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360图片)
农历八月十五日,凤翔民间亦称“中秋节”。时值中秋,金风送爽,天朗气清。是日夜,月明辉清胜于往时,以故人皆于院中献月饼果品敬月以为习。亲友于节前互送月饼,以为秋节敬礼。
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风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到了北宋,才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竽之声,宛如云外。”吴自牧《梦梁录》说:“此地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浤《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泊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诀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凤翔民间这五百多年中多以中秋祭月、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总的说来,中秋节起源于周代,盛行于宋代,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凤翔民间将此节沿袭至今。
参见《凤翔民间拾趣》
薛九来
凤翔县档案局编印
2014年01月