理部及生产资料经理部、医药经理部,开办了颗粒肥料厂,基层又增加了东赵供销社(从河口供销社分出)。是年,县联社理事会下有8个行政股,4个经理部。全县供销系统有机构44个。同年,县联社手工业管理股分出,成立了华阴县手工业合作联合社。1956年县供销社下设棉花经理部。1958年县供销社与县服务局合署办公,改为第二商业局,挂两个牌子,并辖有饮食公司、副食烟酒公司,同时将供销社医药经理部划出,成立医药公司,归属卫生部门。1959年本县并入渭南大县,华阴人民公社成立了公社商店。是年,河口、东赵、南洛、焦镇、段村5个基层供销社因库区迁移而撤销。1961年9月,恢复华阴县制。县联社曾一度与县商业局合署办公。年底,重新成立县联社,同时成立购销经理部,下设3组,后改为供应、采购、棉花3个经理部。棉花经理部下设棉绒厂。其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又将原县油脂公司撤销,业务归棉花经理部。1967年元月,供应经理部、采购经理部合并为购销经理部。其间,县联社成立了“抓革命,促生产”革命领导小组负责日常工作。1970年元月,县联社与商业局合并为华阴县革命委员会商业服务管理站,统管全县商业。不久,又改称商业局。时基层供销社均称“购销社”。1969年4月,棉花公司复归县联社领导。1970年又将购销经理部分设为土产、肉食和生产资料两个公司。1971年根据上级要求,按行政区划以公社建社。1977年3月,又将县联社从商业局划出,重新成立华阴供销合作社。
1983年9月,县供销社召开第四届社员大会,选举成立了新的理事会和监事会。是年,根据业务上级“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的要求,将3个基层社改为3个分社(硙峪分社隶属岳镇供销社、观北分社隶属华山供销社、兴建分社隶属敷水供销社理事会领导)。1984年5月,棉花公司并入棉绒厂,实行统一核算,对外仍保留“棉花公司”“棉绒厂”两个牌子。1985年3月,棉花公司建立了年产200吨油脂的榨油厂,同年11月成立了畜产废品购销公司。1986年5月,根据上级指示成立了工业品联购分销公司。7月在孟塬棉花收购站建立孟塬纺纱厂,规模为1200纱锭。9月又建立了华山矿泉饮料厂。1988年2月,甘肃化工科技开发中心与县生产资料公司达成协议,联合筹建华山复肥厂。是年,棉花公司筹建华山纺纱厂。1989年3月,华阳供销社与兴建分社按照以镇建社精神,成立桃下供销合作社。由于移民返库,焦镇、五合、北社3个乡先后分别设立了3个棉花收购站和3个门市部。1990年全供销系统有5个公司,两个直属厂,6个基层供销社和1个分社,97个门店。
参见《华阴县志》第216页
《华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作家出版社
199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